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渔阳鼙鼓(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安?山借口奉玄宗密旨,讨伐逆臣杨国忠,征发大军十五万,祭旗出征。

三声炮响,一通鼓罢,半夜行军,黎明吃饭,一天前进六十里,出于范阳城外扎住大营。次日击鼓升帐,分兵遣将,决定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骨干,分拨职责已毕,向南逶迤而行。

当时大唐建国近一百四十年,天下承平日久,满朝文武不习战事,百姓不闻征鼓之声,徒闻安禄山叛乱爆发,朝廷一片动荡惧怕。

玄宗李隆基初闻边报,以为又似杨国忠前番蓄意诬谄好人,犹自不信。

这一日黄门监忽报,有河北使者司兵参军李平自平原郡而来,奏报军情重事。

玄宗急命宣进,李平跪倒丹墀,山呼万岁:末将奉平原太守颜真卿大人之命,特来密报陛下,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已反。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城被颜真卿大人严防固守,尚且未失。请陛下急发各镇兵马,前往平叛为要,勿使叛军渡过黄河,危及两京!

玄宗闻说河北诸郡俱失,不由吓了一大跳,复又细览奏表,大怒道:河北二十四个郡,便是十日陷一镇,也需要八个月方能俱下。除此颜太守外,难道就再无一个忠臣乎?

李平闻此,无言可答。

玄宗又问众臣:孤不知颜真卿竟如此忠贞体国,胆色过人。其乃何等人耶?

便有吏部郎官奏道:颜真卿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郡临沂县。乃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开元二十二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因不能胜任,被贬为平原太守,以至于今。

一边说着,却偷偷看了宰相杨国忠一眼,便此打住。

玄宗由此猛悟:何谓不能胜任?必是颜真卿得罪了国舅权相杨国忠,方被贬黜外任。

于是又问李平:卿且详细奏来,那颜太守既在安禄山辖区为官,又怎生筹备城防以抵御叛军,而被逆贼不觉耶?

李平奏道:平原郡本属范阳节度史辖区,颜太守固然不敢公然修整战备,以抗反贼。当时安禄山谋反迹象已显,颜太守不欲从贼,便假托境内阴雨不断,多处城垣坍塌,报与节度使司;一边以此为借口,乃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表面上却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以此麻痹安禄山。安贼信以为真,认为颜太守乃是个书生,不足忧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之时,平原郡本有三千静塞兵,太守又增招士兵万人,派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任用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分别领军。安贼叛军南来,太守在城西门犒劳士兵,慷慨流涕陈词,全军感奋。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韦、邺郡太守王焘亦各领军前来归附相助,故保城池不失。

玄宗点头慨叹,即命李平速回平原。同时下诏,遣使赍往渤海郡,命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平原郡。

李平叩拜谢恩,与信使同出殿外,各自上马分头而去。

玄宗遣使出京,余怒不息,复下诏令,诛杀安禄山在京长子安庆宗。并命打开府库,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将,一路招募商贩为军,出京东出洛阳,抵抗叛军。

那些商贩走夫及无赖少年,眼里只有金银绸缎罢咧,济得甚事?一路摇摇摆摆出城,一个个盔歪甲斜,便是长安百姓沿街看了,也忍俊不止,摇头叹息。

挨到这年十二月,告急文书雪片般报到朝廷。

先说安禄山叛军已渡过黄河,整备攻城器械,三面攻打陈留郡。又说范阳叛军个个骁勇善战,官兵难以抵敌,不则一日,州城失守,河南节度张介然殉难,守城将士皆降。

朝廷上下及京城内外一时人心悚惧,个个惊慌,处处皆闻念佛祷告之声。

洛阳城内时有安禄山幼子安庆绪,看到长兄安庆宗被杀布告,急逃至河北,哭告其父安禄山。安禄山时在战车之上,闻报不由号啕大哭:我儿有何罪过,要被皇帝杀死!

陈留城前来迎降守军不禁婉尔,暗自忖道:兴兵造反乃是诛九族大罪,还说你儿并无罪过?这可真是奇谈怪论,莫名其妙至极。

安禄山因痛彻肺腹,以至狂乱愤怒,见迎降唐朝官军挤满大路两边,以为是在看自己笑话,便即下令,命其自相砍杀,否则一律活埋。

因见胡人个个张弓搭箭以待,唐军不敢不从,为了自保性命只得相互斫斩,直杀死六七千人,安禄山才率大军进入陈留城。

陈留太守郭纳无力抵抗,只得赤膊悬印,出府投降。

叛军既下陈留,乘胜追击,大军开到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虽率城中军民奋力抵抗,但因寡不敌众,终至州城失守,崔太守与数千将士殉难。

叛军得了荥阳,继续向洛阳进发,当日驻扎在泥水罂子谷。

唐军大将荔非守瑜领军设伏,射死叛军数百人,并亲自射中安禄山战车。安禄山绕道泥水罂子谷南而过,对唐军形成合围,荔非守瑜箭尽,投河自尽。

安禄山怒气冲冲,气势昂昂,率领部队一路向西,浩浩荡荡向洛阳挺进。

镜头转换,早有伏路细作将叛军行程探明,飞速报到唐营。

新任范阳节度使封常清急令整备迎敌,率六万募兵东讨。

封常清虽然是个能征惯战的名将,但靠着以金银绸缎招募来的六万乌合之众,如何与边镇铁骑交锋?真是大军未交,胜负已定。

封常清兵至洛阳,先命斩断北部河阳桥,然后布置军力,在洛阳坚守。

安禄山早已搭浮桥渡河,攻陷陈留西来,先锋已到葵园,兵锋更锐。封常清派遣骑兵与叛军交战,杀死叛军前锋数十百人,小胜一场。

次日叛军主力大至,封常清战之不利,只得引众退入上东门。叛军鼓噪而至,如蚁附城,只用半日之工,便从四个城门拥入,疯狂杀掠城中人吏。

封常清与叛军展开巷战,先败于都亭驿,再退守宣仁门,连连失败。

眼见得叛军如潮水般涌入,无力遏止,只得从提象门而出,令后军砍倒树木,以阻叛军。封常清便借着叛军兵锋稍滞之机退至谷水,一路向西奔至陕郡,向高仙芝告以失败之由。

高仙芝明知不敌,遂与封常清合兵退守潼关,一边遣人进京,向朝廷告急。

镜头闪回,叙述高仙芝来历。

字幕:高仙芝,高句丽人。

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二十岁时被授予将军。后任都知兵马使,受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詧节度,出军时身边仅带数十随从,皆都衣甲鲜明。

封常清时在夫蒙灵詧门下为小军,因羡慕高仙芝才华风度,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愿为鲜衣随从骁骑。

但封常清形貌差强人意,不但身材细瘦,而且斜眼短脚跛足。

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胜其烦说道:我侍从已足,卿其休矣。

封常清发怒道:末将仰慕将军高义,诚愿甘心侍奉,将军何拒人于千里之外!将军以容貌取人,必错失子羽,望将军思之。

高仙芝勉强录为侍从,此后便随军征战,倏忽多年。

天宝初年,达奚诸部叛乱,自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长安震动。唐玄宗诏令夫蒙灵詧前去平叛,夫蒙灵詧派高仙芝率二千精骑自副城向北,直至绫岭下邀击叛军。

高仙芝派细作将叛军动向探听明白,乃命军将兼道而进,先于途中埋伏,以逸待劳。

达奚部因行军劳顿,人马皆疲,果然进入高仙芝埋伏圈内,尽为唐军所杀。封常清因亲自参与此战,故不待高仙芝吩咐,大战过后已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呈递高仙芝。

高仙芝见书中所云尽是自己心中所想,毫无遗漏,不由大为吃惊,便马上采用,一字不易,呈送节度使大营。

夫蒙灵詧亲出大帐迎接慰劳,厚赏其功。

节度府中判官刘眺、独孤峻争问高仙芝:此前捷报是何人主笔所书?将军帐下怎有此般人才,我等竟不知者!

高仙芝洋洋得意答道:是我侍从封常清信笔为之。

刘眺等人大为吃惊,叹道:胸藏锦绣,真乃奇才!

于是节度府中群僚,此后再也不敢以相貌取人,皆谓高仙芝军中藏龙卧虎。由是封常清便被高仙芝重用,累迁镇将、果毅、折冲将军,一路高升。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几番对外用兵。东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唐朝遂与吐蕃开始争夺葱岭以南。

葱岭上有两个番国,分别唤作小勃律、大勃律;小勃律都城孽多城,大勃律都城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原为唐属国,位居吐蕃通往安西四镇交通要道。

吐蕃赞普图谋安西四镇,便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

小勃律国于是归附吐蕃,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断绝对唐朝朝贡。

唐玄宗自然愤怒,遂先后命数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屡次派兵讨伐,皆因小勃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吐蕃发兵援助,唐兵皆无功而返。

字幕:天宝六年,西元七四七年三月。

唐玄宗下诏以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吐蕃。

高仙芝领命,准备军需粮秣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又经十余日至握瑟德、再经十余日至疏勒,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

葱岭高达两千余丈,青岭几入云端,行军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唐军士兵皆有私马相随,保障辎重,尽拣平阔山间谷地行军。

经葱岭守捉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麓到播密水,再达特勒满川,凡行军百余日。

高仙芝乃升帐聚将,兵分三路,会攻吐蕃连云堡。左路军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三千骑兵从北谷而进,右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领主力,从护密国南下。

三路兵马行前,约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军令如山,三路兵按时出发,果然都如期抵达连云堡,在城北聚齐。

那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中有一千吐蕃军,又在城南十五里处因山为栅,立有营寨,屯有吐蕃兵八九千人,与连云堡互为犄角之势,遥相声援。

三路唐军到达城外,见婆勒川蜿蜒流过,河水暴涨,并无舟桥。三军无法渡河,诸将无不大忧。高仙芝仔细看了地势,又抬头看天,已有计较。

乃下令沿河扎营,命三军偃旗息鼓,不许升火,以免被堡中番兵发现预为防范。

当时安营已毕,朔风突起,虽是初秋时节,已似寒冬,又不许升火,一万唐军说不尽一夜苦处。诸将怨叹,咒骂老天,高仙芝却是顿展愁眉,大喜不已。

于是连夜以三牲祭祀河神,令诸将选好兵马,命兵士自备三天干粮,次日清晨渡河。

将士闻命,皆都奇道:在此河水暴涨之时,又无舟楫,却令我等如何渡河?

高仙芝喝令道:我已祝告苍天,明日河水必涸,渡河易如反掌。众将何敢疑我,在背后喋喋不休?若有怠我军令者,定斩不饶!

诸将无奈,只得依照军令,各自回营准备。

次日清晨,众军披甲援戈出营,果见婆勒川河水低缓,清可见底,其水最深处亦刚没马膝而已。诸将无不惊异道:将军竟能号令异域河神,真乃天人也!

高仙芝也不答言,微微一笑,号令唐军迅速渡过婆勒川,以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片刻间已在连云堡城下济而成列。

高仙芝兴奋不已,对宦官监军边令诚说道:若番兵待我半渡而击,我匹马难回长安矣。如今既已渡河并且列阵城下,此乃上天赐破贼良机,且是大唐天子洪福所致也。

诸将听了,齐呼万岁,斗志高涨。

高仙芝马上遣将,命两千军佯攻连云堡,亲率八千唐军登山,攻打其城外半山营栅。

吐蕃守军做梦也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忽然遭到攻击,无不大为惊骇,慌乱中只能分别依山拒城而战,以滚木擂石阻挡唐军攀山登城。

高仙芝见山徒路险,三军攻之不上,乃传令军中,有愿充任先锋敢死队者,战后皆封百户,赏奴隶二十名。

当即选出一千名陌刀手为敢死队,任命郎将李嗣业为将,并向其下令:我等行军半载,离中原万里之遥,已为孤军。今此一战,胜则功成千古,败则尸骨无归。我一万兵马性命,尽在将军身上。午前定要打败敌人,攻进城去,否则将军先死,某将继之!

李嗣业热血沸腾,手持令旗先行,领陌刀手离开山路,绕行险处先登,奋力破开鹿角寨栅,放起火来,向营内杀去。

自辰时战至巳时,大败吐蕃守军,斩首五千级,俘虏千余人,余众皆逃入山谷。正当午时,唐军悉数入营,正赶上午饭辰光。

高仙芝命令检点战果,报说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高仙芝大喜,率得胜之军回身再来强攻连云堡,亦一鼓而下,全歼堡内千名守军。

唐军首战大胜,一万将士无不斗志高昂,热情万丈。

高仙芝冒险成功,这时才松下一口气来,便在堡中大排筵宴,与诸将贺功。

诸将在席间问道:我军被阻婆勒川之时,河水暴涨,我等皆谓兵不得渡,惟将军下令准备三日干粮,来日清晨必要渡河。次日渡河之时,果然大水皆退,莫非将军身有异术,能似蜀汉丞相诸葛武侯一般,能驱六丁六甲之神乎?

高仙芝哈哈大笑道:岂有此理。凡为将者,当识天时地利,尤其天时。此时虽刚入秋,暑气未退,若在我神州之地,断然没有河流干涸之理。但在这高插云端的葱岭高原,只要一阵朔风刮起,河水之源冰雪冻结,则河水必涸。我见前日夜间刮起西风,便知来日必定河干水枯,军马得渡也。

众将听了,无不心服。当夜酒宴既罢,尽欢而散。

次日升帐,高仙芝便欲乘胜追击。边令诚却因连日艰苦行军,被吓破了肝胆,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惧不敢进。

高仙芝冷笑不已,遂命边令诚率不服高原气候之老弱士卒三千,留守连云堡。自己亲率七千大军,继续前进。临行之前,却叫过二十名亲军,暗加嘱咐,使其依照密计先行。

亲军领了计策,悄悄离营而去,人皆不知。

当日准备马匹军需,次晨大军出发。唐军疾行三日,到达坦驹岭上。高仙芝与诸将立马高山,见那坦驹岭长达四十余里,山口险峻无比,岭下平坦之处便是阿弩越城。

不一时,前军探马来报:若从此下去攻打阿弩越城,须先沿冰川而上,登临坦驹岭山口,别无其它蹊径。自此向前有两条冰川,皆二十里远近,其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裂缝如网,人马极难行进。若稍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或掉进冰川裂缝丧生。

众军听罢,无不大骇,心生退意。(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