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岐仁堂藏着个"万能方"?防风通圣散竟能横扫风寒暑湿(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最新章节。

急拟药方:

防风通圣散加水牛角、玄参

麻黄6g 防风10g 荆芥10g 薄荷6g(后下)

大黄10g(后下) 芒硝8g(冲服) 黄芩12g 栀子12g

石膏30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水牛角30g(先煎)

玄参15g 桔梗6g 滑石15g 炙甘草6g

"麻黄、荆芥开太阳之表,让热邪有出路;大黄、芒硝通阳明之里,把燥屎泻出去;水牛角、玄参清血分热,防止热邪攻心。"岐大夫一边煎药一边讲解,"这就像打仗,既要从外面攻城,又要从里面策应,里外夹击才能把邪热赶出去。"

药刚煎好,老杨突然抽搐起来。岐大夫赶紧撬开他的嘴,灌了半盏药汁。半个时辰后,老杨额头渗出汗珠,呼吸渐渐平稳。第二天,他解下黑褐色的燥屎,烧退了大半,能认出人了。

三诊时,岐大夫去掉麻黄、芒硝,加了银花、连翘:"热邪退了,得清余热,防复发。"他又让小杨买些梨:"《本草纲目》说梨'润肺凉心,消痰降火',煮水给你爸喝,比喝米汤强。"

两个月后,老杨开车来拉货,车厢里装着刚收的西瓜:"现在跑青藏线都不犯病,以前总觉得胸口闷,现在像打开了天窗!"

四、夜巡保安的"夜游症":少阳枢机不利证

立秋后,小区保安老李被老伴拽进来,一脸茫然。"岐大夫,他半夜总起来绕着楼转圈,嘴里还嘟囔着什么,天亮了倒头就睡,跟中了邪似的!"李婶抹着眼泪,手里攥着张揉皱的脑电图,"西医说没毛病,让看神经科。"

老李白天看着正常,就是总说头重胸闷,大便干得像算珠,舌面后半部的苔白厚得像刷了层浆糊,舌尖却红得刺眼。"《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岐大夫搭着脉,脉左弦紧右滑数,"他这是少阳枢机不利,表寒里热在打架,半夜少阳当令,邪正相争就犯病。"

小砚好奇:"这也能用防风通圣散?"岐大夫点头,提笔加了柴胡:"少阳主枢,得加柴胡转枢,让邪热从表里分消。"

拟方:

防风通圣散去白术,加柴胡、琥珀

麻黄6g 防风10g 荆芥10g 薄荷6g(后下)

大黄6g(后下) 芒硝6g(冲服) 黄芩10g 栀子10g

石膏20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柴胡12g

琥珀粉3g(冲服) 桔梗6g 滑石15g 炙甘草6g

"麻黄、荆芥开太阳之表,黄芩、石膏清阳明里热,柴胡助少阳转枢,就像给卡住的齿轮加了润滑油。"岐大夫指着琥珀粉,"《本草纲目》说琥珀'安五脏,定魂魄',冲服能安神,让他夜里睡得稳。"

老李喝药当晚,半夜果然没起来夜游,只是出了身大汗。李婶第二天一早来报喜:"他说做梦都在解大便,醒来肚子轻快多了!"

复诊时,岐大夫减了大黄用量,加了茯苓:"里热消了,得健脾利湿,巩固疗效。"他又教李婶做紫苏粥:"《神农本草经》说紫苏'主下气,除寒中',早上喝能温阳散寒,别总让他半夜吃冷馒头。"

一个月后,老李带着小区业主的感谢信来,字里行间透着踏实:"现在夜巡精神得很,再也没犯过夜游症,业主们都说我比以前负责了!"

五、岐大夫的"通治"心法

处暑那天,岐仁堂的天井里摆着四碗药渣,小马、小林、老杨、老李围坐着喝茶,听岐大夫讲防风通圣散的门道。

"这方子能通治伤寒、中风、温病,不是因为它是万能药,是因为它懂'开阖枢'的道理。"岐大夫指着《素问》"三阴三阳开阖枢"篇,"太阳为开,用麻黄、防风打开表邪的出路;阳明为阖,用大黄、芒硝关上里热的大门;少阳为枢,用黄芩、栀子转动气机,让邪热有路可逃。"

小砚翻着药方问:"那为什么有人用了没效果?"岐大夫指着小林的药渣:"她体质偏热,就得去麻黄;老杨热邪入血分,就得加水牛角;老李少阳枢机不利,就得加柴胡。中医讲究辨证,不是死搬方子。"

小马摸着后脑勺笑:"我现在才明白,您给我加麦冬,是怕我发汗伤阴;给小林加地肤子,是帮她止痒。这方子就像块橡皮泥,能跟着病情变形状。"

"说得好!"岐大夫捋着胡须,"《内经》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这方子荆防达木郁,栀膏发火郁,硝黄夺土郁,麻黄泄金郁,滑石折水郁,五郁并治,自然能应对多种病邪。"

他指着药柜里的防风通圣散饮片:"但记住,纯虚证、阳虚拉肚子的人不能用,就像给没气的气球打气,只会打爆。中医治病,永远是'有是证用是方',不是方子万能,是辨证万能。"

夕阳穿过药铺的窗棂,照在泛黄的《河间六书》上,"防风通圣散"五个字在光线下仿佛活了过来。药香混着茶香飘出巷口,引得路过的街坊探头:"岐大夫又在讲什么神方?"

岐大夫笑着摆手:"哪有什么神方,不过是顺着天地的道理,帮身子把邪祟赶出去罢了。"小砚在旁接话:"就像疏通河道,堵不如疏,让气血自己流起来,病自然就好了。"

暮色渐浓,岐仁堂的灯笼亮了起来,映着"岐仁堂"三个金字,温暖又踏实。那些关于防风通圣散的故事,随着药香飘进寻常巷陌,成了街坊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了中医智慧流传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