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发动村民(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最新章节。
这个问题,像细小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让柳青陷入了深思。
培训班解决了眼前的产能危机,但它更像是一剂强心针,而非长久之计。三十名学员是第一期,后面还有第二期,第三期……这些学员结业后怎么办?
工坊无法一次性吸纳三十人,她们学到的技能又过于单一,离开这个体系很难独立创作或找到其他应用场景。
难道培训结束,就让她们各回各家,这门刚刚入门的手艺再次荒废?那岂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而且,如何避免钱宏达再来高价挖人?仅靠情怀和略高于种地的收入,能留得住人吗?
柳青意识到,她面临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管理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系统化思考的产业生态问题。
她需要为这些新发芽的新芽,规划一条能持续生长的路。
晚上,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那张订单列表和学员名单,久久沉思。窗外,月光下的工坊安静而祥和,但她知道,内部正在酝酿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
流水线带来了效率,但如何让这流水滋养出更多的可能,而不仅仅是生产标准化部件?
这或许是比应对钱宏达挖角更复杂、也更有意义的挑战。
办公室的灯光亮至深夜。柳青面前的纸上不再是订单列表,申遗材料,而是画满了各种箭头、圆圈和关键词的思维导图。
培训班后续、人才留存、技能提升、抗风险能力、产业生态…这些词汇像藤蔓一样缠绕延伸,试图找到一个共生共荣的平衡点。
直接吸纳三十人进工坊?不现实。
工坊的产能和订单量无法稳定支撑如此庞大的人工成本,管理难度也会急剧增加。让她们学成归家,手艺再次生疏?那无异于竭泽而渔。
必须有一条新的路。
翌日清晨,柳青召集了周明、张磊、李阿婆,还有闻讯特意赶来的大学生村官江韩。
“培训班很成功,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但半个月后呢?”柳青开门见山,将昨晚思考的问题抛了出来,“我们不能用完即弃。得给她们,也给工坊,找一个长远的发展模式。”
周明皱眉:“可是工坊养不起这么多人…”
张磊表示赞同:“订单有淡旺季,无法保证持续有活。”
李阿婆叹气:“好容易学会点,散了可惜了。”
“所以,我们不能只把她们当成临时工。”柳青目光灼灼,将画好的思维导图铺在桌上,“我们要把她们变成伙伴,而不是雇员。”
她开始阐述自己构思了一夜的方案,成立清河柳编家庭作坊联盟。
“有了作坊联盟,产品生产加工方面,工坊专注复杂核心部件生产,如蒸汽曲木骨架、各种纹样、品牌运营和最终质检。结业学员承接工坊分发的标准化订单部件,如基础纬条、简单拼接、打磨收边等。
工坊提供统一材料包,学员领回家做,能有稳定的计件收入。
联盟成员有想继续学进入工坊工作,工坊设立初中高级匠人认证。只要持续提交的订单、质量稳定、并通过技能考核的,可以晋升,承接更复杂、单价更高的部件,甚至最终有机会进入工坊核心层或独立承接小订单。
工坊与联盟成员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质量标准、交付时间、计价方式。在订单充足时,优先满足联盟成员的工作量。
作坊联盟可以探索建立一个风险互助基金,从每笔订单收益中提取极小比例,用于补贴淡季或遇到突发困难的联盟成员。这样一来,”
柳青总结道,“我们不再是一个大而脆弱的工厂,而是一个小而美的核心工坊加灵活家庭单元的弹性生产网络!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还能带动更多家庭增收。钱宏达再想挖人,除非他能把整个清河镇的人都挖走!”
这个计划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随即眼中爆发出兴奋的光芒。
“这个方案好啊!”江韩第一个拍案叫绝,“这完全符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县里肯定支持!我可以去申请政策支持和小额贷款担保!”
周明猛地反应过来:“ERP系统稍加改造就能支持外发订单管理!每个家庭单元都可以设为一个虚拟仓库,扫码交接,质量和数量一目了然!对不对,磊哥?”
张磊点头。
李阿婆最关心质量:“东西分散出去做,质量咋保证?”
“严格质检!”柳青说,“成立一个流动质检小组,您挂帅,定期巡查随机抽检入库全检!三次不合格,暂停合作资格。我们要用制度保证清河柳编的牌子砸不了!”
思路一旦打通,后续的细节讨论变得异常高效。大家群策群力,补充着计划的各个环节。
下午,柳青带着这个尚未完全成熟的计划,走进了培训班。她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告诉了学员们半个月后的现实,以及工坊为他们设想的联盟计划。
台下起初一阵骚动和不安,但当她们听到在家干活、计件收入、能带娃能顾家,还能继续学手艺时,眼睛渐渐亮了。
尤其是听到技能晋升和风险互助时,那种被纳入一个体系、有了保障和奔头的感觉,让许多人心动不已。
“柳老师,俺愿意加入!”第一个举手的是一个问过什么时候能学编花的年轻媳妇,“在家编比出去打零工强,还能看着娃!”
“俺也加入!相信工坊!”
“这法子好!”
响应之声此起彼伏。信任,在共同的利益和透明的规划中悄然建立。
消息很快传开,也传到了钱宏达耳中。他听着手下汇报,冷笑一声:“搞联盟?乌合之众!一帮家庭妇女能成什么气候?质量怎么可能统一?等着看笑话吧!”
他并不在意,觉得柳青只是在垂死挣扎,搞些华而不实的概念。
柳青始料不及的是工坊实行预约制的决定,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不可收拾。
最先爆发的是在网络上。几大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突然涌现出大量针对“清河柳编工坊”的负面评论。
“什么非遗,就是饥饿营销的噱头!”
“一个破篮子卖那么贵,真是想钱想疯了!”
“咨询客服爱答不理,店大欺客!”
“东西也就那样,根本不值这个价,都是炒作的!”
这些评论内容相似,出现时间集中,明显是有组织的水军行为。
张磊试图申诉,但恶评如同潮水,刚删除一波,新的一波又涌上来,严重影响了工坊的声誉和潜在客户的观感。
张磊额头冒汗。
“青姐,漫长的等待会消耗掉一时的激情,这样下去会损失很多高端客户。”
“我知道。”
柳青也没想到会是这种情况,她烦躁地拿起架子上的那本《断柳录》,目光停在一行字上“五五年合作社,妇孺老幼皆可为之,按件计酬,贴补社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