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龙御亲征(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贞观十三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

李承乾站在太极殿前,看着一队队精锐禁军列队而过。明日李世民将御驾亲征高句丽,这是贞观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几乎调动了大半个帝国的力量。

"殿下,这是刚送到的军报。"兵部侍郎杜楚客快步走来,递上一封火漆密信,"营州都督张俭已攻占辽东城,歼敌八千!"

李承乾展开军报,眉头舒展。辽东城是高句丽西线重镇,此战告捷,为大军东进扫清了障碍。

"粮草辎重可跟上了?"

"按殿下吩咐,已从登州水师转运十万石军粮至卑沙城。"杜楚客犹豫片刻,"只是...朝中仍有大臣反对亲征,认为劳师远征恐重蹈隋炀帝覆辙。"

李承乾冷笑一声。这些文臣哪懂得父亲的心思?高句丽不除,东北永无宁日。更何况...

"杜大人可知道,渊盖苏文上月杀了多少亲唐派大臣?"

杜楚客摇头。

"一百三十七人,包括老人和妇孺。"李承乾声音冰冷,"此等残暴之徒,若不诛灭,何以彰显天朝威严?"

正说着,一名内侍匆匆赶来:"殿下,陛下召见!"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最后的出征准备。见太子进来,皇帝放下朱笔:"承乾,朕走之后,朝政就交给你了。"

李承乾躬身行礼:"父皇放心,儿臣必当尽心竭力。"

"朕已命房玄龄、长孙无忌辅佐你。"李世民目光深邃,"另外,李建成关在天牢最底层,没有朕的手谕,任何人不得探视。"

李承乾心头一凛。父亲这是担心有人借机生事啊。

"儿臣明白。"

"还有一事。"李世民从案头取出一份密报,"渊盖苏文派使者联络薛延陀,意图南北夹击。朕已命李积加强北疆防御,但你也要提高警惕。"

李承乾郑重点头。薛延陀是东突厥灭亡后崛起的草原新势力,若与高句丽联手,确实麻烦。

"父皇,儿臣建议派使者联络回纥,许以厚利,牵制薛延陀。"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议甚善!就交给你去办。"

离开两仪殿,李承乾径直去了天牢。在最底层的水牢中,李建成被铁链锁在石壁上,浑身湿透,却依然挺直腰背。

"大伯别来无恙?"李承乾站在牢门外,声音平静。

李建成抬头,露出一个讥讽的笑容:"贤侄是来送我一程的?"

"父皇明日亲征高句丽。"李承乾直视对方眼睛,"大伯可有话要说?"

李建成突然大笑:"我那弟弟还是这般自负!他以为高句丽是吐谷浑那般好对付?辽东苦寒之地,城坚池深,当年杨广百万大军都铩羽而归..."

"此一时彼一时。"李承乾打断他,"如今我大唐有水师之利,可从海路直捣腹地;有新罗为盟,可南北夹击。更何况..."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渊盖苏文弑君篡位,高句丽内部分崩离析。"

李建成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你倒看得明白。不过..."他压低声音,"渊盖苏文已与倭国结盟,倭国水师不日将北上助战。届时唐军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李承乾心头一震。倭国!这个东海岛国向来与高句丽交好,若真派水师参战...

"多谢大伯提醒。"李承乾不动声色地转身,"侄儿会转告父皇的。"

离开天牢,李承乾立即派人去鸿胪寺查证倭国动向。同时,他下令加强登州水师戒备,并派快马传讯刘仁轨,命其警惕倭国水师。

次日清晨,长安城外旌旗招展,十万大军整装待发。李世民一身金甲,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李承乾率领文武百官,在灞桥为皇帝送行。

"承乾,记住朕的嘱咐。"李世民临行前再次叮嘱,"朝政以稳为主,若有要事,八百里加急送朕御览。"

"儿臣谨记。"李承乾跪地行礼,"祝父皇旗开得胜,早日凯旋!"

随着号角长鸣,东征大军浩浩荡荡出发。李承乾站在高高的城楼上,目送队伍远去,直到最后一杆旗帜消失在地平线上。

回到东宫,李承乾立即召集重臣议事。房玄龄、长孙无忌、马周等人分列两侧,气氛凝重。

"殿下,这是各地送来的奏章。"马周捧着一摞文书,"多是春耕、漕运等常事。"

李承乾接过翻了翻:"传孤令,各州县务必保证春耕,不得因征调民夫耽误农时。另外,命司农寺派出劝农使,巡视各地。"

长孙无忌赞许地点头:"殿下仁厚。民以食为天,确是不可轻忽。"

"还有一事。"房玄龄忧心忡忡,"近日长安粮价微涨,恐有奸商囤积居奇。"

李承乾略一思索:"开常平仓,以平价售粮。同时查抄几家大粮商的仓库,若发现囤积,严惩不贷!"

正议着,杜荷匆匆进来:"殿下!鸿胪寺急报!倭国遣使入朝,已到扬州!"

李承乾眉头一皱。倭国此时来使,必有所图。

"使者何人?"

"自称犬上三田耜,说是来...来学习大唐文化的。"

李承乾冷笑。学习文化?怕是来探听虚实的吧!

"好生接待,但不要透露军情。另外,派人盯紧他们的一举一动。"

随着李世民亲征,朝政重担全落在李承乾肩上。每日天不亮就要批阅奏章,接见大臣,常常忙到深夜。但更让他忧心的是前线战况——虽然唐军连战连捷,但高句丽人据城死守,进展比预期缓慢。

一个月后,坏消息终于传来:唐军久攻白岩城不下,伤亡惨重;更糟的是,倭国水师突然出现在熊津外海,袭击了新罗补给船队!

"果然来了!"李承乾拍案而起,"传令刘仁轨,立即南下迎击倭国水师!"

"殿下,还有更棘手的。"马周递上另一份密报,"薛延陀真珠可汗率十万骑南下,已攻破云州!"

屋漏偏逢连夜雨!李承乾额头渗出细密汗珠。父亲主力深陷辽东,若薛延陀长驱直入...

"立即传令李积,全力阻击!同时调陇右、朔方兵马驰援。"李承乾思索片刻,"另外,派使者急赴回纥,请他们出兵牵制薛延陀后方。"

命令刚发出,又有急报传来——河北大旱,饥民开始流徙!

李承乾只觉一阵眩晕。内忧外患齐至,这分明是对他监国能力的严峻考验。

"开义仓赈灾!命沿途州县设粥厂,绝不能让流民形成规模。"他强自镇定,"另外,传太医署组织疾医,防止疫病流行。"

接下来的日子,李承乾几乎住在了政事堂。前方战报、各地灾情、朝中政务如潮水般涌来,他不得不昼夜不停地处理。短短半月,人就瘦了一圈。

"殿下,您该休息了。"马周心疼地劝道。

李承乾摇摇头,指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百姓疾苦,岂能懈怠?"

正说着,杜荷兴冲冲跑来:"殿下!大捷!李靖大将军攻破白岩城,歼敌万余!"

李承乾长舒一口气。总算有个好消息!

"还有更好的消息。"杜荷继续道,"刘仁轨水师大败倭国舰队,击沉敌船三十余艘!倭国残部已逃回本土!"

李承乾拍案叫绝:"好!刘仁轨果然不负所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