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山河龙吟 功成拂衣(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佛缘盛世耀明章》最新章节。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前所未有的郑重,如同黄钟大吕,响彻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司隶校尉刘睦,听旨!”

殿内瞬间再次安静下来,落针可闻,连呼吸都屏住了,只剩下皇帝威严的声音在回荡:

“卿,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制定《永平国策》,奠定王霸之基!

邙山猎场,于千钧一发之际救驾于叛贼毒手!

挥师西羌,收服诸部,拓土安疆,扬我国威!

五百黑骑,硬撼匈奴万骑于雪古山下,浴血奋战,竟全歼其敌,铸就不世奇功!

执掌司隶,锐意革新,涤荡积弊,灭不法世家之毒瘤,开万民商机之活水,修长安新城之宏图!解除三河之水患!更兼扫荡乾坤,为我大汉社稷解除了滔天心腹之患:”

刘庄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斩钉截铁的决绝与后怕:

“彻底铲除九幽邪会,封印上古魔神蚩尤遗祸人间之分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护我江山永固,黎民免受邪魔涂炭!”

而另外一件大事,拔除了他心头之毒刺……前太子刘强“病死”!化解前朝遗患,令心怀叵测之河北旧将、诸侯余孽彻底断绝痴心妄想,再无翻盘之机!这件大事却只能在刘庄胸中激荡。

“今,司隶岁入两千三百万两,富甲天下!功勋之卓着,亘古未有!恩泽之深厚,遍及苍生!朕心甚慰!特加恩旨,以示殊荣!”

“一、增封北海国食邑五千户,合原邑共一万五千户!其封地内赋税,三年免缴国用,全归靖王支配,以彰其劳苦功高!”

“二、赐‘镇国辅汉’赤金印玺,佩紫绶金带!朝会位列三公之上,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入朝不必小步快走),剑履上殿!以示位极人臣之尊!”

“三、特许王置‘辅政参军’三人,秩比九卿,参赞中枢机务!遇军国重事,可直入禁中面奏,不必循常礼通报!”

“四、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见君不拜,以彰其不世之功!”

“五、赐乘舆副车一乘,仪仗加羽葆鼓吹一部!出入京畿,可张皂盖、列甲士五十人扈从!以显宗亲之贵,功勋之卓!”

封赏之重,恩遇之隆,前所未有!每一项都是人臣所能想象的极致荣耀,每一项都足以光宗耀祖,荫庇子孙!

群臣再次哗然,羡慕、嫉妒、敬畏、感慨的目光如同实质的潮水般涌向子墨。

这一刻,他便是这宣室殿中,除却帝王之外,最耀眼夺目的星辰!

然而,就在这浩荡皇恩如同最炽热的阳光,即将将刘睦推向人臣权力与荣耀的绝顶巅峰之时——

子墨动了。

他并未如所有人预想的那般,激动叩首,涕零谢恩。而是向前稳稳地踏出一步,在数百道惊愕、不解、甚至带着一丝荒谬感的目光注视下,缓缓抬起双手,伸向自己的腰间。

那里,悬着代表司隶校尉无上权柄的银印青绶。

他的动作沉稳而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与留恋。

手指灵巧而从容地解开了系着印绶的玄色丝绦,将那枚象征着监察七郡、生杀予夺、位高权重的银质官印,连同那代表着威严与责任的青色绶带,一起从腰间解了下来。

然后,在满殿死寂、在皇帝刘庄骤然收缩的瞳孔、在数百朝臣如同目睹神迹崩塌般的骇然目光中——

子墨双手平托着那方依旧温热的银印青绶,如同托着一件完成了使命的器物,缓缓地、无比恭敬地,将其放在了冰冷的、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金砖丹陛之前。

“臣,刘睦。”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而澄澈,如同深秋的湖水,没有丝毫波澜地迎向龙椅上那道充满了震惊、不解、愠怒、乃至一丝…被抛弃般慌乱的锐利目光。

他的声音清晰、平稳,不高亢,却如同带着某种直指人心的力量,清晰地响彻在每一个人的耳畔,如同惊雷般炸响:

“感念陛下天恩浩荡,隆宠备至。

然,司隶七郡,积弊已清,百业俱兴,水患永绝,仓廪丰实,万民安居。臣,心愿已了,尘缘已尽。”

他微微一顿,声音依旧不高,却带着一种斩断三千烦恼丝、勘破红尘万丈的决绝与超然:

“今,特上还司隶校尉印绶。乞骸骨,归隐山林,寻道求真。

望陛下…体察臣心,恩准所求。”

轰!!!

如果说之前的岁入数字是惊雷,帝王的封赏是骄阳,那么子墨此刻的举动和话语,就是一场瞬间冰封了整个宣室殿的灭世寒潮!

乞骸骨?归隐修道?在刚刚立下擎天保驾、富国强兵、扫荡乾坤的不世奇功,被册封为“镇国辅汉”、位极人臣、荣耀无双的巅峰时刻?!

疯了!一定是疯了!这是所有朝臣脑海中唯一的念头!

群臣的脑子彻底懵了!他们脸上的表情从极度的震撼瞬间转为极致的茫然、荒谬和难以置信!

如同被最强大的法术集体石化,僵立在原地,连眼珠都无法转动,思维彻底停滞!

整个宣室殿陷入了一种比刚才报出岁入时更加死寂、更加诡异、仿佛连时间都凝固的真空状态!

龙椅之上,刘庄霍然起身!

他脸上的激动、欣慰、激赏瞬间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错愕、是难以置信的震惊、是被最信任之人猝然背弃般的刺痛与不解!

他死死盯着丹陛下那个平静得近乎冷酷的身影,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这个与他并肩作战、力挽狂澜的堂侄。

掌心被断圭碎片刺破的伤口传来尖锐的痛感,鲜血渗出,染红了断口,却远不及心头的惊涛骇浪和一种莫名的恐慌——国之柱石,岂可轻言离去?!

“子墨!你…”

刘庄的声音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惊怒与…慌乱?

他从未想过,这把为他斩开荆棘、荡平寰宇、带来泼天财富与无上荣耀的绝世神剑,竟会在光芒最盛的时刻,选择自行归入那冰冷的鞘中!

“此乃何意?朕待卿不满?

功业方兴,盛世初显,正是君臣戮力同心、共铸千秋伟业之时!

卿何忍弃朕而去?弃这如画江山、亿万黎庶而去?!”

帝王的挽留,带着前所未有的急切与真诚,甚至透出一丝恳求的意味。

子墨依旧平静地伫立着,如同风暴中心的礁石。

他腰间悬着的苍龙古剑,似乎感应到了主人那去意已决的心境,发出一声低沉而悠远、仿佛来自亘古的嗡鸣,如同龙吟浅唱,又似古刹梵钟,穿透了殿中令人窒息的死寂,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他没有立刻回答帝王的诘问,而是微微抬首,目光仿佛穿透了宣室殿高耸的穹顶,望向了那无尽苍穹。

他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勘破世情的通透与慈悲:

“陛下,”

子墨的声音如同山涧清泉,流淌在寂静的大殿,

“您看那黄河滔滔,奔流不息。它滋养万物,泽被苍生,却从不因功高而停滞,亦不因位卑而改道。

水利万物而不争,此乃水之德,亦近道矣。”

他微微一顿,目光收回,澄澈地看向龙椅上那位既是君主、亦是兄长的帝王:

“臣,非不念陛下知遇之恩,社稷之重,黎民之望。

然,陛下可知?弓满易折,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臣之智,已尽付于《永平国策》与司隶革新;臣之力,已用于扫荡妖氛,安定乾坤。

如今七郡已成法度,百工各司其职,王景通晓水利,班超能掌军务,含笑可镇宵小,杜诗善理财政…伏恭……钟离意……!

贤才如星,拱卫陛下。此正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他的语气平和,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哲理:

“昔年邙山猎场,臣救驾,非为功名,乃尽人臣本分,护血脉至亲;

扫灭九幽,封印魔神,乃护持正道,卫我人族薪火;

收归西羌!击溃匈奴,护我大汉疆图!以安天下?此数者,皆为因果使然,非臣一人之功,实乃陛下洪福,天佑大汉,众志成城……。!

子墨的目光变得深邃而辽远,仿佛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

“陛下乃中兴之主,雄才伟略。

司隶之变,已成燎原星火,其法度、其精神,当由陛下推行四海,泽被八荒。

若臣恋栈权位,久居中枢,一则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有违君臣之道;

二则易使后来者束手束脚,难有施展;三则…非臣本心所向。”

他再次深深躬身,这一礼,充满了对君主的敬重与对血脉亲情的感念:

“陛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非明主所为,亦非陛下所愿。臣今日功成身退,非为避祸,实为全君臣之义,全叔侄之情,全陛下仁德之名!

更求大道,追寻生命之本源,宇宙之真谛。此心此志,天地可鉴,望陛下…成全?”

一番话,如同暮鼓晨钟,敲打在刘庄的心头。

没有激昂的辩解,没有虚伪的推脱,只有平实而深刻的哲理,对天道、对君臣、对功业、对本心的透彻洞察。

刘庄脸上的惊怒与慌乱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深沉的思索与…理解。

他脑海中飞速闪过与子墨并肩的无数画面:

邙山猎场那惊心动魄的救驾之夜,子墨浴血挡在他身前的决绝;

西羌雪原上,子墨谈笑间收服诸部酋长的智慧;

乌丝河畔,雪古山下,五百黑骑面对万骑匈奴时,子墨眼中那磐石般的信念;

制定《永平国策》时,子墨眼中那超越时代的灼灼光芒;还有每一次危难之际,子墨那平静却足以安定人心的眼神和那恰到好处的精妙建议……。

是啊,弓满易折,月盈则亏。子墨之功,已然震古烁今。

若强留他在朝,以他之能,固然能再创辉煌,但功高震主,古来皆然。

即便自己绝无猜忌,悠悠众口,后世史笔,又将如何评说?

今日他主动功成身退,保全了君臣相得的美名,也为自己这位帝王推行新政扫清了所有障碍,留下了一个充满活力、制度完善的司隶样板。

更重要的是,子墨始终是自己的侄子,一旦大汉有难,难道他会不顾自己这个亲人……不顾天下苍生?……

他追寻的是那虚无缥缈却令人心生敬畏的“大道”…这,或许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刘庄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断圭碎片混着鲜血掉落。

他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口气息仿佛抽走了他心中所有的挽留与不甘,只留下沉重的释然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敬意。

“子墨…”

刘庄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无比清晰,蕴含着帝王最终的决定,

“卿之所言,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卿之功绩,彪炳千秋;卿之去意,朕…懂了。”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

“朕…准卿所请!收回司隶校尉印绶!准卿…归隐山林,寻道求真!”

宣室殿内,再次陷入一片死寂。但这一次的死寂,不再是震惊与茫然,而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对超凡脱俗选择的震撼与沉默的送别。

子墨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极其清淡、仿佛了却尘缘的释然笑意。他再次深深一揖,这一次,是真正的辞别。

“谢陛下成全。”

青城山的云雾,仿佛在此刻穿透了洛阳的宫墙,带着亘古的苍茫、清冷与道韵,无声地弥漫开来,温柔而坚定地吞没了丹陛下那袭玄色的身影。

功名利禄,王权富贵,于他而言,不过是求道路上的尘埃与幻影。

十年磨剑,一朝功成拂衣去。这惊世骇俗的归途,通往的,是那光怪陆离、充满无限可能的——返回现代世界——另有一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