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于伟正现场指挥,东洪县气氛微妙(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最新章节。

在平水河大堤平安县黄滩乡决堤口,市委书记于伟正看到平安县的干部群众和来支援的解放军官兵一个个扑通扑通的往下跳,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于伟正马上焦急的一把抓住了市长张庆合的胳膊,语言都有些结巴说道:“老张!这…… 这也是计划内的部分?当初定的方案里,不是说靠卡车沉底打基础,再抛石料沙袋吗?怎么现在…… 现在这么多人直接往下跳?”

他的手紧紧抓住张庆合,目光死死盯着决堤口 —— 浑浊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裹挟着杂草和碎石,在四十多米宽的决口处翻涌,跳下去的人刚站稳就被浪头冲得一个趔趄,只能死死抓住身边的沙袋或同伴的手,才能勉强在水里撑住。于伟正胸口发紧,作为市委书记,他比谁都清楚,抢险的核心是 “减损”,既要减财产损失,更要减人员伤亡。这么多人扎进洪水里,一旦那两台用来沉底的老解放卡车顶不住水压垮了,或者某个环节出纰漏,那就是大规模的人员失踪,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张庆合也盯着决堤口,脸上满是复杂,他声音压得很低却很清晰:“于书记,这不是计划内的!我原计划是让两台卡车先沉下去,利用车身挡住大部分水流,再往缝隙里填沙袋和石料 —— 那样相对安全。可你看下面的情况……” 他抬手往决堤口下游指了指,“下游就是村庄啊,大家这是怕要是等卡车沉稳了再动手,洪水还要涨啊。这些干部群众和咱们的子弟兵是看着急,自发跳下去的,给后面争取点时间。”

于伟正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隐约能看到远处村落的轮廓,水已经到了接近房顶的位置,不时有铁皮小船来回穿梭。 于伟正的脸色变得更急切,脚下不自觉往前挪了两步,又被张庆合拉住:“于书记,您不能过去!那边太危险,浪头能把人卷走!”

“都是血肉之躯啊!” 于伟正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一丝不易掩饰的痛心,“都是有家有口的,就这么跳下去?咱们得想办法,不能让同志们这么蛮干!” 他这辈子在机关待了二十多年,从基层科员做到市委书记,见过不少急难险重的事,却从没像今天这样心慌 —— 眼前的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正用命去堵洪水。

张庆合叹了口气,往地上蹲了蹲,用手抹了把脸:“于书记,我比您更急!可现在这情况,‘蛮干’是最快的办法。您看那水流,每秒得有多少立方米?卡车刚沉下去的时候,车身都被冲得晃,要是没人在下面扶着、挡着,沙袋扔下去就被冲跑了,根本堆不起来。这些同志心里都清楚,他们跳下去,是为了让后面的人能把堤堵上 —— 这是用命换时间啊!”

于伟正没再说话,只是站在原地,目光死死盯着决堤口。他看到一个穿着迷彩服的年轻战士,扛着沙袋往水里走,刚走两步就被浪头掀倒,沙袋没了踪影,他自己也被冲出去好几米,好在旁边两个群众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的胳膊,才把人拉了回来。那战士抹了把脸上的泥水,又转身去扛下一个沙袋,动作比之前慢了些,却没半点退缩。

还有个穿着带着眼镜的干部,看年纪得有五十多了,腰上系着根绳子,一端拴在堤上的老槐树上,另一端绕在自己腰上,手里抱着块几十斤重的石块,一点点往决堤口中间挪,水没到了胸口,每走一步都像在跟洪水较劲。

“同志们对这片土地都有感情啊……” 于伟正喃喃道,声音有些发颤。他想起自己刚到东原时,去农村调研,看到老百姓在地里劳作,汗珠子砸在土里能摔八瓣,当时还觉得基层工作难,可现在才明白,这种 “感情” 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

张庆合站起身,拍了拍于伟正的肩膀:“于书记,与其说对土地有感情,不如说土地下面埋着把我们喂大的人,土地之上还有等着我们喂饭的人。”

这番话朴实得没半点修饰,却像重锤一样砸在于伟正心上。他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一直在机关,和群众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今天的群众,是给现场的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于伟正郑重点点头:“英雄来自人民啊!多好的群众,多好的干部!关键时候能站出来,能豁出去,这就是我们东原的底气啊!”

正说着,决堤口那边传来一阵欢呼 —— 两台卡车终于稳住了,车身大部分没在水里,只露出车顶,像两座临时的桥墩,挡住了大部分洪水。下面的人趁机往缝隙里塞沙袋,虽然还有水流从涌出来,可比起之前的汹涌,已经缓和了不少。

于伟正松了口气,刚想说话,又被张庆合拉着往旁边的临时指挥棚走:“于书记,现在只是暂时稳住了,还没到松劲的时候。上游的水还在往下泄,要是再降雨,这临时堵起来的堤随时可能再溃。”

进了指挥棚,里面摆着一张旧木桌,上面铺着黄滩乡的地形图,几个水利局的技术员正围着地图讨论。看到于伟正和张庆合进来,都赶紧站起来。张庆合摆摆手:“不用客气,接着说你们的方案。”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技术员推了推眼镜,指着地图上的决堤口:“张市长、于书记,现在靠卡车和沙袋能挡住当前的水流,但水流冲击力还很大,得在外侧加一层钢铁支架。我们刚才算了,用直径十五厘米的钢管,绑成一米见方的框架,沿着决堤口的形状搭起来,再把沙袋和石料填在里面,支架能固定住物料,就算水流再大,也不容易被冲垮。”

于伟正凑过去看地图,手指在决堤口的位置划了划:“这个支架怎么搭?需要多少钢管?咱们现在有这么多材料吗?”

于伟正长期在机关,作为市委书记,批的项目和接触的都是大项目,对这种 “土办法” 没太多概念,可现在听技术员一说,倒觉得很有道理 —— 抗洪抢险哪有什么教科书,管用的就是好办法。、

张庆合接过话:“钢管的事您放心,我上午已经让市物资局协调了,平安县建筑公司有很多库存,现在应该已经在路上了。搭建的话,让解放军的工兵连来干,他们有经验,搭得又快又稳。” 他转头对旁边的孙友福说,“再催催建筑公司,让他们尽量快,别耽误了时间。”

工作人员刚出去,指挥棚的门又被推开,平安县委副书记赵文静浑身是泥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个湿漉漉的笔记本:“于书记、张市长,跟您汇报下情况 —— 目前决堤口已经初步控制,转移的群众都安置到了上游的中学和乡卫生院,没发现伤亡,但…… 但有个干部失联了。”

“谁失联了?” 于伟正马上问道,语气又紧张起来。

“黄滩乡副乡长董远印。”

孙友福抹了把汗,“他是最早在五道拐的一批人啊,当时还带着几个人在卡车旁边固定绳索,后来水流突然变大,就没人再看到他了。我们已经安排了人往下游找,估计是被浪头冲远了,应该没大事。”

张庆合记得董远印 ,以前在安平乡当财政所所长,后来因为在计生工作被调整到黄滩乡,没想到这次这么勇敢。他沉声道:“友福,加派人手找,一定要找到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另外,再排查一遍所有参与抢险的干部群众,不能漏掉一个。”

“书记,市长你们放心吧,已经安排了,下游每个村都派人在找。” 孙友福点点头,又说,“临平和曹河的支援队伍也快到了,市防汛指挥部的人已经去接了。”

于伟正道:“要不要把第一批跳下去的同志换下来?他们已经在水里泡了快三个小时,我看不少人都打哆嗦了。”

孙友福想了想,摇了摇头:“暂时别换。第一批人熟悉决堤口的情况,知道哪里水流急、哪里需要重点堵,换新人上来还得适应,容易出纰漏。让他们再顶一顶,等支架搭起来,水流再缓一缓,再分批换。”

于伟正知道,要让听得见枪炮声的人来指挥战斗。

孙友福汇报完刚要出去,于伟正叫住他:“友福,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既要守住堤,也要保住人。”

孙友福重重点头:“于书记,您放心,我们一定做到!”

等孙友福走了,于伟正看着棚外忙碌的身影,对张庆合说:“老张,你在这里指挥,我去堤上搭把手。就算扛两袋沙袋,我心里也踏实些。”

张庆合赶紧拉住他:“于书记,您可不能去!您是市委书记,坐镇指挥就是最大的贡献。堤上现在全是人,不缺您这一个扛沙袋的。再说,您要是出点事,咱们东原的防汛工作就乱了套了。”

“我怎么就不能去?” 于伟正有些执拗,“老张,指挥这些你是行家,我也是党员,也是东原的干部,不能光站在这里得跟同志们一起干。你放心,我会注意安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