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龙脊铸心,星火燎原(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鬼迷疯重生之80后逆袭人生》最新章节。
“星海研究院”深处,一间被临时征用为“动力之心”决战指挥室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海面。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左边是许明远在病床上拼死勾勒出的“企业号”升降井减振结构模型和动力舱外围支撑理念,右边则是李哲团队前期积累的“仿生智能轴承支撑系统”原始设计图。中间,则是一张放大的、触目惊心的断裂主轴照片。
郑宏毅总师站在屏幕前,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座的动力核心团队:吴振邦总工虽然脸色依旧带着病容,但眼神已重燃火焰;李哲眼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专注,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记录;几位头发花白、经验丰富的结构、材料、动力学专家眉头紧锁,反复比对着两边的图纸。
“同志们!” 郑宏毅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金属般的铿锵,“明远同志用巨大的代价,为我们撕开了一道缝隙,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最顶尖水平的一角!但这‘破晓之光’,不是现成的图纸,不是可以照搬的答案!它是方向!是理念!是启发!”
他指向屏幕左侧的复合阻尼模块和多级柔性隔振设计:“这告诉我们,解决主轴震动,靠的不是蛮力硬抗,而是‘以柔克刚’,用智能的、多层次的阻尼和隔振,将破坏性能量‘化’掉、‘散’掉!” 他又指向右侧李哲团队的原始设计:“而我们的仿生思路,方向没错!只是缺乏具体的实现路径和关键参数!”
“所以!” 郑宏毅猛地提高音量,“接下来的任务,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消化吸收这些宝贵的理念,结合我们自身的条件、材料、工艺,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龙脊’之路!造出能托起‘辽远舰’心脏的——**‘龙脊’支撑系统!**”
**自主攻坚:“龙脊”诞生**
战斗的号角再次吹响。这一次,方向明确,但道路依旧艰险。
* **材料突围:** “企业号”上那种性能卓越的高弹性复合材料和粘滞阻尼液,成分不明,工艺未知。材料所的王工团队临危受命。他们没有照搬(也搬不了),而是基于扫描模型揭示的**能量耗散机制**(低频形变储能、高频粘滞摩擦生热)和**微观结构特征**(多层嵌套、特定孔径和连通性),结合国内现有的特种橡胶、高分子聚合物、纳米添加剂基础,开始了艰苦的配方摸索和工艺试验。星火科技的材料实验室提供了强大的分析支持,但具体配比和合成工艺,需要无数次的“试错-失败-调整”。实验室里弥漫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味道,试验台上堆满了形态各异的失败样品。
* **结构创新:** 李哲团队是核心攻坚力量。他们仔细研究许明远提供的结构模型,但并未完全复制。许明远带回的是升降平台的支撑结构,而他们要支撑的是高速旋转、扭矩巨大的蒸汽轮机主轴!**载荷特性、震动频谱、空间约束完全不同!** 团队在吴振邦的指导下,首先建立了精确的主轴-轴承-基座-舰体的“热-力-流”多场耦合动力学模型(这次有了更精确的边界条件和失效数据支撑)。然后,他们大胆地将“复合阻尼模块”和“多级柔性隔振”的理念进行**本土化重构和创新性融合**:
* 针对主轴巨大的径向和轴向载荷,设计了独特的“**三向复合阻尼阵列**”,每个阵列单元由多层不同硬度的弹性体和阻尼液腔组合,分别应对不同方向的冲击和震动。
* 将仿生思路中的“液压阻尼”与扫描理念中的“流体通道耗能”结合,创新设计了“**自适应液压-弹性体耦合腔室**”,能根据震动频率和幅度自动调节阻尼液的流动路径和阻力,实现更宽频带的减振效果。
* 基座与舰体连接处,摒弃了简单模仿,而是采用了更符合自身加工和安装条件的“**大型碟簧组+液压阻尼器**”组合,形成第一级主隔振。
* 整个系统被命名为“**龙脊**”,寓意着支撑中华巨舰腾飞的钢铁脊梁!
* **算法精进:** 许明远在身体稍稍恢复后(尽管仍伴随着周期性的神经痛和极易疲劳),立刻投入了算法优化。他利用星海系统强大的计算和模式识别能力,结合李哲团队新的结构设计,对之前的“热-力-流”耦合动平衡模型进行了革命性的升级。新的模型引入了:
* **基于“龙脊”系统实时反馈的自适应补偿机制。**
* **对主轴加工残余应力释放过程的更精确预测模型。**
* **对“龙脊”各阻尼单元在不同温度、负载下性能变化的补偿参数。**
* **利用人工智能(AI)对海量历史试验数据(包括无数失败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找出最优控制规律。**
但最核心的控制逻辑和参数整定,是李哲和几位控制理论专家,在许明远提供的强大算力平台上,夜以继日地推导、验证、迭代出来的。系统是工具,智慧在人心。
* **极限制造:** “龙脊”系统的核心部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极高(部分配合面要求微米级)。渤海重工的“功勋”机床和老师傅们再次被逼到极限。没有进口的五轴加工中心,就用三轴机床配合精密工装,分多次装夹,靠经验和手感进行“微雕”般的加工。没有高精度的铸造模具,就用最精密的数控铣床一点点铣削出砂型。每一个零件都凝聚着汗水、智慧和近乎偏执的严谨。
**收获与遗憾:“心脏”初跳**
数月后,渤海重工新建成的、配备了“龙脊”支撑系统的特制动力试验台。
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郑宏毅、吴振邦、李哲、许明远(坐在轮椅上,脸色依旧苍白),以及所有参与“龙脊”项目的核心成员,都屏息凝神,目光死死锁定在试验台中央。
那里,一根按照新工艺重新加工、表面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主轴,被稳稳地托在全新的“龙脊”支撑系统上。“龙脊”的结构复杂而精妙,液压管路、传感器线缆如同血管和神经般密布。周围布满了高速摄像机、激光测振仪、声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密密麻麻的监测设备。
“各单元准备就绪!”
“控制系统自检通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