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太清剑诀(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万千功法录》最新章节。

修炼此招需在蜀山“镇魔台”(台上刻有“镇邪符阵”,能模拟邪祟气息)每日挥剑千次。台侧有一块“测威石”(以魔域最坚硬的“玄阴石”打造),若剑招能在石上留下三寸深的金色剑痕,且三日不褪(普通剑气的痕迹一日便会消失,太清剑气的痕迹因蕴含道韵而持久),便算小成。

第六重:太清归一

“万法归宗,一剑归一。太清为体,道心为衣。

气不外露,剑不妄起。动则破万法,静则守真一。

心魔近不得,虚妄不敢欺。我即太清境,太清即我衣。”

此重为“返璞归真”之境,是对“剑扫乾坤”的升华——前者重“外放”,后者重“内敛”,如阴阳相生,缺一不可。

修炼者需将环绕周身的太清罡气缓缓收回体内,融入骨骼(使骨骼泛出淡淡金光,坚不可摧)、血液(使血液如金液流转,百病不侵)、神魂(使识海清明,如琉璃世界),最终达到“我即太清,太清即我”的境界。此时修士看似与常人无异,身着粗布麻衣,手持普通铁剑,甚至连灵力波动都极淡——但这正是“大巧若拙”的体现。

其剑招也趋于简约,往往只是平平一剑,却蕴含“破万法”之理:遇幻术,剑未出而幻象已破(因修士周身散发出的太清道韵,本身就克制虚妄);遇邪法,剑尖未及而邪力已散(因邪法在靠近时便被修士体内的太清之气净化);遇强敌,一剑递出看似缓慢,却如天地法则般无可闪避。

此境修士与道同存,寿元远超常人(动辄千年)。蜀山历史上达到此境者,不过十余人,皆成一代剑仙。他们羽化后肉身不腐,化为“太清剑像”(供奉于三清殿),剑像周身常年萦绕着淡淡的金色灵光,能自动净化殿内浊气,甚至能震慑心怀不轨者——有魔教奸细潜入三清殿,刚靠近剑像便觉心神剧震,道心失守,当场暴露。

第七重:道剑通天

“剑已非剑,道亦非道。浑然一体,通天彻地。

一念生,太清现;一念灭,万法寂。

斩虚妄于无形,护苍生于心间。

与天地同寿,共日月齐辉。”

此为《太清剑诀》传说中的至高之境,蜀山万载传承中,仅开派祖师云游子一人臻至。据《蜀山秘史·紫霞卷》记载,此境已超越“剑”与“道”的界限——剑不再是实体的铁刃,而是天地万物的具象;道不再是抽象的法则,而是与自身神魂相融的本能。

云游子祖师达到此境时,曾于太清台静坐七日,期间狂风呼啸,雷雨大作,却无一丝风雨能近其身三尺之内。第七日正午,他缓缓起身,未持一剑,仅伸出一指指向天际,九天之上便有一道无形剑气破空而下,将一朵欲化为魔云的乌云斩为两半——这便是“道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道剑”无形无质,却能穿透三界壁垒,直抵邪祟本源。它非人力催动,而是“一念生,太清现”:当祖师感知到域外天魔的“虚妄之核”(天魔以众生恐惧、贪婪为食,其核心是一团凝聚了无尽虚妄的能量体)时,无需刻意运功,心中“护苍生”的一念便引动了九天太清之气,化为道剑。

那一战,无人见剑形,只闻天地间一声清越的剑鸣,如大道初开时的第一声雷。随后,困扰三界千年的天魔之祸便自行消散——后来修士才知晓,是道剑斩碎了虚妄之核,断了天魔的能量源。此境修士已超脱凡俗生死,肉身在则与天地同寿,魂不灭则与日月齐辉,可随时羽化飞升,却因“护苍生于心间”的执念,常留人间。云游子祖师便是如此,直至晚年见三界安宁,才在太清台坐化,其坐化之地至今仍有太清之气流转,草木四季常青,鸟兽不伤生灵。

大招详解·太清神威

太清破妄

“剑指眉心,气聚双目。太清照影,虚妄无处藏。

一剑点出,如日破雾。幻者自散,魔者自伤。”

此招为破幻绝杀,需以第五重“剑扫乾坤”的灵力为基,以第三重“破妄初显”的道心为引,二者缺一不可。

起手时,修士需将剑尖直指敌人眉心,同时引太清之气涌入双目,双目会泛起如烈日般的金色灵光——此光非寻常视物之光,而是“太清照影”:能穿透幻术的层层伪装,照见敌人的“真形”。若对手是修炼幻术的魔修,可看见其身后盘旋的幻蝶虚影;若对手被心魔控制,可看见其识海中挣扎的本我与狞笑的心魔;若对手是天魔投影,可看见投影背后连接的虚空裂隙。

待看清虚妄根源,剑尖便凝聚一点极致凝练的太清之气,如正午骄阳骤然刺破晨雾,快如电光石火般点出。这一剑不伤肉身,专破神魂层面的虚妄:若是幻术所化的虚影,会在剑尖触及前便化为点点金光消散,连一丝魔气都不会残留;若是被心魔控制的修士,心魔会被剑力震出体外,如黑烟般惨叫着湮灭;即便是天魔投影,也会被这一剑斩断与本体的联系,化为虚无。

上古“万魂幻镜之役”中,魔教圣女以百万生魂为祭,炼制出一面能映照众生心魔的魔镜,使前线十万修士陷入幻境自相残杀。蜀山长老玄阳子赶到时,镜中已生出一只由无数心魔凝聚的“幻魔之手”,正欲抓取修士的生魂。玄阳子不及多想,剑指魔镜眉心(镜面中央的骷髅纹),双目金光爆射,只见镜中虚妄如潮水退去,露出圣女藏在镜后的真身。随后一剑点出,金光如针穿透镜面,镜中幻魔之手瞬间崩解,十万修士同时清醒,圣女则被剑力震碎心脉,死前只说了一句:“为何能看见我……”——只因太清之气照见了她以生魂掩盖的虚弱本源。

剑扫乾坤(补述变招)

此招三变,各有妙用,需根据战局灵活切换,非死记硬招可得。

- 一变“横扫八荒”:剑势水平横扫,金色剑气如黄河泛滥,席卷八方。此变需引东方青龙七宿的生气、西方白虎七宿的肃杀之气,与太清之气相融,剑气触之,邪祟会如草木遇秋霜般枯萎。当年玄真子以此变清扫“万幻魔境”外围的魔兵,剑气所过之处,魔兵化为飞灰,而被魔兵劫持的百姓却毫发无伤——只因剑气能辨“正邪”,不伤无辜。

- 二变“竖劈阴阳”:剑势垂直劈落,剑气如天河倒悬,上接九天清气,下连地脉浊气,形成一道贯通天地的金色屏障。此变可斩断阴阳两界的通道,阻止阴司厉鬼、魔域邪魔跨界。百年前,幽冥裂缝在蜀山脚下开启,无数恶鬼涌出,时任蜀山掌门以“竖劈阴阳”一剑劈下,屏障立起三日三夜,待裂缝自行愈合才散去,期间无一只恶鬼能越屏障半步。

- 三变“环扫周天”:剑势回旋一周,形成直径百丈的金色剑域,域内布满太清符文,如星辰罗列。此变非以力胜,而以“势”困——进入剑域的邪祟,每动一步都会触发符文,被太清之气净化一分,直至灵力耗尽化为虚无。云游子祖师曾以此变困住欲夺“紫霞仙晶”的三位魔王,剑域中金光流转,魔王的魔气不断消散,三日后方才求饶,祖师却未杀他们,只让其立誓永不再踏足人间,便撤了剑域——此乃“镇邪而非嗜杀”的道心体现。

太清镇魔

“剑插大地,气贯地脉。太清为锁,镇压万魔。

剑鸣如道音,罡气成锁链。

千年不松动,万劫不消亡。”

此招为防御兼镇压之术,需第七重“道剑通天”的意境方能完全施展,寻常修士最多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

施展时,需将佩剑(需是与自身道心相融的本命剑)垂直插入大地,剑入地三尺三寸,恰好触及地脉中的太清本源。随后引动自身罡气与地脉相连,金色罡气会顺着剑身为引,在地底化为无数锁链,将目标(通常是魔王级邪祟,或怨念极深的厉鬼)捆缚于剑旁。

这些锁链非实体,而是“太清道则”的具象:链身刻满“镇邪符文”,每过一个时辰便会收紧一分,同时向邪祟体内注入太清之气,磨灭其魔性、怨念。更精妙的是,锁链会与地脉共生,只要蜀山不倒,地脉不绝,锁链便永远不会松动——这便是“千年不松动,万劫不消亡”的由来。

蜀山“锁妖塔”底层的“太清镇魔剑”,便是玄阳子当年镇压“血河魔王”所用。那魔王以血为食,曾屠戮百万生灵,被镇后仍不死心,每日以魔音蛊惑塔外修士。但剑上锁链始终金光流转,每当魔王挣扎,锁链便收紧,将其魔气逼回体内。千年过去,魔王的体型已从万丈缩至三尺,魔音也微弱得几乎听不见,足见此招的镇压之力。

道心通明

“剑归鞘,气内敛。道心显,照自身。

一念破心魔,万邪不近身。

清者自清,真者自真。”

此招非攻非守,乃“守心”的至高之术,是《太清剑诀》对“道心”的终极诠释。

当修士遭遇心魔反噬(如修炼急于求成而生的“贪念”,对战失利而生的“惧念”)或邪法侵蚀(如魔教的“蚀魂咒”,能引动人心底的恶念)时,需收剑归鞘,盘膝而坐,引丹田内的太清之气内照己身——观想道心如明镜,镜中映照出杂念的根源:贪念源于对力量的渴望,惧念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不抗拒,不逃避,只是平静地“看见”这些杂念,如同看见镜中的尘埃。此时,太清之气便会如清水洗镜,将杂念缓缓净化。一念之间,心魔自散,邪法自消,此为“道心通明”。

曾有弟子在冲击“太清归一”境时,因担心失败而心生“怯念”,心魔趁势滋生,眼看就要堕入魔道。危急关头,他想起“道心通明”之术,收剑归鞘,闭目观心,只见识海中的怯念如一团黑雾。他未强行压制,只是以意念“注视”黑雾,片刻后,丹田内的太清之气自动流转,黑雾便如冰雪遇阳般消融。醒来后,他不仅心魔尽去,道心反而更加稳固,三个月后便突破至第六重——这便是“清者自清,真者自真”的妙处。

修炼禁忌·太清诫言(补述)

太清台石壁上的禁忌,每一条都对应着血的教训,需字字铭记。

“一忌心术不正”:道光年间,有修士名为“玄虚”,修炼至“浩气成罡”境,却暗中勾结魔教,想用太清之气助魔教炼制“伪太清剑”。一日在太清台引气时,罡气突然暴走,金色变为墨色,将其全身经脉腐蚀成筛孔,死前他看见自己的倒影化为魔气,这便是“心不正则气必邪”。

“二忌急于求成”:嘉靖年间,天才弟子“紫雷”七岁入门,十五岁便达“破妄初显”,被誉为“云游子第二”。他不满按部就班修炼,偷学禁术强行催化罡气,结果在凝聚罡气时丹田爆裂,一身修为化为乌有,从此沦为蜀山杂役,每日擦拭太清台,看着石壁上的“急于求成”四字,直至老死。

“三忌滥杀无辜”:万历年间,修士“青锋”在平定妖兽之乱时,为求速胜,以“横扫八荒”剑气连妖兽带山民一同斩杀。回山后,他发现眉心太清纹消失,剑上“太清”古纹也变得黯淡。后来与魔教对战时,太清之气竟不听使唤,被魔修一剑穿心——这便是“妄杀生灵,道心蒙尘,气自离身”。

“四忌离经叛道”:崇祯年间,长老“玄通”因不满掌门决策,叛出蜀山投靠魔教。入魔教当日,他突然感觉体内太清之气如潮水般散去,丹田空空如也,从此沦为废人,被魔教当作祭品献祭——离经叛道者,失了“道”的根基,太清之气自会弃之而去。

结语·太清遗韵(补述)

《太清剑诀》流传万载,其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剑招的威力,而是“道心”的淬炼。云游子祖师在《太清手札》中写道:“剑可碎,气可散,唯道心不灭,太清永存。”

如今蜀山三清殿内,除了历代剑仙的“太清剑像”,还供奉着一柄断剑——那是林惊鸿的佩剑。断剑旁的石碑上,除了“一念之差,万劫不复”,还有新刻的字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每日都有弟子来此跪拜,不是拜剑,而是拜那份“守心”的警示。

太清台的晨光依旧,每日寅时,仍有弟子在此静坐,引气入体。他们中或许有人能达“道剑通天”,或许有人终其一生只能停留在“澄心观气”,但只要他们记得“太者,至正也;清者,至纯也”,记得剑是护道之器,而非逞凶之具,《太清剑诀》的浩气,便会永远在蜀山七十二峰间流转,席卷八荒,照耀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