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越来越小众的诺贝尔文学奖(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1977,娶了女儿国国王》最新章节。

一个只有18万人口的加勒比海岛国,诞生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有着11亿多人口的华夏,却是长期以来,被瑞典文学院忽视或者漠视。

于是,10月10日,周六这天,香江的《麒麟日报》上登出了一篇小季同志化名写的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越来越小众化的诺贝尔文学奖。

文章中写道:

今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来自加勒比海一个只有18万人口的岛国的作家。

对于那个岛上的18万人来讲,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

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来讲,今年它的影响力,估计也就是在这18万人的范围了。

可以说,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小众化。

诺贝尔文学奖自1895年诞生以来,就自诩为世界性的文学奖项。

但近百年来,瑞典文学院就始终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则,就是尽量延缓或者忽视东方的以大中华文学圈为核心的国家的作家获得这个奖项。

正因为此,整个20世纪从没有一个华夏的作家或者华人作家获得这个奖项。

而在20世纪的华夏,却是白话小说鼎盛的时期。在这一个世纪,华夏诞生了数量众多的文学大师级的人物。

这也正像华夏历史上出现的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的瑰丽多彩的文学现象。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自瑞典文学院的自私,以及对东方华夏文化的恐慌。

自私是与生俱来的,因为那个国家的祖先,就是海盗。

海盗穿起了燕尾服,想要体现自己的公平和公正。但这种公平和公正,仍然是以自己为核心的。这就是自私。

而他们对于华夏文化的恐慌,则又是始终在骨子里的。

欧洲或者西方的文学,是以英国文学为核心的,而英国的文学,直到莎士比亚的时代,才摆脱了那种堪称原始的文学状态,进化到了准现代英语文学。

而莎士比亚的时代,则是和华夏的汤显祖是同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华夏明朝的戏曲,丝毫不逊色于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

虽然欧洲自17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他们领先于全世界,尤其是在科学领域。

但科学领域的领先,并不能改变其历史上曾经的文化的贫瘠。

目前世界上的文学类奖项,笔者认为,最大的奖项,是华夏国内的茅盾文学奖,因为这个奖的受众范围,是十几亿的华人,甚至包括大中华文化圈的其他国家。那么,这个人数可以达到接近20亿。

排在这个奖之后的,是受众范围为英联邦几亿人口的英国布克小说奖。

之后就是北美的普利策文学奖,它的受众范围,或者说它的评奖范围,就是2亿多的北美人。

再然后,就是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这是一个法语世界的文学家。法语国家的人口,大约也就1亿左右。

诺贝尔文学奖和以上几个奖项的区别,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是针对于作家的奖项,而那些奖项则是针对作品的。

这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推广是有利的。

但如果诺贝尔文学奖仍然延续那种过时的种族的倾向,那么,不仅不能增加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且,它将会越来越小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