第1章 黑河市《爱辉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中俄边境的历史厚土与多元风情之地

爱辉区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市辖区,也是黑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对外开放核心区域。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5°29′—127°40′、北纬49°24′—50°58′之间,东与逊克县接壤,南与孙吴县毗邻,西与嫩江市相连,北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边境线长184公里,全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末,爱辉区下辖4个街道、3个镇、8个乡(含2个民族乡),总人口约22万,居住着汉、满、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26个民族,是一座兼具边境风貌、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的城区。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全域风貌的多元构成

爱辉区的乡镇街道分布覆盖平原、山地、沿江等多种地貌,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特色,共同构成了爱辉区的全域发展格局。

(一)街道办事处:城区发展的核心载体

爱辉区下辖4个街道,分别是花园街道、兴安街道、海兰街道、西兴街道,均位于爱辉区城区范围内,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集中区域。

- 花园街道:地处城区中心,是黑河市党政机关、金融机构、大型商场的聚集地,辖区内有中央街、王肃街等主要商业街区,商铺林立、人流密集,是城区商业与服务业核心;同时,街道内分布着多个居民小区,配套有学校、医院、公园等基础设施,生活便利度高。

- 兴安街道:位于城区东部,以居住功能为主,辖区内有兴安公园、黑河市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城区东扩,街道内新增多个新建小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居住氛围日益浓厚。

- 海兰街道:地处城区南部,紧邻黑龙江畔,辖区内有海兰江公园、大黑河岛等景观节点,是观赏江景、体验边境风情的重要区域;同时,街道内有部分跨境贸易企业与物流园区,是城区对外开放的重要辅助区域。

- 西兴街道:位于城区西部,以工业与仓储功能为主,辖区内有食品加工、机械维修等小型企业,同时分布着多个仓储物流中心,为城区商业与居民生活提供物资保障;近年来,街道也在逐步推进工业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居住与营商环境。

(二)镇域:经济发展与旅游服务的重要节点

爱辉区下辖3个镇,分别是瑷珲镇、西岗子镇、罕达汽镇,均为区域内人口集中、产业基础较好的重点镇。

- 瑷珲镇:位于爱辉区东南部,距城区30公里,是爱辉区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瑷珲古城的所在地。全镇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以农业与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部分村庄发展绿色蔬菜种植;旅游业方面,依托瑷珲古城、瑷珲历史陈列馆等景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镇内有多家民宿与餐馆,可满足游客住宿餐饮需求,是爱辉区文旅产业的核心镇。

- 西岗子镇:地处爱辉区中部,距城区25公里,全镇总面积87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万,是爱辉区的农业与工业重镇。农业方面,耕地面积广阔,是全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发展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初加工;工业方面,镇内有建材、粮食加工等企业,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黑嫩公路穿境而过),成为城区与周边乡镇的物资集散地;此外,镇内有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区域,生态环境优良。

- 罕达汽镇:位于爱辉区北部,距城区80公里,全镇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8万,是爱辉区的矿产资源重镇。镇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银、铜、铁等,矿产开采与加工是全镇的支柱产业;同时,镇内森林资源丰富,部分区域属于小兴安岭余脉,林业与林下经济(如食用菌种植、山野菜采集)也有一定发展;由于地处偏远,镇内基础设施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为主,近年来逐步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

(三)乡域:农业生产与民族文化的保留地

爱辉区下辖8个乡,其中包括2个民族乡(新生鄂伦春族乡、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其余6个为普通乡(幸福乡、四嘉子满族乡、上马厂乡、张地营子乡、西峰山乡、北师河乡),这些乡镇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乡保留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

- 新生鄂伦春族乡:位于爱辉区东北部,距城区60公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鄂伦春族聚居乡之一,全乡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2万,其中鄂伦春族人口占比约30%。该乡是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保留了桦皮制作技艺、兽皮服饰制作、传统狩猎文化(现为文化展示)等非遗项目,乡内有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鄂伦春族博物馆等文化景点,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如蓝莓种植、野猪养殖),是爱辉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 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地处爱辉区南部,黑龙江畔,距城区40公里,全乡总面积32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3万,达斡尔族与满族人口占比约45%。该乡以农业与渔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大豆,同时依托黑龙江发展淡水养殖;文化方面,保留了达斡尔族抹黑节、满族萨满文化等传统习俗,乡内有坤河民俗文化广场,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活动,是体验达斡尔族与满族风情的重要区域。

- 幸福乡:位于爱辉区城区周边,全乡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是城区的“菜篮子”基地。该乡以设施农业为主,建有多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番茄、生菜等蔬菜,供应城区市场;同时,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与采摘园,部分村庄开展农家乐经营,成为城区居民周末休闲的选择地。

- 四嘉子满族乡:位于爱辉区东南部,距城区15公里,全乡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6万,满族人口占比约35%。该乡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大豆、玉米,同时发展满族特色农业(如苏子、黏玉米种植);文化方面,保留了满族传统民居(如草房、火炕)与饮食文化(如苏子叶饽饽、黏豆包),乡内有四嘉子满族民俗馆,展示满族历史与生活习俗。

- 上马厂乡:地处爱辉区北部,黑龙江畔,距城区20公里,全乡总面积68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4万。该乡以农业与渔业为主,农业种植大豆、小麦,渔业依托黑龙江发展捕捞与养殖;同时,乡内有黑龙江沿岸的多个滩涂与湿地,生态环境优美,部分区域开发为生态观光点,可观赏江景与候鸟。

- 张地营子乡:位于爱辉区东北部,距城区50公里,全乡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3万。该乡以林业与农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林业生产与林下经济(如松子采集、木耳种植)是重要产业;农业种植耐寒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乡内有张地营子古城遗址,是辽金时期的历史遗址,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 西峰山乡:位于爱辉区西北部,距城区70公里,全乡总面积92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2万。该乡地处山区,以林业与畜牧业为主,养殖肉牛、肉羊,同时采集山野菜、野生药材;由于地处偏远,乡内人口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原始状态,是爱辉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

- 北师河乡:位于爱辉区北部,距城区90公里,全乡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15万,是爱辉区人口最少的乡。该乡以林业为主,森林资源丰富,主要从事木材采伐与加工(限额内),同时发展少量农业,种植耐寒作物;乡内有北师河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如狍子、野猪)的栖息地,生态价值突出。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从远古到边境口岸的千年变迁

爱辉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历经多个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最终发展为如今的边境开放城区,其历史脉络清晰,文化底蕴深厚。

(一)远古至隋唐:早期文明与民族聚居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爱辉区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痕迹,近年来在瑷珲镇、张地营子乡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小兴安岭东麓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与骨器,证明当时已有先民在此以渔猎、采集为生,形成了早期原始文明。这些先民属于肃慎族系,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之一。

商周时期,爱辉区属肃慎族活动范围,肃慎人曾向周王朝进贡“楛矢石砮”(用楛木做箭杆、青石做箭头的箭),开启了该区域与中原王朝的早期联系。秦汉至魏晋时期,肃慎族逐渐演变为挹娄、勿吉等民族,爱辉区成为勿吉族的聚居地之一,此时的先民开始使用铁器,农业生产有了初步发展,学会种植粟、麦等作物,同时仍保留渔猎传统,社会形态从原始部落向部落联盟过渡。

隋唐时期,勿吉族演变为靺鞨族,爱辉区纳入黑水靺鞨的势力范围。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立黑水都督府,对该区域进行间接管辖,派遣官员协助当地部落首领治理,中原地区的历法、文字、手工业技术(如陶瓷制作、金属冶炼)开始传入爱辉区,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此时,爱辉区境内出现了小型聚落,先民开始定居生活,渔猎与农业并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二)辽金至明清:行政建制与边境格局形成

辽朝时期,爱辉区属东京道管辖,契丹族在此设立驿站,加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同时将部分汉族人口迁入,推动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的融合。金朝时期,爱辉区属上京路会宁府管辖,女真族在此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修建了多个村寨与防御设施(如张地营子古城遗址),此时的爱辉区成为金朝北部的边防区域,承担着抵御蒙古部落的任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元朝时期,爱辉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朝廷在此设立“站赤”(驿站),连接东北与中原的交通线路,同时推行屯田政策,组织士兵与农民开垦荒地,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粮食产量提升,部分农产品开始通过驿站运往中原。明朝时期,爱辉区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朝廷在黑龙江沿岸设立多个卫所(如忽里吉山卫),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同时鼓励中原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水车、犁耕),推动当地农业从“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转变,渔猎文化逐渐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

清朝时期,爱辉区的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的重要行政与军事节点。1683年,清朝设立黑龙江将军,管辖包括爱辉区在内的黑龙江流域地区,将军府最初设于瑷珲(今瑷珲镇),瑷珲成为当时黑龙江流域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1685年至1686年,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击败沙俄侵略军,随后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黑龙江流域为中国领土,瑷珲成为清朝抵御沙俄侵略的前沿阵地。1900年,沙俄入侵中国东北,瑷珲城被焚毁,大量居民流离失所,城市遭到重创。1909年,清朝在瑷珲设立黑河府,管辖范围包括今爱辉区,城市逐渐恢复重建,边境贸易开始萌芽。

(三)近现代:从行政调整到开放发展

民国时期,爱辉区先后属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管辖,期间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缓慢,但边境贸易并未中断,少量商品(如布匹、茶叶、皮毛)通过民间商贩在中俄边境流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辉区被日军占领,成为伪满洲国的一部分,日军在此设立据点,掠夺矿产与森林资源,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新中国成立后,爱辉区的发展进入新阶段。1954年,爱辉区属嫩江专区管辖,1967年属黑河地区,1980年设立爱辉县,1982年黑河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爱辉县成为口岸所在地,边境贸易开始逐步恢复。1992年,国务院批准黑河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爱辉县依托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与旅游业,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着变化。2002年,黑河地区撤地设市,爱辉县改为爱辉区,成为黑河市的市辖区,行政地位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逐步发展为黑龙江省北部的边境开放核心区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爱辉区形成了多元的文化脉络:以鄂伦春、达斡尔、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保留了渔猎、萨满、民俗节日等传统元素;以中原移民为载体的农耕文化,带来了儒家思想、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与生活习俗;以边境贸易为纽带的中俄文化交融,体现在建筑风格(俄式尖顶房屋)、饮食(俄式面包、红菜汤)、艺术(俄罗斯油画、芭蕾舞)等方面,三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爱辉区独特的边境文化景观。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历史记忆的物质与精神载体

爱辉区的历史人物与历史遗址,是该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承载着边疆开发、民族融合与抵御外侮的记忆,也是如今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历史人物:边疆发展的推动者

爱辉区历史上涌现出多位对边疆发展、民族融合或抵御外侮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反映了爱辉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 萨布素:清朝着名将领,曾任黑龙江将军,是爱辉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685年,萨布素率领清军攻克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1686年再次率军击败沙俄援军,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军事基础。任黑龙江将军期间,他主持修建了瑷珲城(今瑷珲镇),设立驿站、推行屯田,推动了黑龙江流域的开发与建设,同时加强边防建设,抵御沙俄侵略,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萨布素对爱辉区的行政建制、经济发展与边防安全均有重大贡献,其事迹被载入《清史稿》,成为清朝边疆治理的典范。

- 程德全(1860—1930年):清末官员,曾任黑龙江巡抚,在任期间关注爱辉区的边境安全与经济发展。1900年沙俄入侵时,程德全驻守瑷珲,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曾单骑赴俄营谈判,虽未能阻止侵略,但尽力减少了平民伤亡。战后,他主持瑷珲城的重建工作,同时推动边境贸易恢复,鼓励商人与俄罗斯开展商品交换,为当时爱辉区的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

- 鄂伦春族领袖(代表性人物):在爱辉区的少数民族历史中,多位鄂伦春族领袖为民族文化传承与族群发展做出贡献。例如,清末民初的鄂伦春族首领多布库尔,曾带领族人在小兴安岭地区狩猎为生,同时与汉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领袖积极配合政府推行的“定居政策”,引导族人从游猎生活转向定居农业与林业生产,同时组织族人整理、传承鄂伦春族传统技艺(如桦皮船制作、兽皮服饰制作),为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遗址:看得见的历史脉络

爱辉区保留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涵盖了古城、军事设施、民俗场所等类型,是研究该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如今的重要旅游景点。

- 瑷珲古城遗址:位于瑷珲镇内,是清朝黑龙江将军府最初的所在地,始建于1683年,1900年被沙俄焚毁,现存遗址为2000年后重建的部分区域,包括瑷珲新城遗址、古城墙残段、古码头遗址等。古城呈方形,周长约3公里,重建区域恢复了部分清代建筑风格,如青砖灰瓦的房屋、木质结构的城门,城内设有瑷珲历史陈列馆,展示古城的历史变迁。瑷珲古城遗址是爱辉区历史的核心载体,见证了清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与近代边境历史的沧桑。

- 瑷珲历史陈列馆:位于瑷珲镇,紧邻瑷珲古城遗址,是中国唯一以中俄边境历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始建于1975年,后经多次扩建,现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馆内以“黑龙江流域历史与中俄边境关系”为核心主题,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系统呈现了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爱辉区历史。馆藏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辽金时期的陶瓷、清代的官印与文书、近代的贸易商品等,其中“《瑷珲条约》原件复制件”“清代黑龙江将军府办公用品”等展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馆内还复原了清代瑷珲城的街道场景、中俄边境贸易市集场景,游客可通过互动装置了解历史事件,是普及边疆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 张地营子古城遗址:位于张地营子乡境内,是辽金时期的军事与居住遗址,距今约800—1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现存城墙残基、房址遗迹、灰坑等,出土文物包括辽金时期的陶罐、陶碗、铁刀、铁箭头等。考古研究表明,该遗址曾是辽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与边防据点,城墙采用夯土筑造,周长约1.2公里,设有城门与了望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防御水平与社会生活状况。目前,遗址已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大规模开发,仅对考古研究与少量研学团队开放,保留了原始的历史风貌。

- 雅克萨之战相关遗址(爱辉段):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沙俄的重要战役,虽主战场位于今漠河市境内,但爱辉区作为当时黑龙江将军府所在地,是清军的后勤基地与指挥中心,留存有相关遗址。在瑷珲镇附近,现存清军粮草储备遗址、战船建造遗址(黑龙江畔),出土过清代的兵器(如铁炮、弓箭)与生活用具(如铁锅、陶罐)。这些遗址虽规模较小,且部分被现代建筑覆盖,但通过考古发掘与史料记载,仍能还原当时清军备战、运输粮草的历史场景,是研究雅克萨之战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实物证据。

- 新生鄂伦春族民俗遗址:位于新生鄂伦春族乡,包括鄂伦春族传统“撮罗子”(桦树皮搭建的锥形帐篷)遗址、狩猎工具制作遗址、萨满文化活动遗址等。这些遗址并非古代遗迹,而是对鄂伦春族传统生活场景的复原与保护,展示了鄂伦春族在定居前的游猎生活状态。例如,“撮罗子”遗址按传统工艺搭建,内部陈设兽皮褥子、桦皮容器、狩猎弓箭,还原了鄂伦春族的居住环境;狩猎工具制作遗址展示了鄂伦春族制作桦皮船、骨器的过程,保留了传统技艺的操作痕迹。这些遗址是鄂伦春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游客体验少数民族传统生活的重要场所。

四、必游景点:自然与人文的多元呈现

爱辉区的旅游资源涵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边境风情等多个类型,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景观与体验价值,适合不同需求的游客。

(一)瑷珲古城与瑷珲历史陈列馆

瑷珲古城与瑷珲历史陈列馆是爱辉区的核心文旅景点,二者相邻,可一并游览。古城内重建的清代建筑与陈列馆的历史展品相互呼应,完整呈现了爱辉区的边境历史。在古城内,游客可漫步于青砖铺就的街道,参观重建的清代商铺、民居,感受清代边疆城镇的风貌;魁星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高29米,共6层,登楼可俯瞰古城全貌与黑龙江风光,楼内陈列有清代科举制度相关的文物与资料。瑷珲历史陈列馆则通过丰富的展品与互动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从远古到近代的边境历史,尤其是《瑷珲条约》相关的历史背景与影响,具有较强的历史教育意义。

(二)大黑河岛

大黑河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国一侧,距爱辉区城区仅1公里,总面积约0.97平方公里,是中俄边境线上的重要岛屿,也是爱辉区展示边境风情的核心景点。岛屿分为贸易区、旅游区、生态区三部分:贸易区设有中俄商品交易市场,售卖俄罗斯食品(如巧克力、威化饼)、手工艺品(如套娃、油画)、日用百货,以及中国的轻工产品、农产品,是游客购买边境商品的主要场所;旅游区建有中俄风情园,园内有俄罗斯式建筑、雕塑,定期举办俄罗斯民族歌舞表演、中俄民俗互动活动;生态区保留了原始的湿地与植被,设有木栈道,游客可散步观景,观赏黑龙江两岸的风光,远眺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城市轮廓。此外,大黑河岛还设有边境口岸联检大楼,是中俄人员往来与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游客需凭相关证件通行)。

(三)黑龙江公园

黑龙江公园位于爱辉区城区北部,沿黑龙江畔修建,全长约5公里,是市民休闲与游客观赏江景的重要场所。公园以“江景+生态”为特色,分为多个功能区:亲水平台区设有木质栈道与观景台,游客可近距离接触黑龙江水,观赏江面上的船只与对岸的俄罗斯风光;绿化休闲区种植了落叶松、白桦、垂柳等树木,搭配草坪与花卉,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树叶金黄,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文化展示区设有雕塑、石碑,展示爱辉区的历史事件(如雅克萨之战)、少数民族文化(如鄂伦春族狩猎场景),兼具观赏性与文化性。公园内还设有健身步道、儿童游乐设施,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清晨与傍晚常有市民在此散步、健身、跳广场舞,充满生活气息。

(四)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

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村位于新生鄂伦春族乡,距爱辉区城区60公里,是体验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景点。民俗村内保留了大量鄂伦春族传统元素:村民仍有部分人穿着兽皮制作的传统服饰,村内道路旁摆放着桦皮船、狩猎弓箭等传统工具;鄂伦春族博物馆是村内的核心建筑,馆内陈列有鄂伦春族的兽皮服饰、桦皮容器、萨满法器,展示了鄂伦春族从游猎到定居的历史变迁;游客可参与传统民俗活动,如学习制作桦皮手工艺品(桦皮盒、桦皮画)、体验“撮罗子”居住环境、观看鄂伦春族传统歌舞表演(如《狩猎舞》《桦皮船歌》),部分季节还可参与山野菜采集、野生动物观赏等活动。民俗村的餐饮也极具特色,游客可品尝鄂伦春族的手把肉、烤狍子肉(人工养殖)、稷子米饭等传统美食,深入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

(五)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爱辉段)

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爱辉区与孙吴县,其中爱辉段位于西岗子镇境内,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保护寒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也是爱辉区重要的生态旅游景点。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白桦、椴树等,栖息着东北虎、黑熊、野猪、狍子、飞龙(花尾榛鸡)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山参、刺五加、五味子等野生药材。保护区内设有多条徒步线路,长度从3公里到10公里不等,适合不同体力的游客,沿途可观赏原始森林景观、溪流瀑布、湿地草甸,夏季可采摘山野菜(如蕨菜、婆婆丁),秋季可观赏红叶。此外,保护区内还设有野生动物观测站,游客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望远镜观测野生动物,感受原始生态的魅力(需提前预约,遵守保护区规定)。

五、古刹、寺庙与道观:宗教文化的传承场所

爱辉区的宗教场所主要以佛教寺庙为主,道教道观数量较少,且多为近现代重建或修复,虽历史悠久程度有限,但仍是当地宗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