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他们说我变了,可灯还是那盏灯(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最新章节。

我盯着快递单上那行烫金小字:“星光集团公益事业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边缘。

邮差走了,雪还在下,门缝透进来的风卷着冰渣,打在我裸露的手腕上,却比不上心头那一阵阵发冷的预感。

拆开包裹时,许念正从B7区赶回来。

盒子里是一份装帧精美的合作提案,封面上印着“夜灯屋 × 星光暖心驿站”几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副标题:“让善意被看见”。

两百万。

这个数字像一块烧红的铁,砸进我心里。

不是不动心。

谁能不动心?

老吴留下的这间破屋子,漏雨、断电、冬天靠煤炉取暖;我们给流浪者发的每一件棉衣都是省吃俭用凑出来的;连录音机都快修不了了——可他们要改名字,要统一制服,要拍宣传片,要把我和那些志愿者变成镜头前的标准笑容。

“我们可以让这件事更有影响力。”那天下午,星光集团的负责人坐在“夜灯屋”的木桌前,语气诚恳得近乎温柔,“林先生,您知道现在有多少人需要帮助吗?但光有善心不够,得传播,得包装。”

我看着他擦得锃亮的皮鞋踩在斑驳的水泥地上,忽然想起老屋窗台那盏油灯——昏黄、摇曳,却从未熄灭。

它不需要聚光灯,也不需要品牌联名。

“我不做代言。”我说,“‘夜灯屋’不是项目,是家。”

他笑了,那种笑带着理解,也带着怜悯。

“林先生,善良也需要包装,否则走不完十里路,就会被风雨吹灭。”

门关上的那一刻,屋里安静得能听见雪花落在屋顶的声音。

我没说话,走进里屋,翻出老吴的日志本。

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他生前记下的点滴:谁来过、吃了几口饭、有没有说话……直到最后一页,一行潦草字迹刺进眼底:

“灯不怕风吹,怕涂漆。”

我的心猛地一沉。

原来早有人看透这一切——真正的光,一旦被镀上金边,就不再是照亮黑暗的东西,而是成了装饰黑夜的摆设。

手机响了,是许念。

“致远,出事了。”她的声音紧绷,“有个网红在城南直播,打着‘夜灯屋分部’的旗号募捐,收款码却是私人账户。他已经骗了三万八,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去领物资,结果什么都没拿到。”

我握紧手机,指节发白。这不是偶然,是嗅到热度后的撕咬。

张评估师连夜召集团队开会,脸色铁青。

“已经有十几个类似案例,全是蹭我们名号的野鸡组织。信任一旦碎了,捡起来的每一片都得编号。”他说完这句话,当场上线“守望者认证系统”——只有佩戴特制徽章、登记编号的志愿者才算正式成员,所有对外行动必须双人同行、全程录像。

“我们要自证清白。”他说,“哪怕代价是慢下来。”

赵安全顾问更狠。

他在一封看似正规的合作邀请函里发现了猫腻——某大型基金会提出将“夜灯屋”纳入其“城市温暖工程”子项目,全额资助,场地升级,媒体曝光全包……条件只有一个:人事任免权归他们。

“这是温柔的吞并。”赵哥冷笑,把文件摔在桌上,“他们会保留你的名字,换掉你的心。等你回头一看,‘夜灯屋’还在,可里面的人,已经不是你选的了。”

那天晚上,我们开了最后一次紧急会议。

没有争吵,也没有情绪宣泄,只有一句句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判断。

“宁可缩减规模,绝不交出决策权。”我说。

话音落下,屋外雪停了,月光照在门前那盏旧灯上,影子拉得很长。

可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这些人不会罢休。

资本不会放过一个仍有成长空间的符号,舆论不会容忍一个拒绝被定义的异类。

他们想要的不是帮我们,而是成为我们。

第二天清晨,我打开门,发现门口放着一只手工缝制的布袋,上面绣着歪歪扭扭的字:“送给夜灯屋的哥哥”。

袋子里是一叠零钱,最大面额二十,最小五毛,最底下压着一张纸条:“妈妈说,你们给小弟弟煮过面。我也想发光。”

我的眼眶一下子热了。

原来真正的光,从来不在镁光灯下,而在这些沉默的角落,在一个个不愿沉默的灵魂里。

当晚,我在日志本上写下一句话:

“他们说我变了,可灯还是那盏灯。”

然后合上本子,抬头看向窗外。

远处高楼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如星河倒灌。

而在这片繁华之下,有一盏小小的、昏黄的灯,依旧固执地亮着。

它不耀眼,也不宏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