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过年(三)(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皇明土着大战穿越众》最新章节。

腊月二十,今个儿是衙门封印的日子。往年这会,早朝逃班的人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毕竟眼瞅着就要过年了,毕竟绝大多数官员参加早朝都不过应个景,跟傻子般杵着不动。

可今日却不一样,早早地,午门外就聚集了一堆文武官员。很简单,昨个儿主上正式驳了刘阁老请致仕的题本,同时准了郑阁老请复班的题本。

做官可以不做事,却不能不观风向。如今刘阁老三人要穷究定国公府,而郑阁老呢?旁的不讲,前一阵英国公和保国公两家同时求娶郑家女,又同时毁约,这奇耻大辱郑阁老能忍?自然也要有所表示。可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对此不以为然。

户部郎中李梦阳,中书舍人何景明,大理寺左寺副徐桢卿,太常寺丞边贡,翰林院修撰康海,翰林院检讨王九思,兵科给事中王廷相,兵部主事王守仁站在一旁也在等着皇城开门。

他们在郑直病休后,由王守仁挑头,多次前往郑家去探视过郑直。这些人里,徐桢卿还和郑直是同年;康海和王九思是郑直的同僚。他们或许对于郑直的所作所为并不满意,可是在倒阁这件事上,众人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经过王守仁提议,李梦阳串联,都加入了至今依旧半死不活的东林诗社。

郑直自然晓得这些人别有所图,可他也心思不纯。郑直要汇聚一切倒阁派的力量,来作为和内阁斗争的筹码。报纸虽然起了不小作用,可是朝堂上,啥用也没有,他需要的是真正的支持。

这也是郑直昨日又特意上本,为朝廷保举包括刚刚丁忧服阕的原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王琼在内的七人,入朝听用的原因。并不是郑直真的认为这七个人是栋梁之材,而是因为,他们都是河南布政司右布政使的有力竞争者。没了这些人,张子麟若是再拿不到这个右布政使,可就怨不得郑直了。

至于刘健三个国贼致仕之后,这些人能用就用,不能用则要赶尽杀绝。郑直算是看出来了,所谓的栋梁之材,一旦不能为己所用,就是祸害。与其给资敌,不如永绝后患。

终于,在一众官员问候之中,于家中养尊处优一个多月的刘健仪仗到了。待队伍停下,一个矫健的身影从暖轿走出,朝着午门方向而来。因为辅臣隔绝百百僚,周围官员自动让出一些空间。沿途众臣纷纷行礼问候,待来刘健到午门前十丈,这才停下脚步。瞅瞅月色中紧闭的宫门,他呼出一口浊气,终于回来了。

不得不讲,前一阵刘健被郑直那个泼皮搅得方寸大乱,以至于昏招迭出。在家这一个多月他固然如坐针毡,却也想通了很多事。郑直在刘健眼中,不过跳梁小丑。可这样一个佞臣,有了弘治帝的支持,就可以让他们这些自诩久经宦海沉浮之人束手无策。这意味着,只要弘治帝真的下定决心,撇开群臣百官讲的啥祖制等等的,真要废了内阁,谁也拦不住。

刘健相信,这一点不止他看出来了,弘治帝也应该看出来了。而陛下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很可能意味着对方依旧想要使用内阁,依靠内阁治国。想要走正途,来光明正大的达到目的,这就有机会。

毕竟撕破了脸,对谁都没有好处。刘健晓得,天下聪明人永远不缺。陛下和内阁看出来了这个破绽,百僚同样也能。一个郑直不可怕,可怕的是郑直倒下之后,百僚循着对方的路子前仆后继。

所以,刘健已经收起了对郑直的一切不满。他宁肯留对方在内阁继续搅风搅雨,上蹿下跳,也绝不会让陛下将真正巨獠引入内阁。

而思路一打开,刘健发现郑直也许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般。对方既然当年能够答应帮着礼部遮丑换取郑宽拔得头筹,如今也自然能够答应站到正确的一方,关键要找到真正能够打动这厮那根弦。不论刘健承不承认,他也要服老,为谢迁记,在没有合适人选或者局势没有大变动的前提下,对方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刘健承认之前小瞧了郑直,如今却不同了,他已经把郑直看做了一个可以和他平起平坐之人了。

“郑阁老……”此刻远处传来了稀稀落落的问候之语。刘健扭头看去,一个黑影缓缓走来。离近了他才认出来人果然是特立独行,身穿红袍缝豹子胸背的郑直。可对方未满二十,为何会如此……萎靡?

没法子,记忆中挺拔的身板此刻几乎成了油焖大虾的形状,拄着一根木杖,甚至还穿了一件熊皮大氅。

郑直向刘健哆哆嗦嗦的拱拱手“刘阁老。”

他原本想着今个儿精神一些,给背后那些乌合之众鼓鼓劲。奈何这几日夜不归宿,后果很严重。从前个儿夜里到今个儿早上,他啥都没做,光还债了。结果自然让诸位债主满载而归,他却差点爬不出密道。没法子太凶残了,三房团灭了五房十七门。男的,女的,都没放过。

至于熊皮大氅,这就是他当年在太行山猎到的那件熊皮。原本送给了太夫人,可前些日子,太夫人让人做成了大氅送了过来。今个儿郑直实在太虚了,心疼的顶簪就擅作主张,取出来让他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为天色太暗,七十多的刘健并未立刻发现郑直的不妥“郑阁老蹈火救驾的事迹俺也听了,确实是俺们百官楷模。”

周围群臣神态各异。

“刘阁老和诸位同僚谬赞了。”郑直却警惕道“俺只是做了臣子本份。当时只是刘阁老与诸位臣工不在,若不然俺相信,大伙同样会如此。”

刘健笑笑,不再吭声,显然郑直并没有领会到他的善意。这也难怪,毕竟二人之前闹得那般难堪。没关系,日子还长着呢。

郑直自然也不会自堕威风,咳嗽几声,咬着牙挺直腰身。抖抖身上沉得压人的大氅,双手拄着拐杖,闭目养神。

程敬站在远处,借着昏暗的风灯灯光,遥望午门前沉吟的两位阁老,不自觉的将身上的官袍紧了紧。按理讲,早朝讲究官仪,不该带大氅,可只要不是正式早朝时披着,谁也讲不出啥。

好戏要开始了,不晓得这次郑阁老会有咋样的收获,他又会有咋样的收获。想了一会,程敬不由自主的又开始琢磨起真正的心事。他这段日子去的郑家次数比较多,听人讲十七太太有一位远房表妹如今正在寻觅合适人家。再想起不久前和谢国表吃饭时,对方无意中提到,远在平定州处理族产的儿子年前就要入京了,顿时感觉到了危机。

原本程敬想过为儿子向郑家十三姐求亲,奈何那位姐太过邪门,从最开始定亲定州卫的胡家开始,定一家死一家。程敬好赌,也因此颇为忌惮鬼神,自然不敢为儿子求娶,也就熄了这个念头。如今瞧这意思,十七太太似乎是选了老谢的儿子为那位远房表妹说亲。

相比边璋和郑直感情深厚;谢国表为郑直出谋划策,他程敬除了拿身家性命誓死相随,好像对于郑直完全可有可无。奈何汤家似乎人丁单薄,否则也不会选了一个远房表妹。可不选汤家选谁家?郑家还有未出阁的女眷?

正愣神,远处传来动静,程敬收敛心神,午门开了。而原本站在门前的两位阁臣,此刻已经成了四人。

边璋录名之后,却并没有如同以往般进书斋,而是来到他瞅了无数遍的翰林侍读官队列。先向诸位认识的不认识的侍读官见礼,这才站到队尾。他被太子点名,经过主上恩准,从今日起,随翰林官一同为太子授课。不过今日只是走个过场,毕竟明日开始直到正月二十,各个衙门正式封印。

待人数整齐后,边璋随同其他人一同走出翰林院,穿过层层宫门,来到了文华殿站班。

不多时,伴随着礼仪司唱贺,众翰林词臣恭迎弘治帝与太子升座。

太子不动声色的扫视东西两班,今个儿是腊月二十,按照规矩不授课,却要赏赐讲官和侍读官,所以来的人最多也最全。

很快他就将目光锁定在了后排的一个陌生青袍身上,这就是郑阁老的师兄边璋边庶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