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香帅张之洞(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

“太后,国家领土岂能让崇厚分割出去,必须治他的罪,以儆效尤!”

慈禧暗虑:张之洞有才能,敢说敢干,是个人才,哀家要重用他!

此后,老张得到太后的赏识 ,政治声望“蹭蹭”往上涨。

张之洞是清流派头头,这帮人反对崇洋媚外,排斥洋人洋物,有点拘泥古代。

1882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认知的人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带来的西方知识和理念,太震撼了,让张之洞拒之不能。

“西洋确实比我们强。洋枪洋炮在那摆着呢!”

他开始意识到西方“长技”的厉害,也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就在他准备在山西大干一场,设立洋务局、筹建机器局时,中法战争爆发了。

1884年,张之洞接到圣旨:“即刻署理两广总督,主持广东前线抗法战事。”

圣旨如山,张之洞飞马上任。

战场上,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让他大吃一惊,

“呜呼!大清再不提高装备,将国破家亡!”

战后,他毅然投身洋务运动,从一个坚守传统的清流派,转身成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

老张不打嘴炮,玩实打实!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

任上,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一系列近代企业。

其实,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的。老张也遇到过挫折,甚至还闹了笑话。

在上设备时,他没考虑欧洲煤炭排放标准,采购了机炉。

结果机炉和本地的煤铁不匹配,折腾了好久,耗费巨资才解决了问题。

还有炼钢,出的钢材有气泡,质量不过关,他就吃住在工厂,带着技术员攻关。

不断改进,最终让汉阳铁厂成为亚洲第一。

产品远销海内外。

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更是成为中国近代军队的主要装备,在战场上发挥出了威力!

除了工业,张之洞对教育也极为重视。

他深知,人才是国家振兴的根本。

在湖北,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多所新式学堂,

开设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课程,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式人才。

后来他任两江总督时,又创立了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 ,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铺就了基石。

在抗法战事中,他奏请朝廷调老将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援桂,驻守镇南关。

70岁高龄的冯子材在他的支持下,率军殊死抵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同时,他还关注刘永福的黑旗军。

认为他们是抗法的重要力量,竭力护持,多次提供援助。

最终滇军、黑旗军取得临姚大捷。

可以说,张之洞为抗法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还是一位性情中人。

他与梁启超之间还有一段对联趣事。

当时梁启超去拜访张之洞,张之洞出了个上联,想考考梁启超。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张之洞的这个上联看似平实,实则暗藏机锋。

字面拆解:上联先以“四水江第一”(古时“四水”指江、河、淮、济,江居首)和“四时夏第二”

(四季中,春、夏、秋、冬,夏排第二)起始,确立“江第一、夏第二”的常识性排序。

后句“先生居江夏”点明对方身处“江夏”,结合前两句,巧妙将“江夏”拆解为“江”(第一)和“夏”(第二),

暗含对对方的提问:您身处“第一”与“第二”之地。

那在您看来,谁该是第一、谁该是第二呢?

既带有对对方身份的抬举,又暗藏智力上的挑战。

梁启超也不含糊,立马对出下联: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字面拆解是:在儒、释、道三教中,儒家排在前面;在天、地、人三才中,人排在后面 。

翻译过来就是,我梁启超只是一个信奉儒家学说的读书人,怎么敢居您(张之洞)之前,又怎么能甘居您之后呢 。

此联既体现了梁启超的谦逊,以“小子”自称,表达对张之洞的尊敬。

又巧妙回应了张之洞上联中关于“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的提问,不卑不亢。

暗示自己在才学上也不逊色,堪称绝妙。

张之洞的一生,从清流派的激昂谏言,到洋务派的实干兴邦,他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摸索前行。

1909年,张之洞病逝,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