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贪玩的同治(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

两宫太后如此娇惯同治,上书房的老师们,便也不再尽心尽力地管教。

oS:同治再过两年便要亲政,老师们也不愿因此得罪皇上,

他们深知,一个皇帝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外界的力量很难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忙于编织自己的权力网络,根本无暇顾及同治的学业。

而慈安太后生性仁爱宽厚,更不会对同治严加管教。

时光匆匆,两年转瞬即逝,同治年满十四岁。

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帝到了十四岁,两宫太后便要将权力归还给皇上,垂帘听政也就随之结束。

然而,慈禧太后贪恋权势,并不愿轻易交出权力。

事实上,同治确实难以胜任处理朝政的重任,他连大臣们上奏的折子都看不懂。

为此,慈禧不得不通知臣子们,折子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些,别用那些高深晦涩的文字。

即便如此,还是闹了不少笑话。

一日,同治在养心殿召见军机大臣。

他手中紧捏着一份江南巡抚递上来的奏折,眉头紧皱,仿佛拧成了一团乱麻。

原来,他盯着“暂挪盐课”这四个字,琢磨了半天,却怎么也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但他又不愿在大臣们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于是清了清嗓子,故作威严问跪在下方的奕欣:

“六叔,这巡抚说‘盐课’,难道是想让朕,把宫里的盐巴都运到江南去?这岂不是荒谬至极?”

奕欣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过来——皇帝竟把“盐课”(盐业税收),误当成了厨房里的食盐,

心中忍不住想笑,却又赶忙低头强行忍住:

“陛下,盐课指的是各地盐业上缴的赋税,并非食用的盐。

巡抚的意思,是请求暂时挪用这笔税款来修缮河道。”

同治听后,脸上微微一热,却依旧嘴硬:“朕当然知道!不过是考考你们罢了。”

说着,他又翻到奏折末尾,看到“漕运梗阻,恐误京畿粮秣”一句,

便指着“粮秣”二字,扭头问旁边的户部尚书:

“‘粮秣’是什么东西?是新出的点心吗?这江南巡抚倒是会讨好朕,修河就修河,还惦记着让朕尝尝鲜?”

此言一出,就连向来一脸严肃的李鸿藻都险些憋不住笑。

户部尚书赶忙上前解释:“陛下,‘粮秣’指的是粮食和草料,这关乎京城的粮草供应。

巡抚是说河道堵塞,恐怕会耽误粮食的运输。”

同治这才恍然大悟,却依旧强装镇定,将奏折往案上重重一拍:

“知道了!不就是要修河堤的银子,怕粮食运不来嘛!何必绕这么多弯弯绕绕!”

说着便提笔想批个“准”字,然而犹豫半天,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最后只得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圈,

嘴里还嘟囔着:“这些当官的,说话跟猜谜语似的,还不如载澄跟朕说蹴鞠输赢说得明白。”

pS:载澄,乃奕欣的长子。此人绝非正人君子,同治懵懂无知,载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来奕欣想让儿子进宫陪伴同治读书,想着两人年龄相仿,二人比着谁学习好,可现实却适得其反。

载澄一进宫,便绞尽脑汁带着同治玩乐,甚至偷偷带着同治出宫逛窑子。

载澄在男女之事上口味独特,他不去妓院嫖娼,却专门勾引寡妇,

与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这方面倒是有得一拼。

如此之人,又怎能引导皇上走正道呢?

言归正传,待大臣们退下后,一旁的太监见皇帝对着奏折发呆,忍不住轻声劝道:

“万岁爷要是看不懂,不如请太后过目?”

同治却梗着脖子,倔强地说道:“朕乃堂堂天子,还用得着她?”

可转过身,却又悄悄地把奏折塞给伴读,小声吩咐:

“去,找个明白的人,教教朕这上面究竟写了些什么,可别明天见了大臣,又说错话让人笑话。”

那本被画了圈的奏折,后来被慈禧看到了。

她表面上并未说什么,只是笑着对身边人说道:“这孩子,倒是知道要面子了。”

可转过身,便吩咐人将重要的奏折都先送到她那里过目——她心里清楚得很,这个连“盐课”“粮秣”都分不清的儿子,还离不开她在背后扶持。

慈禧愿意继续掌控权力,同治也确实需要母亲的帮助,于是垂帘听政一事便迟迟未能撤除。

名义上,同治已经到了亲政年龄,可实际上,大权依旧牢牢掌握在两宫太后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