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生死老去(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年代美人娇又媚,勾的糙汉心尖颤》最新章节。

“宋老先生,久仰大名!”男子递上名片,开门见山地说,“我们集团非常看好‘互助小院’的模式,认为它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可复制性。我们希望能与您合作,将这种模式进行标准化、品牌化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连锁的‘互助小院’高端养老社区。”

男子侃侃而谈,描绘着资本注入后的宏伟蓝图:统一的品牌形象、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专业的医疗团队、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利润可观,前景无限。

宋霆野静静地听着,眉头却微微蹙起。待对方说完,他缓缓放下茶杯,目光平静而坚定:“谢谢贵公司的看重。但我想,可能我们对于‘互助小院’的理解有些不同。”

“哦?愿闻其详。”

“你们说的标准化、品牌化、利润化,听起来很美好,但那可能就不是‘互助小院’了。”宋霆野指了指窗外阳光下闲聊的老人们,“这里的核心不是‘高端’,不是‘产业’,而是‘家’,是邻里守望相助的人情味,是老人们自己参与管理、找到价值感的‘共同体’。一旦被资本完全主导,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温馨的、自发的、略带点‘杂乱’的生活气息可能就没了。老人可能会从‘主人’变成被服务的‘客户’,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男子试图辩解:“我们可以保留这些精髓,只是用更专业的方式……”

孟沅温和地接话道:“专业当然好,但有些东西,过度‘专业’就可能失去温度。比如,我们的食堂阿姨记得每位老人的口味偏好,会像自家闺女一样唠叨他们少吃咸的;刘大爷会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分给大家,不在乎值多少钱;李老爷子心情不好时,邻居们会主动去陪他下盘棋……这些,是标准化服务流程很难完全规定的。”

最终,宋霆野和孟沅婉拒了这次商业合作。他们明白,“互助小院”的模式可以分享、可以借鉴,但其灵魂——那种基于信任、互助和社区自觉的非营利性、草根性,需要小心呵护,不能被资本的逻辑所轻易置换。

夏去秋来,小院里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互助小院”平静而温馨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生最严峻的课题——疾病与死亡。

首先遇到的是赵阿姨的突发心脏病。那天深夜,赵阿姨感到胸闷气短,她挣扎着按下了床头的紧急呼叫铃。值班的村医和宋霆野几乎同时赶到,初步处理后,迅速联系了镇上的救护车。因为发现和送医及时,赵阿姨经过抢救转危为安。出院后,大家对她更是关怀备至,轮流帮忙做饭、陪伴,孟沅每天为她测量血压,叮嘱用药。赵阿姨感动得直掉眼泪:“要不是在小院,我这条老命可能就搁在城里那个空房子里了。”

这次事件也让管理小组更加重视应急演练和健康监测。他们完善了与镇卫生院的绿色通道,定期为老人们进行更全面的体检。

然而,更沉重的考验随之而来。年事最高的李老爷子,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安详地在睡梦中离世了。他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平素话不多,但为人正直,爱惜他那一院子的兰花如同生命。

发现情况的是每天清晨准时起来打太极的刘大山。他见李老爷子屋外异常安静,敲门不应,感觉不妙,立刻叫来了宋霆野和村医。

悲伤的气氛笼罩了整个小院。这些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老人,面对同伴的离去,依然感到难过和无措。但令人动容的是,在这种时刻,“互助”的精神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没有人惊慌失措,大家按照事先讨论过的预案,默默地行动起来。刘大山负责联系李老爷子远在南方的子女;孟沅和几位阿姨帮忙整理遗容,布置简单的灵堂;宋霆野则协调后事处理,联系殡仪馆。其他老人也各自尽一份心,有的帮忙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有的负责准备这几天的伙食。

没有商业殡葬服务的冷漠与程式化,整个过程充满了人情味和战友般的关怀。大家聚在一起,回忆李老爷子的生平点滴,讲述他年轻时战场上的故事,侍弄他留下的那些兰花。追思会就在公共活动室举行,简单而庄重。李老爷子的子女赶到后,看到父亲被照顾得如此妥帖,身后事也被安排得如此体面,感激涕零,对着宋霆野和所有老人深深鞠躬。

李老爷子的离去,让所有人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也更珍惜当下相聚的缘分。他的小院按照约定由村集体收回,未来将提供给新的有需要的老人。而他那些心爱的兰花,被大家分养在各家的院子里,仿佛一种生命的延续。每当看到兰花开放,大家就会想起那位沉默寡言却内心坚韧的老兵。

经过这件事,“互助小院”的凝聚力更强了。大家意识到,这里不仅是共同生活、互相照料的场所,更是彼此送别、守护生命尊严的最后驿站。他们约定,要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更关心彼此的健康,让剩下的时光更有质量。

春天再次降临西山。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互助小院”,焕发出更加沉稳坚韧的生命力。院里的花草树木经历一冬的蛰伏,愈发葱茏。

这时,小院迎来了两位新的申请者,他们的身份有些特殊,打破了原先全是退役老兵的格局。

一位是镇小学退休的刘老师,她的丈夫几年前去世,儿子在国外定居。她是一位温文尔雅、热爱读书的女性,被“互助小院”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所吸引。

另一位是附近村里的五保户陈奶奶,无儿无女,但身体硬朗,性格开朗,擅长做各种传统手工艺。她是通过村委会推荐,经过管理小组民主评议后接纳的,费用由村集体和“老兵之家”基金会共同承担。

他们的加入,给小院带来了新的元素。刘老师主动提出开办一个“小院讲堂”,每周一次,给有兴趣的老人讲讲历史、文学或者养生知识,甚至教一些简单的英语口语,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陈奶奶则成了“手工兴趣组”的顶梁柱,教大家编中国结、做虎头鞋、剪窗花,让活动室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浓的民间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