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网络上的质疑(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最新章节。
国际视频交流会的通知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张景忙碌的日程中激起了新的涟漪。
他不得不挤出宝贵的时间,连夜整理河口镇的病例数据、辨证思路、用药方案以及初步的疗效观察结果,准备发言稿和应对可能质疑的腹稿。
然而,就在他埋头准备,以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国际学术界的审视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却在身边的网络空间率先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市里为了稳定民心、宣传抗疫举措,在官方发布扩大中药预防应用范围的通知时,附带了一份专家组提供的、相对简化的预防方推荐和服用建议,旨在指导民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这本是出于好意的科普和引导。
但通知一经发出,立刻在本地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群组中引发了热议。支持者众多,许多服用过预防汤剂的一线人员现身说法,表示感觉身体状态更好了,更有底气了。
然而,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并且迅速形成了不小的声浪。
一个拥有几十万粉丝的本地的科普博主“理性看世界”率先发难,转发通知并配以长文:
【警惕!‘中药防疫’背后的科学陷阱?】
文章洋洋洒洒,核心观点如下:
缺乏循证依据:“目前没有任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RCT)证明这个方子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仅凭一些模糊的‘感觉有效’和观察性数据就大规模推广,这是否符合科学精神?”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药,是药就有副作用。这个方子包含十多味药材,成分复杂,其长期或广泛使用的安全性未经系统评估!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风险谁承担?”
混淆概念:“中医所说的‘正气’、‘湿邪’无法量化检测,如何证明它提高了‘免疫力’?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效应。”
浪费资源:“在医疗资源如此紧张的时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煎煮、配送效果不明确的‘苦水’,是否是一种浪费?这些资源难道不应该更集中用于确诊患者的治疗和疫苗研发吗?”
这篇文章,打着“理性”、“科学”的旗号,用词看似客观,实则充满了对中医药的偏见和误导,瞬间点燃了舆论场。
紧接着,一些网络大V、甚至是少数医疗领域的自媒体账号开始跟风转发、评论,言辞更加激烈:
“喝点草根树皮就能防病毒?那还要现代医学干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民粹主义和反智主义!坚决反对用集体安全为不科学的传统迷信买单!”
“一看就是中药利益集团在背后推动的发国难财行为!”
更有甚者,开始断章取义地挖掘张景的背景:“那个所谓的专家组长张景,只是个开小诊所的?有什么权威资质?之前好像还上过电视辩论?是不是想借机出名?”
恶意的揣测、片面的解读、不负责任的标签……如同病毒般在网络上扩散开来。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开始动摇、恐慌,甚至有人打电话到指挥部和明德堂投诉、谩骂。
“张医生!你看这个!”桂翠气得眼圈发红,把手机屏幕戳到张景面前,上面正是那篇“理性看世界”的雄文和下面不堪入目的评论。
黄彪更是暴跳如雷,胡子都快翘上天了:“放他娘的狗屁!老子行医几十年,没见过这么胡说八道的!他们喝过一口吗?他们来看过病人吗?就知道躲在键盘后面瞎哔哔!”
王森也愁眉苦脸:“这可咋整?好多老街坊都在群里问,这药还能不能喝……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就连指挥部那边也承受了压力,有领导打来电话,语气严肃地询问:“张景医生,网络上这些质疑,你们专家组必须要有一个正式、有力、科学的回应!否则会影响整个防疫大局和政府的公信力!”
张景看着屏幕上那些充满敌意和误解的文字,胸口一阵发闷。他们在一线不眠不休、冒着风险治病救人、想办法做预防,后方却有人用这样的方式拖后腿、泼冷水。
一股怒火直冲头顶,但他很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对方打着“科学”的旗号,就必须用更严谨、更清晰的方式回应。
他深吸一口气,对焦急的众人说:“别自乱阵脚。他们质疑的几点,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中医药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快速写下对方的核心论点:
无RCT证据
安全性存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