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新朝气象(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永乐十三年正月二十,北京城银装素裹。巍峨的大明议会大厦前,九响礼炮轰鸣,象征着大明第二届正式国会隆重开幕。这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宏伟建筑,本身就是变革的象征——飞檐斗拱间镶嵌着玻璃窗,汉白玉台阶旁立着蒸汽动力的报时钟。

议会大厅内,来自各省、各行业的代表济济一堂。前排就座的是各省督抚、咨政院元老;中间是各地选举产生的士绅代表;后排则能看到工坊主、大学教授、甚至几位德高望重的农会会长的身影。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西南土司代表也位列其中,标志着"改土归流"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夏元吉稳步走上讲台。这位以实干着称的老臣,今日特意换上了一身新式立领朝服,胸前别着象征文官最高荣誉的麒麟徽章。

"诸位代表,"夏元吉的声音通过新安装的传声筒传遍大厅,"今日在此,向天下禀报五年来大明变革之进展。"

"首言改土归流。"夏元吉开门见山,"五年来,朝廷在西南设流官一千二百员,新建府衙四十六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设的播州府。"

随着他的话音,议会大厅两侧的巨大帷幕缓缓拉开,露出精心绘制的西南地图。只见原本标注土司领地的区域,如今都已改为府县建制。

"以播州为例,"夏元吉继续道,"去年该府征收田赋八万石,是土司时期的五倍;新设学堂三十所,入学孩童三千余人;修建驿道四百余里,商税收入增长十倍。"

这时,一位来自播州的代表站起身补充道:"总理大人所言不虚。如今播州百姓遇讼事可至府衙鸣冤,孩童可入学堂读书,商旅可安心行路。此皆朝廷新政之惠也!"

大厅内响起阵阵掌声。几位前土司代表面色复杂,但也不得不随众鼓掌。

夏元吉话锋一转:"然改革之路,从无坦途。去年临安府苗乱,便是一例。"

随着他的讲述,议会大厅内仿佛重现了当时的场景:

临安府新任知府张文启,一个三十出头的燕京大学堂毕业生,正在府衙内审理一桩土地纠纷。堂下跪着的是个苗家老汉,状告杨氏土司强占其祖传茶园。

"大人明鉴!"老汉泣不成声,"那片茶园是小人祖上三代经营,杨土司一句话就要收走,天理何在啊!"

张文启正要传唤杨土司,衙外突然传来喧哗声。师爷慌慌张张跑进来:"大人,杨土司带着数百苗兵围了府衙!"

"好大的胆子!"张文启拍案而起,却见杨土司已经带着亲兵闯进大堂。

"张知府,"杨土司倨傲地拱手,"这是我们苗家内部的事,不劳官府过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张文启毫不退让,"既设府衙,就当依《大明律》办事!"

双方正在僵持,一骑快马疾驰而至。信使高喊:"朝廷有旨!抗命者格杀勿论!"

与此同时,城外响起新军的号角声。杨土司脸色大变,这才悻悻退去。

"此事之后,"夏元吉的声音将代表们的思绪拉回现实,"朝廷在临安增设理刑厅,派驻新军,彻底瓦解了土司的司法权。"

"改土归流能顺利推进,离不开各项新政的配合。"夏元吉继续汇报。

他首先提到教育:"五年来,朝廷在改流地区新设蒙学堂八百所,中学堂六十所。其中昆明新设的西南大学,已有各族学子六百余人。"

这时,大厅侧门开启,一队学子代表步入会场。他们身着统一的学子服,有汉家子弟,也有苗、彝等族青年。

"学生们不仅学习经史子集,"夏元吉欣慰地说,"更研习格物、算术、农学。这才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接着是交通建设:"至今已修通武昌至昆明官道,正在勘探铁路线路。以往从昆明到北京需要两月,如今驿道畅通,快马二十日可达。"

一位云南代表激动地站起身:"总理大人!驿道修通后,我们普洱的茶叶运到江南,运费少了七成!这都是朝廷的德政啊!"

最后是经济整合:"朝廷在西南设立三大盐场、六大茶山,均由官督商办。去岁云南税银达一百二十万两,是五年前的三倍。"

会场内响起阵阵惊叹。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比任何说辞都更有说服力。

汇报接近尾声时,夏元吉特意请出几位特殊的人物。

第一位是前播州土司杨昭。他如今身着大明官服,胸前别着咨政院徽章。

"在下杨昭,"他向全场躬身,"昔日为一己之私,险些酿成大祸。幸得陛下宽宥,朝廷重用。如今在咨政院任职,方知天下之大,非一隅可比。"

接着是一位苗家少女,她用略带口音的官话说:"小女子阿兰,原是临安苗寨人。如今在昆明女中读书,学习医术。将来要回到寨子里,为乡亲们治病。"

最后上台的是一位老工匠:"小老儿原是沐王府的家奴,如今在昆明机械局做工,月钱足够养活全家。儿子在学堂读书,女儿在纺织厂做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在场的代表们无不动容。就连最保守的老臣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变化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汇报结束后,朱棣特意在谨身殿设宴款待各族代表。

席间,一位彝族头人感慨道:"陛下,以往我们彝家人住在深山里,一辈子没见过山外的世界。如今孩子们能上学堂,年轻人能出去闯荡,这都是托了朝廷的福啊。"

朱棣举杯道:"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不论汉彝苗傣,都是大明子民。朝廷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子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宴会结束后,夏元吉陪同朱棣站在谨身殿外,眺望着灯火通明的北京城。

"元吉啊,"朱棣意味深长地说,"改土归流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推行新学,发展工商,让大明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工业革命的成果。"

"陛下圣明。"夏元吉躬身道,"只是......改革越深入,阻力也会越大。"

朱棣微微一笑:"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趁着老一辈的守旧派还在观望,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等到铁路修通,电报普及,这些变革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再也无人能够阻挡。"

夜幕下的北京城,处处闪烁着煤气灯的光亮。这座千年古都,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新时代。而在遥远的西南群山之中,同样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