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集:文化交流活动开展(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会议室的灯还亮着,窗外却已换了天色。最后一缕夕阳从玻璃窗斜切进来,在阿芳的笔记本上划出一道金边,像是谁随手画的一条分界线。
“文化桥梁”四个字被她用荧光笔圈了又圈,旁边是小林刚敲好的草案标题:“bridge project – draft 1”。赵哥坐在角落里打哈欠,手里捏着半张没吃完的饼干,眼睛却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活动流程图。
“咱们真的要搞文化交流?”他挠了挠头,“我寻思我们进厂是为了干活儿,不是为了演节目。”
“你这理解太老派了。”小林一边调整ppt字体一边笑,“文化交流不是舞狮也不是唱戏,是我们怎么让人家了解我们在做什么、怎么做的。”
“那咋展示?”赵哥皱眉,“难道拍我们每天打卡?”
“对!”刘好仃突然开口,手里拿着一沓打印出来的客户反馈,“拍我们的日常,就是最好的文化输出。”
大家愣了一下。
“比如,车间里那些规矩:准时开工、不偷工减料、每道工序都记录在案。”刘好仃翻着手里的资料,“这些在国外客户眼里,就是一种文化认同。”
“但我们自己都没觉得多特别。”阿芳轻声说。
“正因为习以为常,才最有说服力。”刘好仃点头,“我们要做的,不是表演,而是展示真实。”
赵哥放下饼干,眨眨眼:“那主题呢?总不能叫‘深圳玻璃厂的一天’吧?”
“就叫‘透明的力量’。”刘好仃脱口而出,“玻璃是透明的,我们的做事方式也该是透明的。”
阿芳眼睛一亮,立刻在文档里写下这个标题,底下加了一行副标:“culture in clarity”。
小林忍不住笑:“听起来像个科技公司。”
“那就让它听起来专业一点。”刘好仃说,“但内容得接地气。你们想想,客户看到的是产品,看不到的是我们怎么做出产品的。”
“那要不要拍点人情味的东西?”阿芳问,“比如中午吃饭时大家聊天的样子?”
“可以。”刘好仃点头,“还有休息室墙上贴的那些标语,什么‘今天你微笑了吗’,这些都能体现企业文化。”
“哎哟,那个是我写的。”赵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以为没人注意。”
“现在有人注意了。”小林拍了拍他的肩膀,“而且可能全世界都会看到。”
赵哥脸红了,低头继续看流程图,嘴里嘟囔了一句:“咱厂还能火出国门?”
“这不是火不火的问题。”刘好仃站起身来,“是我们能不能让人家明白,我们不只是卖玻璃,更是靠诚信和标准在做玻璃。”
气氛渐渐热烈起来,键盘声此起彼伏。阿芳开始整理视频素材,小林优化流程表,赵哥则默默把“领导讲话”那一栏删掉了。
“我觉得刘哥说得对。”阿芳忽然抬头,“我们应该让一线员工出镜,讲自己的故事。比领导念稿子更有温度。”
“我也同意。”小林点头,“而且统一开场语,比如‘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深圳的一名玻璃工人’。”
“听起来像纪录片旁白。”赵哥咧嘴一笑,“不过挺酷的。”
刘好仃看着大家忙碌的样子,嘴角微微扬起。他走到窗边,轻轻推开一扇窗。夜风扑面而来,带着厂区特有的金属与玻璃混合的气息。
远处的厂房灯火通明,像一片漂浮在夜色中的星海。
联系欧洲玻璃协会的过程并不顺利。
第一封邮件石沉大海,第二封收到的回复只有两个词:“Interesting. Not sure.”
“他们怀疑我们不够专业。”小林看完回信后皱眉,“可能是觉得我们这种小厂做不了文化交流。”
“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专业。”刘好仃拿起笔,在便签纸上写下了几句话:
“dear EGA,
we understand your concerns. but culture is not about size — it’s about clarity. Attached is a short video that shows how we work, and what we believe in.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feedback.”
他递给小林:“配上字幕,发出去。”
小林接过便签,看了眼上面的英文,忍不住笑:“你这英语越来越溜了。”
“都是你们教的好。”刘好仃摆摆手,“赶紧的,别让我这张嘴耽误事。”
视频很快制作完成,不到十分钟,全是车间日常:早会点名、质量检测、员工午餐、设备维护……背景音里偶尔传来叉车的提示音,还有工人们低声的交谈。
阿芳特意剪了一个镜头:一只麻雀飞过反光的玻璃幕墙,翅膀掠过的瞬间,阳光在玻璃上折射出彩虹般的色彩。
“这画面真美。”小林看着预览,“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