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岐仁堂解半载虚劳疾——小镇青年的脾胃救赎记(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最新章节。

岐大夫笑了笑,走到书桌后,拿起毛笔开方子。“艾灸是帮你补元气,接下来得用中药调脾胃,泻虚火。”他一边写,一边解释,“你这病,要泻热,但不能用苦寒药,得用甘寒之剂——《黄帝内经》里说‘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心火要泻,得用甘味的药;《藏气法时论》也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以甘泻之,泻热补气,非甘寒不可’。既要泻掉虚热,又要补脾胃之气,甘寒药最合适。”

他把方子递给周明远,上面写着:生地黄、麦冬、玉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地黄、麦冬、玉竹是甘寒的,能清那浮在上面的虚热;黄芪、党参补肺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炙甘草调和诸药,补脾胃中气。这方子看似平和,却是补泻兼顾,不会伤了你的脾胃。”

周明远接过方子,又问:“岐大夫,那饮食上有什么要注意的?”

“饮食是关键。”岐大夫叮嘱道,“你儿子脾胃虚,得吃些能固胃气的东西。每天喝一碗粳米粥,粳米性平味甘,能补脾胃、养气血;每周吃两三次羊肉汤,不用放太多调料,清炖就行。《十剂》里说‘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我老师以前常说,人参补气虚,羊肉补血虚,虚损的病,吃羊肉再合适不过。”

周小宇皱了皱眉:“岐大夫,之前医生说我有热,不让我吃羊肉,说那是发物,会加重热症。”

“那是没辨清你的热是实热还是虚热。”岐大夫耐心解释,“实热证吃羊肉,确实像火上浇油;可你这是虚热,是脾胃虚得没力气制约阴火,才让热飘了上来。羊肉补的是血,是脾胃能吸收的‘养份’,脾胃养好了,阴火自然就下去了。就像田里缺水,禾苗蔫了,看着像被太阳烤焦了,其实不是太阳太烈,是根里没水——你得浇水,不是遮太阳。”

他又补充道:“除了饮食,还要注意调摄。少说话,说话耗气;节制饮食,别吃生冷油腻的东西,也别吃得太饱,给脾胃减轻负担;最重要的是控制情绪,别生气,别胡思乱想,欲望少些,肝气不郁,脾胃才能好好干活。《黄帝内经》说‘行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你这是劳伤了脾胃,就得用温补的法子,慢慢把损耗的正气补回来。”

周明远父子俩连连点头,拿着方子去抓药了。

接下来的日子,周小宇按岐大夫的嘱咐,每天喝粳米粥,吃清炖羊肉,按时喝药,晚上十点前就睡觉,遇上工作不顺心,也学着深呼吸,不再闷在心里。刚开始,他还担心羊肉会让自己“上火”,可吃了几天,不仅没觉得燥热,反而觉得身上暖和了,盗汗的毛病渐渐轻了,晚上能一觉睡到天亮。

半个月后,周小宇再去岐仁堂复诊,脸上有了血色,走路时肩膀也挺直了。岐大夫诊他的脉,浮数的劲儿小了些,按下去也比之前有力了。“不错,元气在慢慢恢复。”岐大夫调整了方子,减少了生地黄、麦冬的量,加了山药、莲子,“现在重点要养脾阴,让脾胃能更好地运化水谷。”

又过了一个月,周小宇的大便成形了,肚子也不咕噜叫了,吃饭时能尝出菜的香味,连之前不爱吃的青菜,都觉得有滋味。他不再总觉得累,周末还能跟着父亲去爬镇上的小山。

这天,周明远带着周小宇来送锦旗,正好遇上几个在岐仁堂闲聊的老街坊,还有镇医院的李医生。李医生之前也给周小宇看过病,当时开的是苦寒清热的方子,见周小宇现在精神头十足,忍不住问岐大夫:“岐老,您给小宇用的是甘寒药,这泻热的力道可比苦寒药弱多了,怎么反而效果这么好?而且您让他吃羊肉,那可是温性的,不怕加重虚热吗?”

周围的街坊也跟着点头,都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大夫笑着示意大家坐下,拿起桌上的《脾胃论》——那是李东垣的着作,也是他常读的书。“这就得从《黄帝内经》说起了。”他开口道,“《黄帝内经》里说,‘人以胃气为本’,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宇这病,看着是有热,其实是脾胃虚了,不能运化水谷,气血不足,阴火才上炎。这就像家里的灶台,柴火不够,锅里的水烧不开,反而冒黑烟——那黑烟不是火太旺,是柴太少。”

他接着说:“如果用苦寒药泻热,就像往快灭的灶膛里泼水,柴火更湿,根本烧不起来,脾胃只会更虚,阴火更旺。而甘寒药,就像往灶膛里添些干燥的碎柴,既能慢慢把火引起来,又不会让火太旺——生地黄、麦冬这些药,甘能补脾胃,寒能清阴火,补泻兼顾,才不会伤了根本。”

“至于羊肉,”岐大夫继续道,“《十剂》里说‘补可去弱’,羊肉是血肉有情之品,能补血虚。小宇气血两虚,光靠药物补不够,得用食物来养。就像田里的禾苗,光靠浇水不行,还得施肥——羊肉就是那‘肥田’的肥料,能让脾胃这个‘田地’更肥沃,长出更多的‘气血’。我老师以前常说,李东垣先生在《脾胃论》里强调‘虚则补之’,虚劳的病,就得用温补的法子,损者益之,劳者温之,这才是治本之道。”

李医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之前只看到了‘热’的表象,没看到‘虚’的根本,难怪治不好。还是岐老您辨证准啊!”

街坊们也纷纷点头:“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医理管用,岐大夫您这手艺,真是救了小宇啊!”

周小宇笑着说:“可不是嘛!现在我不仅病好了,比以前还结实,上周爬小山,我爸都追不上我了!”

岐大夫看着他,眼里满是欣慰:“你还年轻,脾胃养好了,身子骨自然就壮了。以后记住,不管工作多忙,都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别亏了脾胃——这可是咱们身子的‘根’啊!”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岐仁堂的木窗,洒在八仙桌上的《黄帝内经》上,书页被风吹得轻轻翻动,像是在附和着岐大夫的话。周明远父子俩拿着锦旗,高高兴兴地走了,老街上的人都知道,岐仁堂又治好了一个缠人的慢性病,而岐大夫依旧每天坐在诊桌后,用他的医术和耐心,守护着小镇人的脾胃和健康。

过了两年,周小宇结婚了,带着妻子来岐仁堂道谢。小伙子长得高大结实,脸上满是精气神,谁也看不出他曾经是个被虚劳病缠了半年的人。岐大夫看着他,笑着嘱咐:“以后有了孩子,也得教他好好养脾胃,别像你以前那样亏了根本。”

周小宇连连应着,眼里满是感激——他知道,是岐大夫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医理,不仅治好了他的病,更教会了他怎么爱护自己的身子。而岐仁堂那块木匾,在阳光下依旧闪着温厚的光,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关于脾胃、关于健康、关于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