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拜访(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七零,我靠兽语成团宠》最新章节。
检查组的吉普车屁股冒烟跑了,糖坊门口的人堆才算炸了锅。
马桂英叉着腰,唾沫星子横飞:“蓁蓁!这事儿绝不能算完!哪个龟孙子背后捅刀子?揪出来我撕烂他的嘴!”
叶振海叼着烟袋锅子,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拽着叶蓁蓁往边上凑了凑:“丫头,这事儿邪门儿,十有八九是有人眼馋咱糖坊的分红,故意使坏!”
叶蓁蓁没接话,目光跟探照灯似的扫过人群,最后钉在墙角的林薇薇身上——这姑娘头埋得快低到胸口,手在裤兜里拧成麻花,眼角还偷偷往这边瞟,那点慌乱藏都藏不住。
心里有谱了,但叶蓁蓁没当场发作。她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压得住场子:“吵没用!咱糖坊没被查住,是因为账本清、规矩硬,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往后干活更得攥紧细节,别给人留半点空子!”
人群骂骂咧咧散了,林薇薇跟做贼似的想溜,被叶蓁蓁喊住:“林知青,留步。”
林薇薇身子一僵,转过来时脸都白了,强挤着笑:“叶、叶组长,有事?”
叶蓁蓁走到她跟前,语气平平的,听不出情绪:“看你最近干活没精神,地里活儿累着了?扛不住就说,都是知青,互相帮衬应该的。”
这话听着是关心,实则跟敲锣似的。林薇薇手都抖了,眼神躲躲闪闪:“不、不累,谢谢组长……”
“不累就好。”叶蓁蓁忽然笑了笑,眼神却冷得很,“知青下乡是来吃苦的,不是来动歪心思的。走了歪路,对不起组织不说,你城里家里人脸上也挂不住,是吧?”
林薇薇吓得后背全是汗,嘴皮子哆嗦着说不出话,嗯了一声就跟兔子似的窜没影了。叶蓁蓁看着她背影,心里门儿清——举报信就是这丫头写的。但没实锤,又都是知青,真撕破脸指不定咋闹,万一连累部队的大哥,得不偿失。
第四章:夜叩寒门
夜里,叶蓁蓁就着油灯翻整改意见书,越看越皱眉。赵干事那老小子虽然难缠,但说的没瞎扯——熬糖的铁锅锈得厉害,装糖的布袋子漏风,这些土法子早就是瓶颈了。
“想把糖坊做大,老一套不行了。”她敲着桌子,忽然想起三哥叶卫华提过的人——省城食品厂下来的技术员。
第二天一早就堵着叶卫华问详情。叶卫华压低声音,跟说悄悄话似的:“那人叫林泊安,以前是厂里的技术头头,就因为嘴直,说领导不懂技术瞎指挥,被安了个‘右’的帽子下放到咱村。姐,你可别去找他!村里人都躲着走,说沾着他晦气!”
“有技术还能成晦气?”叶蓁蓁眼一瞪,“咱糖坊要想往上走,就得靠这种能人!”
没想到跟家里一提,直接炸锅。李秀兰第一个跳起来,脸都白了:“你疯了?跟那种人打交道,咱家名声还要不要?你大哥在部队要是受影响,你担得起?”
叶全国蹲在门槛上抽烟,抽了半天闷声道:“蓁蓁,稳妥点,别冒风险。”
连一向挺她的二哥叶卫诚都皱着眉:“小妹,这事儿真不行。万一被人知道,再写封举报信,糖坊就真毁了!”
叶蓁蓁看着家里人急得上火,反而冷静下来:“爹、娘、二哥,咱糖坊现在就像檐下的蜡烛,风一吹就灭!为啥人家一封举报信就能让咱慌神?因为咱技术差、漏洞多,让人一抓一个准!”
她拿起块梨膏糖递过去:“咱这糖好吃,但也就周边几个村认。县里新办的糖厂,糖又亮又甜,包装还好看,再过阵子咱这糖连卖都卖不出去!林泊安有技术,能帮咱把蜡烛换成不怕风的电灯!”
她顿了顿,脊梁挺得笔直:“我一不搞反动,二不偷不抢,就是请人帮着把集体副业搞更好,没做错!真出了事,我叶蓁蓁一力承担,绝不连累家里和糖坊!”
这话一出口,家里人都哑了。
当晚,叶蓁蓁用油纸包了最好的梨膏糖,揣了袋玉米面,趁着夜色往村尾钻——林泊安就住在牛棚旁边那间破屋里。
“咚咚咚”敲了门,里头传来个沙哑的声音,警惕得很:“谁?”
“林老师,我是杏花村糖坊的叶蓁蓁,来请教熬糖的事。”
门里静了好一会儿,久得叶蓁蓁都以为要吃闭门羹了,“吱呀”一声,门才开了条缝。昏暗中,一个脸黄肌瘦、鬓角斑白的中年人盯着她,眼神亮得扎人:“请教?我一个戴帽子的,能教你什么?”
叶蓁蓁把东西往前递,语气硬邦邦却诚恳:“我不管别人说啥,只知道您懂技术。我们想熬好糖,让村里老少吃饱饭,需要您指点。这东西是心意,不是施舍。”
林泊安盯着油纸包看了会儿,又瞅着叶蓁蓁那股子不怵的劲儿,终于侧了身:“进来。”
屋里破得漏风,却收拾得整齐,角落堆着几本卷边的技术书。林泊安拿起梨膏糖掰了掰,闻了闻,直接戳破:“火候过了,糖色发暗,吃着发苦。你们用的还是老式直火灶吧?”
叶蓁蓁眼睛一亮——行家!“是!林老师您说得对!”
“想提升,土灶不行。”林泊安随手在桌上画了个圈,“温度控不住,杂质除不净,成品忽好忽坏。要做清亮、耐放的糖,得改水浴灶,优化过滤和结晶步骤,这里面门道多了。”
叶蓁蓁听得心头发热,“咚”地站直了鞠躬:“林老师,求您帮我们!设备材料我们找,工艺您指导!这事就咱俩知道,绝不让您受连累!”
林泊安看着眼前这胆大包天的姑娘,死寂了好几年的心,忽然动了动。他沉默半晌,终于点了头:“……试试就试试。”
有了林泊安的法子,叶蓁蓁没声张,只拉着叶卫诚、马桂英几个信得过的骨干偷偷干。
叶卫诚手巧,白天在队里上工,晚上就钻柴房敲敲打打改灶台,连火星子都不敢往外漏;马桂英把林泊安说的火候节点记在纸上,贴在灶边,手里的长柄勺搅得比绣花还慢,生怕错了半分;叶蓁蓁更细,挑原料、称重、配麦芽,全亲自过手,家里那杆小秤都快被她摸包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