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学堂开课(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乾风云起苍穹》最新章节。
午饭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是实实在在的饱饭 —— 小米粥熬得稠稠的,蒸红薯甜糯,偶尔还能有一盘炒青菜,若是赶上县里粮库新到了米,还能给孩子们蒸顿白米饭。
笔墨纸砚也是县衙统一发的,粗纸虽不如宣纸细腻,松烟墨虽不如徽墨香浓,却都是孩子们能安心使用的。
最让家长们放心的,是苏康定的师资待遇。
一开始,手下人跟他提“每月五百文”,苏康当场就摇了头:“五百文够做什么?买两斗米就没了,好先生怎么留得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翻出县衙的财政账本,把修路剩下的朝廷拨款、还有县里商铺缴纳的赋税,硬是挤出了一笔教育经费:“给先生们开五两银子一个月!”
这话一出,不光手下人惊了,连闻讯赶来的百姓都议论纷纷。
五两银子是什么概念?
武陵县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也才十两左右,一个月五两,这待遇比城里的账房先生还高!
苏康却不觉得多:“好先生能教出好娃娃,娃娃们出息了,武陵才能好。这钱花得值!”
当天,苏康就让人把“月薪五两银子,管吃管住,另发笔墨补贴”的条件写进了招师告示,贴满了县城的各个路口,连周边的苗家寨、彝族村落都没落下。
告示上还特意写了“不论民族、不论男女,只要识字能教娃,都可来应聘”,这一下,整个武陵都轰动了。
有个在城里商号做过账房的王翁,听说待遇这么好,揣着自己写的算术题就来了;还有个退休的老秀才李默,以前在府城教过书,因为看不惯官宦子弟的娇气才回乡,见苏康真心办教育,也主动上门;甚至有个姓柳的妇人,丈夫是个教书先生,去年病逝了,她自己也识文断字,听说学堂招女先生,也抱着课本赶来应聘。
苏康一一接待,不看身份,只看真本事。
王翁当场算了一道“修路用砖”的算术题,又讲了怎么教孩子掰手指头算加减法,苏康点头:“您这方法实在,孩子们肯定能懂。”
李默背了一段《论语》,又说要把“仁义礼智信”编成白话讲给孩子听,苏康连忙请他坐下:“您这想法好,就该让孩子听得懂、用得上。”
柳氏则拿出自己教女儿写的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还说要教女孩子做针线时认针脚数,苏康笑着说:“柳娘子心思细,孩子们肯定喜欢您。”
没几天,学堂就凑齐了六位先生,汉人、苗人各三位。苗家的三位先生里,有两位是跟着老药师识过字的姑娘 —— 阿秀和阿花,还有一位是能通汉苗双语的寨老之子阿岩。
苏康特意让他们跟汉人先生搭伙,互相学习:汉人先生教苗家先生写汉字、讲汉话,苗家先生教汉人先生认草药、说苗语,一来二去,先生们倒先成了朋友。
开学第一天的课,王翁教算术,他拿着石子在讲台上摆:“大家看,三粒石子加两粒石子,一共是几粒?”
孩子们都伸着脖子数,大牛第一个喊:“五粒!”
王翁笑着点头:“对,这就是三加二等于五。”
阿秀则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认桂花树,一边指一边写:“这是‘桂’字,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圭’,咱们武陵的桂花,到了秋天可香了。”
苏康站在教室外,听着里面传来的读书声、笑声,心里满是踏实。
他知道,这学堂就像一颗种子,只要好好浇灌,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而这些孩子,就是武陵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