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熄灯夜,有人在唱歌(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最新章节。

如果每个人都能发光,那当初点燃第一盏灯的人,又该走向哪里?

正想着,门被轻轻敲响。

刘老师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叠资料,神情少见地凝重。

“林致远,”她说,“有件事,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没应声,只点点头,请她进来。

她坐下,把资料轻轻放在桌上,封面依旧空白,但右下角印着一行极小的字,像是草稿未定:

《基层守护者心理年检标准(试行)》我盯着那份《基层守护者心理年检标准(试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页边缘。

纸很薄,却像有千斤重。

刘老师坐在对面,灯光落在她眉间那道浅浅的褶上。

她没说话,只是静静看着我,仿佛在等一个迟到了很久的答案。

“十二项指标……”我低声念着,翻到第三页,“睡眠质量、情绪弹性、人际疏离度……创伤回溯频率?”我抬眼,“这些数据怎么采集?考问卷?还是面谈?”

“初期靠双盲评估和日常行为记录。”她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回避的力度,“我们救了三百多人,但过去一年,有七名志愿者出现严重失眠,三人被确诊焦虑障碍,两个差点在值班时晕倒。林致远,我们照亮别人,不能把自己烧干净。”

我喉咙一紧。

我想起许念前阵子总在凌晨三点发朋友圈——一张空荡的值班室照片,配文“夜风有点凉”。

当时我以为那是诗意,现在才明白,那可能是呼救。

“强制休假?”我问。

“对。不合格的,必须停岗至少两周。”她顿了顿,“包括你。”

我笑了下,没反驳。

我知道她是认真的,也知道她说得对。

可心里仍像压了块石头——如果连我们都撑不住,那这盏灯,还能亮多久?

我合上文件,指尖停在最后那句引言上:“真正的坚强,是敢于承认需要支撑。”字迹清瘦,像是她一笔一划写下的信念。

“什么时候开始试点?”我问。

“下个月。B7、A5、C9三个区先行。”她说完,忽然低声道,“其实……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是一个退出的志愿者。她说她怕某天突然崩溃,却没人发现。”

空气静了一瞬。

我望向窗外。

夜已深,街道安静,唯有路灯斜斜地切出几道光带。

那些曾因绝望而拨通夜灯屋电话的人,如今有的成了倾听者,有的开始组织邻里互助。

可谁来倾听倾听者?

谁为点灯人遮风?

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危机从不是黑暗来袭,而是我们误以为自己永不疲惫。

“好。”我说,“我签字支持。”

刘老师松了口气,收起资料起身。

临走前她回头看我一眼:“别忘了,你也该做第一轮评估。”

门关上后,屋里只剩我和桌上的笔。

我坐了很久,直到手机震动。

是母亲发的一张照片——父亲坐在老屋饭桌前,面前一碗腌萝卜,昏黄的灯光打在他花白的头发上。

照片说明写着:“等致远回来吃。”

那一瞬间,我鼻尖发酸。

我迅速回复:“已经在路上了。”

抓起外套出门,夜风扑面而来。

我沿着熟悉的小路往C9区走,想顺路看看那边的收尾情况。

刚拐过街角,歌声忽然飘来。

不是《归途》,也不是任何熟悉的旋律。

是许念的声音。

我停下脚步。

活动早已结束,可C9夜灯屋的门还开着,十几个人围成一圈,她抱着吉他,轻轻弹唱:

“风吹过长街,灯一盏盏斜,

有人赶路,有人等雪化。

不是谁都耀眼,也不必都开花,

只要你不熄灭,我就敢回答……”

没有指挥,没有流程,甚至连麦克风都没有。

可那声音像细流,缓缓漫过地面,渗进砖缝、树影、行人的脚步里。

我退到门外,靠墙站着,不敢惊动这份自然生长的温暖。

原来光真的可以自己延续。

原来我们一直在等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声回应。

我低头看了眼手表:23:17。

回家的路不远,灯火通明。

每扇亮着灯的窗后,都曾有人默默守候,也曾有人被温柔接住。

我迈步前行,身后歌声渐远,前方万家灯火,如星河铺展。

可就在我转入主街时,眼角余光忽然扫到B7区门口的轮廓——

一个佝偻的身影,拎着褪色的塑料袋,静静地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