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便血背后藏"虚火"——岐大夫分时调治记(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最新章节。
阿明碾完药,凑过来问:"师父,您咋肯定他不是实证?"
"你看他的舌象脉象。"岐大夫拿起脉案,"实证的人舌红苔黄厚,脉沉实有力,说话声音响;陈老师舌红苔薄,脉浮大无力,说话都费劲,这是虚。再说他的血,时红时黯——虚火往上窜,血就被烤得黯;虚火往下走,血就鲜亮点,都是浮火在折腾,不是真有实邪。"
正说着,隔壁花店的李婶送来一束菊花,见岐大夫在讲病,笑着插话:"前阵子我家老头子也便血,去医院说是痔疮,抹了药膏就好。这陈老师咋这么麻烦?"
"人跟人不一样。"岐大夫接过菊花,插进青瓷瓶里,"李婶你家老头是久坐加吃辣,是湿热堵了肛门,清了湿热就好;陈老师是心思重、吃饭不规律,伤了根本,得补底子。就像庄稼蔫了,有的是缺水,浇点水就好;有的是土肥没了,得施肥才能长。"
李婶点点头:"还是您懂行。那陈老师这药,得咋煎?"
"补中益气汤早上煎,空腹喝;归脾汤下午煎,晚饭前喝。"岐大夫叮嘱,"煎药时加三颗红枣,去核,生姜三片,帮着补脾胃。五味子要选酸的,越酸敛汗效果越好;麦冬得用新采的,嚼着甜津津的,老的嚼着发苦,滋阴不行。"
陈默按岐大夫说的,每天早上喝补中益气汤,喝之前先喝碗红枣小米粥。头三天没啥变化,只是觉得早上讲课不那么累了,以前讲两节课就气短,现在能撑到午休。
第五天早上,王姐跑来说:"岐大夫,他昨晚盗汗少了!枕头就湿了一小块,不像以前,能拧出半盆水。"
岐大夫正在给金银花剪枝:"这就对了,补中益气汤起作用了——脾气动起来,能管着血了,就不往外漏了。让他继续喝,下午的归脾汤别忘加麦冬,他舌尖还红,得再润润。"
过了十天,陈默自己来复诊,脸色比之前红润了些,眼镜片后的眼睛也有了神。
"岐大夫,便血好多了,昨天大便就擦纸时有点淡红。"他坐下时腰不酸了,"就是还有点怕冷,早上起来手脚凉。"
岐大夫搭脉,脉象比之前沉实了些,但脾脉还是偏弱:"别急,气血回升得一步一步来。你这手脚凉,是气还没运到末梢,像水管子远端没水,得把水泵的力气再加大点。"
他拿起笔,在方子上添了"桂枝五分":"早上的补中益气汤加桂枝,温通气血,让气能跑到手脚去。下午的归脾汤加白芍二钱,跟桂枝配着,一温一凉,别让浮火又窜起来。"
陈默点头记下,忽然笑了:"您说也怪,以前总觉得药是苦的,现在喝这汤,倒觉得有点甜。"
"那是你脾胃舒服了。"岐大夫也笑了,"脾主味觉,脾好了,喝啥都有滋味。对了,这阵子还熬夜琢磨学生的事吗?"
陈默脸一红:"不琢磨了。您说的对,我先把自己养好,才能好好教学生。现在晚上备完课,就跟王姐去公园走圈,回来泡个脚就睡,睡得香。"
阿明在旁边算日子:"师父,这才不到一个月,陈老师就好这么多,您这分时吃药的法子真神。"
"不是法子神,是顺了天道。"岐大夫望着窗外的太阳,"早上阳气升,人要'动',补气温阳;晚上阴气降,人要'静',补阴养血。就像种地,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不能反着来。"
又过了一个月,陈默再来时,穿着件浅蓝衬衫,脸色红润,说话声音也亮堂了。
"岐大夫,您看!"他伸出手,指甲盖透着粉,"便血全好了,盗汗也没了,夜里睡得沉,白天也不怕冷了。上周学校体检,医生说我各项指标都正常。"
岐大夫搭脉,脉象平和有力,心脾脉也不涩了:"好了就好。药可以停了,但吃饭还得规律,别再熬夜。"
陈默从包里掏出个笔记本,是他写的《岳阳楼记》教案,上面密密麻麻画着红圈:"岐大夫,我把您说的'顺天道'写进教案了,讲给学生听——做人做事都得顺着力气,别硬扛。"
王姐拎着个保温桶进来,打开盖子,是热气腾腾的红枣山药粥:"岐大夫,阿明,尝尝我熬的粥,多谢您救了老陈。"
粥香混着药香,飘在诊室里。阿明舀了一勺,甜津津的,暖到心里。
岐大夫看着陈默夫妻俩的笑脸,忽然想起早上碾药时,阿明问他:"师父,为啥同样是便血,治法差这么多?"
他当时没回答,现在看着陈默的样子,心里有了答案——中医治病,治的不是"病",是人。就像陈默,他的病在肠,根在心脾,更在他那颗"忧学生之忧"的心思里。药是补气血的,而让气血真正安稳的,是他学会了"放过自己"。
巷口的煎饼摊又飘来香味,阿明收拾着药柜,听见岐大夫在哼小曲,是《黄帝内经》里的句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脉案上,陈默的名字后面,岐大夫写了句:"心脾和则气血宁,天人顺则百病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