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移民的安置(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咸腥的海风卷着雪沫子抽在人脸上,朱高煦裹紧了貂皮大氅,盯着码头上那艘刚抛锚的三桅船。跳板刚搭稳,黑压压的人群就像潮水般涌下来,有扛着破麻袋的老农,有瘸着腿的乞丐,还有些裹着异族服饰的男女,被明军士兵用枪杆赶着往前走,嘴里叽里呱啦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

“殿下,清点完了。” 王二柱踩着冰碴子跑过来,手里的册子被海风掀得哗哗响,“共两千三百口。山东来的灾民七百,北平府送来的闲杂人等四百,改土归流的苗瑶战俘三百,还有……” 他压低声音,“日本浪人两百,朝鲜流民一百五,印度来的苦工四百五。”

朱高煦的目光扫过那群缩着脖子的移民,最后落在几个腰间别着短刀的日本浪人身上。这些人是父皇从沿海倭寇里挑出来的死囚,给了条活路送到美洲,眼神里还带着股狠劲。

“先分堆。” 朱高煦往码头旁的空地上指了指,那里早被木栅栏隔成了四块,“汉民一块,苗瑶战俘一块,日韩一块,印度人最后。”

军户们拿着水火棍驱赶人群,很快就把乱糟糟的移民按人种分好了。山东来的老农们抱着破棉袄蹲在地上,看着周围陌生的红松密林直打哆嗦;苗瑶战俘里有个穿绣花围裙的妇人,怀里还揣着个陶土娃娃,被士兵推搡时死死护着胸口;日本浪人里有个瞎了只眼的汉子,正用仅剩的独眼盯着明军腰间的燧发枪,嘴角撇出丝不屑。

朱高煦走到汉民那块,蹲在个啃冻窝头的老汉面前。老汉见他穿着蟒纹袄子,吓得差点把窝头掉地上,扑通就跪了下去:“官老爷!俺们都是安分人,给口饭吃就行!”

“起来说话。” 朱高煦把自己的银酒壶递过去,“这地方有地,有粮,就是得自己挣。” 他指了指栅栏外新插的木牌,上面用朱笔写着 “汉民拓荒优待”:凡大明汉民,每人授田二十亩,免租两年,第三年起每亩缴粮三斗,缴够三年者,可买农奴一名。

老汉眯着眼看了半天,突然给身后的儿子使了个眼色。那后生二十来岁,胳膊上全是肌肉疙瘩,先前在登州码头扛过活,此刻正盯着木牌上 “买农奴” 三个字咽唾沫。

“官爷,” 后生挠了挠头,“那红毛蛮子…… 也算农奴?”

“算。” 朱高煦拍了拍他的肩膀,“不光红毛蛮子,那边的苗瑶战俘,还有那些歪瓜裂枣的异族,都能算。你要是能拓荒五十亩,明年这个时候,就能领三个农奴回家。”

这话像团火扔进了干草堆,汉民堆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摸着怀里的麦种直搓手,有人已经开始打听锄头在哪领,刚才还哭丧着脸的乞丐们,眼里也冒出了光 —— 在大明讨饭十年也未必能有三分地,在这蛮荒地方,居然能白得二十亩?

“王二柱,” 朱高煦站起身,“给汉民发农具,每户一把锄头两把镰刀,再领五十斤糙米。告诉他们,今天就能去滦河下游圈地,插了木牌就算自家的。”

等汉民们扛着农具欢天喜地地离开,朱高煦才转向苗瑶战俘那块。这些人大多是去年西南改土归流时的俘虏,被朱棣打包送到了美洲,此刻正缩在栅栏角里,警惕地看着周围的明军。

“会种地的出列。” 朱高煦让通事把话喊了三遍,才有十几个精壮汉子磨磨蹭蹭站出来。为首的是个满脸刺青的苗民,腰间还缠着根蛇皮腰带,看年纪不到三十,眼神却像老狐狸。

“你叫什么?” 朱高煦问。

通事翻译了半天,才弄明白这苗民叫阿骨打,是个寨老的儿子。

“给你们个活路。” 朱高煦指了指远处的铁矿,“去矿上挖矿,每天管三顿饭,干满三年,就给你们汉民身份,也能领田。要是敢跑,” 他踢了踢脚下的冰碴子,“这林子里的狼,可喜欢吃生人肉。”

阿骨打盯着朱高煦看了半晌,突然咧开嘴露出两排黄牙,用生硬的汉话道:“有…… 酒?”

“矿上每月发两斤烧酒。” 朱高煦朝王二柱使了个眼色,“带他们去矿场,跟管事说,好生看着,别让他们跟红毛蛮勾搭上。”

处理完战俘,朱高煦走到日韩移民那边。日本浪人里那个独眼汉子突然往前迈了一步,用半吊子的汉话喊道:“俺们…… 会打!要当兵!”

朱高煦打量着他。这汉子左手缺了根小指,脸上有道从眉骨划到下巴的刀疤,看着就不好惹。他记得父皇的旨意里提过,日本浪人善使刀,朝鲜人会种水稻,倒是能用。

“想当兵可以。” 朱高煦拔出腰间的唐刀,扔到独眼汉子脚边,“劈断那根木桩,就给你个伍长当。”

木桩是碗口粗的红松,冻得比石头还硬。独眼汉子捡起刀,突然原地转了个圈,刀光像道白闪电劈下去 ——“咔嚓” 一声,木桩居然被劈成了两半!

浪人们顿时欢呼起来,朝鲜流民里也有人举着拳头喊口号。朱高煦挑了挑眉,这倒是省了不少事。

“日本浪人,选一百个精壮的编个‘倭刀队’,归王二柱管。” 他指了指独眼汉子,“你叫什么?”

“石川。” 汉子单膝跪地,把刀举过头顶。

“朝鲜人里有会种水稻的,让他们去滦河上游开水田,” 朱高煦补充道,“给他们配十杆火铳自卫,秋收时多缴两成粮食,就能把家眷从码头接走。”

最后剩下的印度移民最让人头疼。这些人大多是被郑和船队从西洋带来的,黑黢黢的皮肤在雪地里格外显眼,裹着破烂的纱丽冻得瑟瑟发抖,里还有不少妇孺。

“带他们去建工坊。” 朱高煦指了指码头东侧的空地,那里已经搭好了几排土坯房,“让他们和泥烧砖,盖铁匠铺和纺织坊。告诉他们,干满十年,男人能娶汉女,孩子算汉民。”

王二柱有点发愣:“殿下,让他们盖工坊?那些红毛蛮的巫祝说,这片地不让动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