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口碑夺标(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八零:我靠预知发家了》最新章节。

第二天清晨,张建国早早等在院里。他换了件崭新的蓝布工装,头发梳得服帖,手里提着个旧帆布包。

“秀兰,我想好了。”他从包里掏出个铁饭盒,“这是俺爹留下的,装刨刀的家伙什,以后装公章。”

饭盒锈迹斑斑,边角磨得发亮。沈秀兰接过时闻到淡淡的铁腥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木屑香。

去工商局的路上,张建国一直紧紧抱着饭盒。

三轮车颠簸时,他下意识护住盒盖,像护着什么珍宝。

注册窗口的队伍排得老长。

轮到他们时,张建国深吸一口气,将饭盒端端正正放在柜台上。

“同志,办房地产开发部。”

工作人员瞥了眼饭盒:“注册资本多少?”

张建国报出数字,声音洪亮得像在喊口令。后面排队的人探头张望,有人嗤笑出声:“破饭盒装金元宝呢?”

沈秀兰静静取出存折。工作人员核对数字,钢章啪地落下,震得饭盒盖轻轻嗡鸣。

回去时雪又下了起来。张建国把营业执照揣在怀里,三轮车蹬得飞快。

经过西单店时,他忽然刹车。

“秀兰,我想带弟兄们来看看。”

裴晓蝶闻声出来,围着围裙擦着手:“哟,张经理走马上任了?”

张建国不好意思地挠头,雪花落在他发红的耳廓上。

他小心翼翼展开营业执照,塑料膜在雪光里反着光。

工人们都围了过来。赵志刚伸手想摸,被刘洪波打下手背:“别摸花了!”

众人哄笑起来,呵出的白气融进风雪里。

沈秀兰退后半步。看着那些冻得通红却咧着嘴的笑脸,看着张建国挺直的脊背,她想起前世废墟般的煤矿宿舍。

现在不一样了,她要盖的是风吹不倒、雪压不塌的房子。

傍晚时分,张建国带着团队去量新店面的尺寸。

沈秀兰独自留在老店清算账目,算盘珠响到月上中天。

叶昭来接她时,带来个牛皮纸袋。“建委的朋友给的。”

煤炉上的粥咕嘟冒着泡。沈秀兰就着灯光看图,手指划过那些待拆迁的区块,在护城河边的一小片区域画了个圈。

“这里,”她说,“该有栋好房子。”

护城河边的老房区飘着细雪,沈秀兰的指尖还停留在规划图那片待拆迁区域。

煤炉上的粥已经凉了,叶昭添了新炭,火光映着他军装袖口磨白的边。

“棚改文件下来了。”叶昭从公文袋抽出一份红头文件,“市里要在护城河边建示范商业街。”

沈秀兰接过文件。

她的目光停在招标条件上,要求投标单位有三年以上施工经验,注册资本不低于五十万。

门槛不低。

“很多大公司看不上这种小项目。”叶昭指着文件末尾的补充说明,“总共就十二间铺面,还得按统一样式建。”

窗外传来三轮车的铃响,张建国带着团队回来了,每个人肩头都落着雪。

刘洪波摊开测绘图纸时,冰碴从图纸边缘簌簌落下。

“量完了!”张建国眼睛发亮,“东头那间屋角有点斜,得重新打地基……”

他突然收声,注意到桌上那份红头文件。手指在裤缝上擦了擦,才小心拈起一角。

“棚改招标?”他念出声,喉结滚动一下,“这得是大公司才接得下。”

沈秀兰把营业执照推到他面前:“我们现在就是大公司。”

测绘兵出身的刘洪波已经凑过去看图纸:“铺面净深八米四,砖混结构……比盖宿舍楼简单。”

“简单?”张建国指着要求那栏,“要仿古屋檐,还得雕花!咱们就会砌墙抹灰!”

沈秀兰从账本里抽出一张名单。叶昭上午刚送来的退伍军人登记表,最上面是个四十二岁的八级木工,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维修。

“鲁师傅明天到。”她手指点过另一份简历,“这位是古建队的瓦工,转业前在故宫修过琉璃瓦。”

张建国愣愣地看着那些简历,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营业执照的塑料封套。

突然抓起铁饭盒往外跑,雪地里留下一串深脚印。

回来时他抱着个旧工具箱,打开全是雕刻刀:“我爹当年给地主家雕过花板……我试试。”

刻刀在木料上游走,刨花卷曲着落下。他雕的是兴兰建筑的logo。

额角渗出细汗,第三刀才找到手感。

第二天雪更大了,沈秀兰带着团队去现场,护城河的冰面上倒映着残破的屋檐。

有个穿呢子大衣的男人正在拆迁区踱步,皮鞋踩在碎砖上咯吱作响。

“小公司别凑热闹。”男人瞥见他们胸口的兴兰工牌,“这项目至少干半年,利润还不够发工资。”

张建国攥紧了测绘尺。沈秀兰却走向墙角,拾起半块青砖:“鲁师傅,这种老砖还能用吗?”

老木匠接过砖块敲了敲:“声儿脆着哩!拆时候小心点,能省三成材料费。”

呢子大衣男人嗤笑一声走了。沈秀兰蹲下身,手指划过墙基的夯土:“仿古建筑最难得的就是旧材料。”

她转向张建国:“算算用旧料能省多少。”

计算器按键声在雪地里格外清脆。刘洪波突然指着图纸:“拆迁队后天就进场!得赶紧收旧料!”

整个团队立刻动起来。退伍兵们分成三组,一组找拆迁办谈回收,一组联系运输队,一组清点能用的梁柱。

雪越下越大,张建国把棉袄脱给扛木料的小战士,自己冻得嘴唇发紫。

傍晚时分,兴兰建筑的院子里堆满老青砖和雕花木料。

鲁师傅抚着一根柏木梁直叹气:“现在哪找这么扎实的料!”

沈秀兰在煤炉边核算成本。用旧料省下的钱,刚好够请两位古建老师傅。

她添了新炭,炉火烧得更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