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0章 内省不疚,中心摇摇(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诡三国》最新章节。
北地深秋的寒风,卷着沙尘,掠过连绵的军帐。
张辽在一队亲卫的簇拥下,跟随着赵云一起,策马踏入北域骠骑军大营。
这里弥漫着一种粗粝而旺盛的活力。
胡汉骑兵混杂,人喧马嘶,空气中飘荡着烤肉的焦香和马奶酒的微醺气息,偶尔还能听到几句用生硬汉语或异族语言唱出的苍凉战歌。
中军营地之前,魏延得到了消息,便是从后方赶了过来。
张辽翻身下马,动作干脆利落,拱手行礼:『文长将军。』
『哈哈哈!』魏延大笑着,『文远将军!』
或许是因为两个人都是『文』字辈,所以魏延走上前来,拉着张辽的手臂,很是亲热。
赵云在一旁也下了马,看着魏延和张辽两人的互动,过了片刻才语气平和的说道:『文远将军一路辛苦。帐内已备薄酒,驱驱寒气。』
『对!』魏延拉着张辽的手臂,『文远将军!可是主公有何号令?但有所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云示意二人进中军帐,目光微微偏转,扫过张辽带来的亲卫,敏锐地注意到他们眼底的警惕,却神色如常,并未点破。
三人步入温暖的大帐。
帐内陈设简单,正中燃烧的牛粪木柴的火盆驱散着寒意,一张粗糙的木案上摆放着些许的酒肉。
肉是简单的干肉,烤肉。
酒就是马奶酒。
在北域生活的烙印,也在这些细节当中展现出来。
张辽看着,虽然笑容依旧,但是眼底难免有些忧虑。
简短寒暄,酒过三巡后,张辽放下酒碗,神色转为肃穆。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绢帛,小心翼翼地展开,正是那份由斐潜所言,庞统发出,正飞速传遍天下的《告天下士民书》。
『此乃主公近日颁行天下之檄文,』张辽的声音沉稳,却刻意放缓了语速,目光看似落在绢帛上,实则余光仔细地观察着赵云和魏延的每一丝反应,『辽奉命为主公前锋,今日前来,一则见二位将军,以通气息,协调作战……二则,亦是将此文送至二位将军麾下,令将士周知。』
帐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火盆中牛粪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
赵云用布擦了手,起身接过绢帛,并没有第一时间展开,而是看了看张辽,又看了一眼魏延,这才缓缓的将绢帛打开,仔细查看起来。
绢帛上墨迹遒劲,隶书横竖如刀。
赵云看完,不动声色,又将绢帛递给了魏延。
檄文之上,列数汉室衰微之由,痛陈诸侯割据、士族壅塞之弊,最终阐明骠骑将军斐潜欲『扫清寰宇,再造黎庶』,推行均田、兴实学、开考功、废察举等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政略。
这不仅仅是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更是一份与旧天下决裂的宣言,一幅新世界的蓝图。
张辽的心绪其实远不如表面那般平静。
他之前就已经是逐字句地研读过这篇檄文了,甚至还在刘协天子出现在了汜水关之上的时候,听了斐潜的解释说明……
但是,赵云和魏延没有经历过这些。
作为并北边地出身,历经董卓之乱、吕布浮沉的将领,他太清楚一支强大的军队失去政治方向,或者首领只知攻城略地、不知治国安民会是何等可怕的景象。
董卓纵兵洛阳,最终身死族灭;李傕郭汜争权夺利,祸乱关中;吕布勇冠三军,却如无根浮萍,终是惑乱不可自控。
这些惨痛的教训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
他曾追随过董卓,看见了权柄滔天的董卓,最终也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家族老小尽皆化为齑粉。
他曾追随吕布,见识过纯粹武力的局限与毁灭性。勇冠三军的吕布在酒水当中沉沦,腐朽,往日犀利的方天画戟,最终落入黄沙……
如今,斐潜明确地提出了超越军事征服的政治目标和社会构想,这对张辽而言,不啻于一剂定心丸。他庆幸自己终于追随了一位不仅懂得如何打仗,更深知为何而战、战后该如何建设的主公。这檄文,于他,是希望,是方向,是避免重蹈覆辙的保障。
张辽默默观察着。
魏延看着檄文,眉飞色舞,时不时的拍着桌案叫好,但是赵云却从头到尾,神色都没有什么变化。这让张辽心中略有些不安起来。
张辽深知这份檄文的分量,也深知它可能引发的巨大争议和反弹。
在前来会见赵云的时候,张辽也不禁会想,为什么斐潜会在这个时候发布檄文,而不是再等等?
难道斐潜就不担心赵云,或是魏延对于此事的态度么?
这些统领兵卒的大将,若是和斐潜所思所想不一致,岂不是动摇了全局?
带着这种隐藏的忧虑,张辽尽量不露声色的观察着赵云和魏延。
『都护……』张辽打出直球,紧紧的盯着赵云,『主公此檄文……不知都护以为如何?』
赵云抬起眼,并没有回避,目光清澈而坦诚地看向张辽。
『文远将军,』赵云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审慎,『主公此檄,志向高远,气魄恢宏,直指积弊,欲开万世太平之基业,云……深为钦佩。』
赵云略微停顿了一下,话锋悄然一转:『然,恕云直言,此檄此刻颁行,恐是利弊各半,福祸难料。』
张辽心中微微一紧,面上却不露声色:『哦?愿闻子龙将军高见。』
但是,不过,然而,这些词语后面的才是最为重要的……
张辽握起了拳头,虽然表面上依旧还在带着笑意,但是身上的肌肉不由得绷紧了些。
魏延忽然扬了扬眉毛,然后撇了一下嘴角。
赵云就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现,依旧平稳的说道:『檄文于此,其利在于,旗帜鲜明,纲举目张。告之天下我等非仅为攻城掠地,乃行廓清寰宇,推行新政之道。军中上下,目标清晰,可免迷茫内耗。如此一来,便可免董卓、李郭旧事。』
赵云没有提及吕布。
张辽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继续等待着……
果然,片刻之后,赵云继续开口叙说,语气也沉重了三分。
『然其弊亦不容忽视。山东之地,尚未完全底定……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冀、青、徐、兖,士族豪强盘根错节,其力犹存。此檄文所言,过于激烈……彼山东之辈,原或存观望,或可分化,然此檄一出,恐多逆也……若因此而使彼等紧密勾结,拼死反抗,无疑更增平定山东之烦忧,甚至可能……』
赵云说到最后,沉默了下来,没有说完。
赵云抬起头,看向了帐外,仿佛能望见广袤而暗流涌动的河北大地,以及更远的地方。
有些军将是喜欢战争的,但是也有人并不喜欢作战。
赵云不能说不喜欢,但也绝对谈不上是喜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赵云还有些厌恶战争,因为战争带来的,更多是破坏,流民,以及伤亡……
如果因为这一封檄文,导致平定山东之地增加了更多的波折,延长了战事,多造了伤亡,那么……
是否是值得的?
或许待大局已定,再行颁布,阻力会小许多?
赵云的担忧务实而冷静,源于他对复杂形势的深刻洞察。他并非反对檄文的内容,而是质疑这檄文发布的时机,进而担忧发布之后引起的策略改变。
张辽默默听着,心中波澜微起。
赵云的态度中立而客观,既看到了长远的好处,也清楚地指出了眼前的困难。
这种态度,反而让张辽稍稍安心——
至少,赵云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而非简单的迎合或排斥。
而且赵云毫不避讳地直言利弊,本身也说明他心中坦荡,并无太多不可告人的心思。
还没等张辽询问魏延,魏延便是一拍大腿,『嗨!子龙将军你也太过谨慎了!我看主公这檄文就是写的好!发得好!』
魏延瞪着眼,脸上满是兴奋和赞同,眉毛和胡须都在往上扬起,『那些鸟士族豪强,某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都是一群趴在黔首身上吸血的蠹虫!主公这檄文,就是把话挑明了!告诉全天下,不惯着这毛病!不好好改,往后就没他们好日子过了!』
魏延说得唾沫横飞,『他们要是因此跳出来,正好!省得某日后一个个去分辨谁是忠的,谁是奸的!到时候,但有不从者,管他什么崔家卢家,某亲自带兵,一个个砍过去便是!就像割庄稼,一茬割干净了,地才好种新苗!支持主公的,自然跟着享福!反对的,咔嚓!多简单痛快!』
魏延的说法,似乎是直接而暴烈的。
张辽听了,也不由得笑将起来,『哪有那么简单……』
天下之事,岂是光靠杀人就能彻底解决的?
若真如此,董卓早就成功了。
但张辽也明白,军中像魏延这般说辞的将领军校,恐怕也是不在少数。
赵云微微皱眉,看了魏延一眼:『文长,慎言。战阵厮杀固然难免,然治国安邦,非一味屠戮可成。主公檄文中亦强调「再造黎庶」,非为赶尽杀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