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肥甘厚味惹的湿热病,老郎中辨证除根有妙招(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最新章节。

李阿姨拿着处方,又问:“岐大夫,那我好了之后,还能吃红烧肉不?”

岐大夫笑了:“能吃,但不能像以前那样顿顿吃,一周吃一次,一次少吃点,搭配着青菜吃。《黄帝内经》里说‘食饮有节’,就是吃饭要有节制,不能想吃啥就吃啥,吃多了脾胃负担重,还会生湿热。平时可以多吃点山药、小米、莲子,这些能养胃,脾胃好了,就不容易生毛病了。”

旁边来抓药的张大妈凑过来,笑着说:“桂兰,我家那小子也是,天天吃外卖,烧烤、炸鸡顿顿不离,脸也红扑扑的,是不是也跟你一样啊?”

岐大夫看向张大妈:“你家小子是不是也爱犯困,早上起不来,舌头边上有齿痕,舌苔黄腻?”

张大妈一拍大腿:“对对对!就是这样!还总说肚子胀,我还以为是他懒,不爱动呢!”

“也是脾胃湿热的事儿。”岐大夫说,“现在年轻人爱吃外卖,油多盐多糖多,还有的爱喝冰饮,冰饮伤脾胃阳气,阳气不足,湿热更排不出去,时间长了就会脸红、犯困、腹胀。可以让他来看看,或者先少吃外卖,多自己做饭,吃点冬瓜、薏米,薏米能祛湿,冬瓜能清热,煮点薏米冬瓜汤喝,也管用。”

张大妈赶紧记下来:“好嘞!我回去就让他改!”

又过了五天,李阿姨第三次来,这次脸基本恢复了正常肤色,头昏的症状也全没了,走路也利索了。她拉着王主任,手里还拎着一篮自己种的青菜,非要送给岐大夫:“岐大夫,太谢谢您了!这五副药吃完,我现在早上起来头清清爽爽的,跳广场舞也有劲儿了,昨天称体重,还轻了两斤呢!”

岐大夫接过青菜,笑着说:“不用谢,这是你自己听话,清淡饮食的功劳。以后记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脾胃好了,身体自然就好。”

王主任也感慨道:“以前总觉得退休了就得补,没想到补多了反而害了病。以后我也跟着吃清淡点,多陪她散步,不让她再积着湿热了。”

这时候,巷子里又来了几个街坊,听说李阿姨的病好了,都围过来看热闹。张大妈拉着李阿姨问东问西,还有人问岐大夫:“岐大夫,我家老伴也总头昏,脸也有点红,是不是也能吃这个药啊?”

岐大夫摇摇头:“不行,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脉也不一样。有的人是湿热,有的人是气虚,有的人是阴虚,得诊了脉,看了舌苔,问了症状,才能开方。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是一个方子能治所有人的病。”

他指着墙上挂的《黄帝内经》语录,说:“你们看这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说别等病了再治,平时就要注意饮食、作息。现在生活好了,想吃啥都能买到,但也不能贪嘴,肉好吃,糖好吃,吃多了就会伤脾胃,脾胃一伤,各种毛病就来了。”

街坊们都点点头,有人说:“是啊,以前穷的时候,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身体倒好,现在天天吃肉,反而病多了。”

“就是这个理。”岐大夫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像家里的灶台,灶台干净,火才能烧得旺;脾胃干净,气血才能生得足。要是总往灶台上堆脏东西(肥甘厚味),火就会烧得又旺又乱,还会冒烟(湿热上冲),头面就会红热、头昏。所以啊,保护脾胃,就是保护健康。”

李阿姨和王主任谢过岐大夫,拎着空篮子走了,青石板路上传来他们的说笑声。岐大夫回到柜台后,又拿起《脾胃论》,小张凑过来问:“师傅,您刚才讲的这些,都是从经典里来的,难怪这么管用。”

“可不是嘛。”岐大夫翻着书,说,“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都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只要辨证准了,方子用对了,就能治病。咱们当中医的,就得好好学经典,多实践,才能帮街坊们解决病痛。”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脾胃论》的书页上,“人以脾胃为根本”那行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岐仁堂里的药香,混着巷子里的生活气息,飘得很远很远——这江南小镇的清晨,因为这份医者仁心,格外温暖。

又过了半个月,李阿姨带着邻居赵阿姨来就诊,赵阿姨也是因为吃太多油腻的东西,脸发红、头昏,岐大夫还是按照“先通下、再清经络”的思路,给她开了调胃承气汤加味,再用升麻加黄连汤调理,没过多久,赵阿姨的病也好了。

后来,街坊们都知道岐仁堂能治“红脸病”,遇到类似的情况都来咨询。岐大夫也不藏私,每次都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还把《黄帝内经》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话写在纸条上,送给来就诊的人。

有一次,镇上的小学请岐大夫去讲健康课,岐大夫就给孩子们讲“为什么不能总吃零食”,用简单的话解释“脾胃湿热”:“就像你们的小书包,要是装太多东西,就会背不动;脾胃装太多肉和糖,也会‘背不动’,就会生病。”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回家还跟爸妈说“不能吃太多糖,会让脾胃累”。

王主任也成了岐仁堂的“义务宣传员”,遇到街坊说头昏脸红,就跟他们说:“去岐仁堂看看,岐大夫能治,还能教你咋吃饭!”

岐仁堂的药香,就这样伴着街坊们的健康,在江南小镇的巷子里,一年又一年地飘着。岐大夫常说:“当中医,不只是治病,更是教人们怎么好好生活。老祖宗的智慧,得传下去,更得用在生活里,这样才不算白学。”

而那本《脾胃论》,依旧放在岐大夫的柜台后,书页上的批注越来越多,每一条批注,都藏着一个街坊的故事,藏着一份医者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