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平壤烽火(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当李世民踏入高句丽王宫时,李承乾已控制了全城。

"父皇,儿臣幸不辱命!"李承乾单膝跪地。

李世民扶起儿子,眼中满是赞许:"我儿立此大功,朕心甚慰!"

"渊盖苏文逃了..."

"无妨。"李世民冷笑,"丧家之犬,不足为虑。传朕旨意,安抚百姓,厚葬战死者,高句丽自此为大唐安东都护府!"

就在唐军欢庆胜利之际,一名侍卫慌张来报:"陛下!高句丽宝库中发现此物!"

呈上来的是一枚鎏金铜印,上刻"大唐隐太子之印"六字!

李承乾心头一震——这是李建成的印玺!看来他与渊盖苏文勾结之事确凿无疑。

李世民面色阴沉:"搜!给朕搜遍全城,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然而搜查三日,始终未发现李建成踪迹。倒是在王宫密室中找到了他与渊盖苏文的往来密信,内容全是如何联手对抗大唐。

"父皇,看来大伯又逃了。"李承乾叹息道。

李世民收起密信:"无妨。丧家之犬,掀不起什么风浪了。"皇帝话锋一转,"高句丽虽平,但百废待兴。朕决定留李靖镇守,设立安东都护府,你意下如何?"

"父皇圣明。不过..."李承乾犹豫片刻,"儿臣以为,高句丽民风彪悍,若只靠武力镇压,恐难持久。不如..."

他详细阐述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任用亲唐的高句丽贵族管理地方,推广汉文化,通婚融合。同时开放互市,让高句丽百姓得享太平之利。

"善!"李世民欣然采纳,"此事就交给你去办。"

接下来的日子,李承乾忙于安抚高句丽遗民。他亲自接见降臣,量才录用;开仓放粮,赈济贫民;甚至亲自为阵亡的高句丽将士主持祭礼。这些举措很快赢得了当地民心,反抗情绪逐渐平息。

一个月后,李世民决定班师回朝。临行前,安东都护府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碑文由李承乾亲自撰写,用汉文和高句丽文双语铭刻,记述了大唐平定高句丽的经过,以及未来治理的方略。

"父皇,此碑当立于平壤城中心,让万民共睹。"李承乾建议道。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就依你所言。另外,朕已命人绘制《东征图》,记录此战功臣,悬挂凌烟阁中。"

回程路上,唐军旌旗招展,凯歌高唱。途经白狼山时,李承乾特意去看了当初父亲中箭的地方。那块染血的石头仍在,仿佛诉说着那惊心动魄的一战。

"殿下在想什么?"秦怀道好奇地问。

李承乾望着远方:"我在想,战争终究是残酷的。无论是高句丽人还是唐军,都有父母妻儿..."

"殿下仁厚。"秦怀道感慨道,"不过若非陛下亲征,高句丽迟早会再犯边境。如今一举平定,可保东北数十年太平。"

李承乾点点头。是啊,有时候短暂的战争,是为了更长久的和平。

贞观十二年秋,东征大军回到长安。百姓夹道欢迎,盛况空前。李世民在太极殿大宴群臣,犒赏三军。李承乾因功获赐"天策上将"称号,地位更加稳固。

然而就在庆功宴上,一个意外消息传来——倭国遣使入朝,声称要"请罪"!

"倭国使者何人?"李世民沉声问。

"犬上三田耜,就是之前来'学习文化'的那个。"鸿胪寺卿答道,"他声称倭国水师袭击新罗是'误会',愿意赔偿损失。"

李承乾冷笑:"好个'误会'!若非刘仁轨水师奋勇作战,倭国舰队差点切断我军后路!"

"陛下,倭国向来狡诈。"李靖起身奏道,"此番请罪,必是因高句丽灭亡,担心我大唐兴师问罪,故先示弱。"

李世民沉吟片刻:"倭国孤悬海外,征讨不易。不过..."皇帝眼中精光一闪,"既然他们主动请罪,朕倒要看看他们有何诚意!"

次日,倭国使者犬上三田耜跪伏在太极殿上,态度谦卑至极:"小国无知,冒犯天威,今特来请罪。我王愿永世称臣,岁岁朝贡..."

"是吗?"李世民冷笑,"朕听闻倭国与高句丽密约,共抗大唐。可有此事?"

犬上三田耜额头冒汗:"绝...绝无此事!定是有人造谣..."

"那这些是什么?"李承乾突然拍案,命人抬上一个木箱。箱中全是高句丽王宫搜出的密信,其中就有倭国与高句丽往来的铁证!

犬上三田耜面如死灰,连连叩首:"陛下明鉴...此皆渊盖苏文胁迫所为...我王实不得已..."

"够了!"李世民厉声打断,"回去告诉你家国王,朕给他两个选择:要么真心臣服,送质子入朝;要么等着我大唐水师兵临城下!"

犬上三田耜浑身发抖,唯唯诺诺而退。

退朝后,李承乾被单独留下。李世民意味深长地说:"承乾,倭国之事你怎么看?"

"儿臣以为,倭国畏威而不怀德。今日请罪,不过是权宜之计。"李承乾直言不讳,"若要其真心臣服,必须展示我大唐水师之威。"

"正合朕意。"李世民满意地点头,"朕已命刘仁轨扩建水师,打造更大战船。来年开春,朕要亲临登州阅兵!"

离开两仪殿,李承乾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远眺东方。那里有浩瀚的海洋,有不安分的岛国,还有无数未知的挑战。但他相信,在这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中,大唐的舰船终将乘风破浪,将中华文明的光芒洒向更远的地方。

"殿下。"马周匆匆走来,"这是刚拟好的《安东都护府治理方略》,请过目。"

李承乾翻开一看,不仅详细规划了州县设置,还提出移民实边、推广农耕等长远之计。更令他惊喜的是,最后附了一份《东海诸国志》,详细记载了倭国、流求等地的风土人情。

"好!"李承乾合上册子,"立即抄送安东都护府。另外,传孤令,命将作监加紧打造新式战船,准备来年东巡!"

秋日的阳光洒在李承乾肩头,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帝国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在陆地上,大唐的铁骑已所向披靡;而在蔚蓝的海洋上,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正等待着这个伟大的帝国去征服。而他,将亲眼见证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