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皇诀》九州圣典(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万千功法录》最新章节。
第一章 总纲·人皇本源考
盘古开天,清浊始分;女娲造人,万物有灵。自三皇五帝以降,人族披荆斩棘,于洪荒中辟生路,于神魔间立脚跟,终成天地主角。《人皇诀》便诞生于这人族存亡之秋——轩辕黄帝于涿鹿之战后,感人族虽胜却元气大伤,遂聚百神之智、万民之愿,融天地人三才之道,创此圣典,旨在“明人道、固人基、行人权”,使后世子孙无需仰仗神魔,自可凭己力安身立命,护佑族群。
此诀核心在于“人”字。与仙家“逆天修仙”、魔道“夺天地造化”不同,《人皇诀》讲究“顺人道而合天道”——人道即天道在人间的显化,万民所望便是天意所向。故修炼者需心怀“三境”:初境“知民”,懂柴米油盐、悲欢离合;中境“爱民”,视万民如手足,愿为其赴汤蹈火;高境“化民”,与九州苍生心意相通,一呼一吸皆应民心。
《人皇诀》分四卷,暗藏“人道四阶”:心法聚“人气”,如人族蒙昧初开,抱团取暖;淬体筑“人基”,如先民刀耕火种,强健体魄;剑法行“人权”,如英雄辈出,匡扶正义;指印承“人运”,如帝王将相,统御四方。四卷流转,恰如人族从部落到王朝,从弱小到强盛的演进之路。
黄帝在《人皇秘录》中曾言:“皇者,非龙子凤孙,乃能扛万民之难者也。”故修炼此诀者,身份贵贱无关紧要,贩夫走卒可修,王侯将相亦可修,唯“心”字为要——心不正,则气不聚;气不聚,则体不固;体不固,则剑不行;剑不行,则印不灵。此乃《人皇诀》第一铁律,万古不变。
第二章 心法口诀·聚元篇(详释)
心法为《人皇诀》之魂,所聚“人道元气”,非山林间清灵之气,乃生于市井、长于炊烟、旺于欢笑的“红尘生气”。这种气,在茅舍中是米粥香,在田埂上是汗水味,在市集里是吆喝声,在学堂中是读书声,需以“仁心”为匙,方能开启汇聚之门。
口诀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人皇承此气,聚于丹元庭。一念引万姓,寸心照九州。气行周天匝,功与天地并。”
修炼之法:
初阶“闻声辨气”:需于清晨卯时,至市集最喧闹处静立。闭目前,先看众生相——挑担的农夫、算账的商贩、嬉闹的孩童、织补的妇人,将这些画面刻入脑海;闭目后,再听众生声——车轮碾地声、算盘噼啪声、孩童嬉笑声、针线穿梭声,从中分辨“生”的气息。此时需默念“众生平等,皆为我族”,使自身气息与这些声音共振,如水滴汇入江河。
引气路线极为讲究:气自“百会穴”入体时,需如细雨沾衣般轻柔,不可冲撞;沿“督脉”下行至“命门穴”,需稍作停留,感后腰泛起暖意——此为“承接先祖之气”;再沿“任脉”上行至“膻中穴”,此处为“仁心”所藏,气在此盘旋三匝,暖意会扩散至四肢,如被万民围绕——此为“人气入体”之兆。
每日必修“九步聚气法”:
一步“邻里气”:于街坊间行走,感左邻右舍的炊烟气、谈话气,使气如丝线般缠绕指尖;
二步“乡县气”:登高望乡,感全县百姓的耕织气、交易气,使气如绸带般绕于手腕;
三步“州府气”:至州府衙门前,感官吏的案牍气、百姓的诉求气,使气如布袍般覆于肩头;
四步“一国气”:观国界碑,感一国之内的征战气、祥和气,使气如铠甲般罩于躯干;
五步“九州气”:临高山之巅,望四方云气,感九州不同的风土气、方言气,使气如云雾般绕于周身;
六步“先贤气”:拜文庙,感孔孟老庄、商汤周武等先贤的教化气、担当气,使气染上古铜色;
七步“孩童气”:至学堂外,感稚童的读书气、嬉闹气,此为“未来之气”,使气带活泼之象;
八步“老者气”:访养老院,感老者的回忆气、沧桑气,此为“过往之气”,使气含厚重之质;
九步“自身气”:静立观心,感自身的呼吸气、善恶气,将前八步所聚之气归于丹田“丹元庭”,化为一粒米粒大小的金色丹丸——此为“人道元丹”初成。
进阶“社稷凝气”:
待元丹如鸽卵大时,需于“社稷坛”修炼。坛中埋有九州土壤(青、赤、黄、白、黑五色土)、五谷种子(稻、黍、稷、麦、菽),是人族根基所在。需于坛前跪坐,左手抚土,右手握种,感土壤中的厚重气、种子中的生机气,引之入丹田。此时元丹会逐渐染上“土黄色”,丹丸表面浮现细密纹路,如九州地图——此为“气连九州”之象。
修炼至深处,可于梦中与万民共鸣:见农夫盼雨,则元丹微潮;见学子应试,则元丹发亮;见战士守边,则元丹发热。此时若遇天灾,一念动处,百里内百姓若有“求生”之愿,元丹便会自动引其力形成护罩,如当年大禹治水时,百姓“同舟共济”之愿化为无形堤坝,挡住滔天洪水。
心法禁忌:若修炼者心生“高人一等”之念,元丹会迅速黯淡,甚至生出黑斑——此为“人气背离”之兆。需即刻至最贫困处劳作三日,感百姓疾苦,方可消弭。若执迷不悟,元丹会彻底崩碎,修炼者沦为废人,且终生受“霉运”所缠,喝水呛喉,走路摔跤,此乃“人道不容”之罚。
第三章 淬体口诀·镇岳篇(详释)
淬体为《人皇诀》之基,旨在将“人道元气”与肉身融合,使凡躯具备“承载”之力——承载苦难,承载希望,承载万民之托。与人仙炼体追求“飞天遁地、刀枪不入”不同,人皇淬体更重“稳如泰山、韧如蒲草”,既能在战火中护人,也能在灾劫中扛物,如大地般默默承载一切。
口诀曰:“人身如九州,五脏镇五方。骨为山岳基,肉为平原壤。血似江河涌,气若稻麦香。淬体需借民之力,一步一印踏四方。左肩扛民愿,右肩担国殇。待到体成时,一拳可定苍黄。”
修炼之法:
初阶“五方淬体术”,需按“五行”对应九州五方,借地貌之气淬炼肉身:
东方(青·木):于泰山以东的林海修炼,主练左臂。每日需在林间穿梭,以左臂拨开荆棘,引草木的“生长气”入肌。初时手臂会被划伤,需以人道元气滋养,待伤口愈合后,肌肤会泛起淡青色,触感如老树皮般坚韧,可徒手折断碗口粗的树干——此为“木性”入体,主“生机与坚韧”。
南方(赤·火):于衡山以南的火山遗迹修炼,主练前胸。需在温热的岩浆岩上盘膝而坐,引地底“火气”入血。初时会燥热难耐,需运转心法,将火气化为暖流滋养血液,使血液流速加快,体温常年比常人高半度。此时若遇寒毒入侵,血液会自动沸腾,将毒素炼化——此为“火性”入体,主“温热与驱邪”。
西方(白·金):于华山以西的戈壁修炼,主练右臂。需每日用右拳捶打戈壁中的铁矿石,引金石的“坚硬气”入骨。初时拳骨会肿痛,需以元气冲刷,待骨膜增厚,拳骨会泛出淡白色,敲击时声如洪钟,可一拳打碎十斤重的青石——此为“金性”入体,主“坚硬与力量”。
北方(黑·水):于恒山以北的冰原修炼,主练后背。需赤背躺在雪地中,引冰雪的“寒凉气”入筋。初时会冻得牙关打颤,需以元气流转,使筋膜逐渐适应寒气,变得如玄铁索般坚韧。此时若被重物撞击后背,筋膜会如弹簧般缓冲力道,内脏毫发无伤——此为“水性”入体,主“柔韧与缓冲”。
中央(黄·土):于嵩山之中的平原修炼,主练腹部。需每日弯腰耕作,引黄土的“厚重气”入腑。初时会腰酸背痛,需以元气滋养脏腑,使胃肠消化能力大增,可食生米硬面,且能快速吸收其中养分。此时若遭重击,腹部会如充气的皮囊般鼓起,将力道分散至四肢——此为“土性”入体,主“承载与消化”。
进阶“万民踏体”:
五方淬体小成后,需入繁华都城,于市井最热闹的街道旁盘膝而坐。闭目感万人行走的“踏地声”——这些声音汇聚成一股无形之力,自地面传入体内,如千军万马在经脉中奔腾。需以意念引导这股力,反复冲刷四肢百骸:冲骨骼,则骨密度倍增;冲肌肉,则肌纤维变粗;冲皮肤,则皮层增厚。
修炼时,肉身会发出“嗡嗡”的共鸣声,与地面震动相合,皮肤上会浮现细密的“田垄纹”——此纹与农田垄沟一致,是“承载万民”的标志。纹络越深,承载之力越强:浅则可负千斤,深则可扛万斤巨石而面不改色。
大成“镇岳身”:
当田垄纹布满全身时,淬体功成。此时肉身有三显:
一显“大地色”:肌肤呈健康的土黄色,日晒雨淋不褪色,如饱经风霜的老树皮;
二显“山河脉”:血管隐现,如江河在大地流淌,动则气血奔涌,静则气息绵长;
三显“万民相”:闭目时,周身会浮现模糊的万民虚影,如无数人在托举着你——此为“人道气运”加持之象。
此时,肉身可硬撼仙家法宝:飞剑斩来,仅留一道白痕,片刻便愈合;法宝砸落,如被大地承接,修炼者最多后退三步,脚下地面却会龟裂——这是将冲击力导入大地的法门。更奇的是,只要双脚踏地,便能源源不断汲取地气补充消耗,纵是大战三日三夜,亦难力竭。
淬体禁忌:不可离地修炼超过七日。人皇淬体以“大地”为母,离地过久则地气断绝,田垄纹会逐渐变淡,肉身强度骤降。古时有位将军,乘仙船征战海外,七日未踏地,归来时竟被寻常刀剑所伤,便是此理。
第四章 剑法口诀·定世篇(详释)
人皇剑法,非杀伐之术,乃“定世”之器。剑者,“检”也,以剑检善恶、定是非、安民生。故剑招中无花哨闪避,多沉稳格挡;无赶尽杀绝,多点到即止。所用之剑,亦无需神兵,凡铁铸就的“三尺青锋”即可——剑之威,不在锋利,而在持剑者的“人道公理”。
口诀曰:“人皇持剑非为杀,只为人间定经纬。一剑划开是非界,二剑斩断冤仇累。三剑扶起将倾厦,四剑护得稚子睡。五剑引河归故道,六剑唤得五谷肥。七剑昭昭明善恶,八剑赫赫镇魑魅。九剑归鞘天下定,炊烟升起万民归。”
剑法九式详解:
第一式·经纬分明
剑招:剑尖斜指地面,缓缓上挑,划一道平直弧线,如划界碑。
要义:此式为“立规矩”,剑过处形成无形屏障,善者可进,恶者难越。修炼时需于两国界碑前练剑,感“疆界不可侵”之意,使剑光带土黄色,触之如撞城墙。当年周公制礼,以此式划“邦国之界”,诸侯见剑光屏障,皆不敢越雷池一步。
实战:遇纷争时,一剑划地,可使双方暂时停手,冷静对峙——此乃“公理”震慑之力。
第二式·恩怨两清
剑招:剑走圆弧,左划太极,右带圆弧,如调解员摆手。
要义:此式为“解纷争”,可引双方力道相消,化戾气为平和。修炼时需于乡里调解堂外观察,悟“退一步海阔天空”之意,剑招需柔中带韧,如棉裹铁。汉初曹参为相,常以此式化解大臣争执,剑未伤人,却使双方握手言和。
实战:遇私斗者,剑圈一绕,可使双方兵器脱手,且心中戾气渐消,愿听劝解。
第三式·擎天之柱
剑招:竖剑于胸前,剑脊朝外,双脚生根,如撑天巨柱。
要义:此式为“护苍生”,专挡群攻、硬撼强敌,剑光可化为丈许光幕,护住身后之人。修炼时需于危楼之下练剑,感“我在则众人安”之意,剑招需沉雄如山,任千军万马冲击亦不动摇。唐代张巡守睢阳,以此式挡十万叛军,身中数箭仍挺立,光幕护住了城中百姓。
实战:遇屠城、劫掠等事,此式展开,可护数百人于光幕内,刀枪箭矢皆难入。
第四式·护佑稚弱
剑招:剑尖下垂,剑身微颤,如伞盖遮雨,剑势轻柔。
要义:此式为“怜弱小”,专护老幼妇孺,剑光触人如春风拂面,可安抚受惊者心神。修炼时需于育婴堂外练剑,听孩童啼哭,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剑招需轻缓,不可带丝毫杀气。宋代包拯巡查民间,以此式护被恶霸欺凌的孩童,剑光过处,孩童止哭,恶霸则心生愧疚,束手就擒。
实战:遇孩童、老者受困,剑势展开,可驱散凶徒,且使受困者心神安定,不惧危险。
第五式·导河归道
剑招:剑势蜿蜒,如江河曲折,左引右拨,带疏导之意。
要义:此式为“顺天时”,可引洪水、泥石流等天灾转向,不伤及村落。修炼时需于河堤上练剑,观水流走势,悟“堵不如疏”之意,剑招需随地形流转,如水流绕石。大禹治水时,以此式引黄河改道,避开良田,剑过处,洪水自动分流,如被无形之手牵引。
实战:遇天灾时,剑势所指,可使洪水改道、山火绕林,减少生灵涂炭。
第六式·五谷丰登
剑招:剑贴地面,缓缓扫过,如农夫犁田,带生机之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