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反击之计(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命运之局之朝天的野望》最新章节。

议政殿内群臣云集,神色各异。有人忧心忡忡,有人面露期待,更多的人则是一脸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林焱扫视全场,发现几位变法派大臣未见踪影,心中更加警觉。

郑和肃立殿中,手捧一道诏书,脸上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得意。见众臣到齐,他高声宣布:"奉陛下口谕,诏令群臣知晓:北方恭王已率十万大军,兵临榆关,声称为老太师报仇,剿灭变法奸党。陛下命诸位大人即刻商议应对之策!"

殿内哗然,众臣议论纷纷。林焱冷眼旁观,心知这是政变的下一步棋。恭王兵临榆关,不知是真是假,但郑和此时抛出这一消息,必有深意。

"恭王叛乱,罪不容诛!"户部尚书李淮第一个表态,"朝廷必须立即调集大军,镇压叛乱!"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唯有林焱保持沉默。郑和注意到林焱的异常,意味深长地问:"林大人,您对此事有何看法?"

林焱不慌不忙:"在下有几个疑问:一,恭王败逃不过月余,如何能再聚十万大军?二,边关守将李乾素来精明强干,为何未提前预警?三,若边关真有紧急军情,为何不见兵部尚书来此议事?"

郑和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林大人问得好。恭王残部逃往北方,联合了几个强大部落,才聚集了这支大军。至于李乾将军,据报已在前线阵亡。兵部尚书因病未能前来,已派侍郎代为处理军务。"

"李乾阵亡?"林焱面露震惊,但心中冷笑:这明显是谎言。李乾骁勇善战,边关经他一手整顿,戒备森严,怎可能被突然袭击?这消息多半是虚构的,目的是制造恐慌,为接下来的行动铺路。

"既然边关危急,朝廷应当如何应对?"郑和引导话题。

吏部尚书赵德立即表态:"依微臣之见,当立即调集京营大军,火速驰援边关。同时,暂停变法,集中精力应对外患。"

"赵大人所言极是。"郑和赞许道,"陛下已有旨意:即日起全面暂停变法,所有变法措施一律搁置,以便集中力量对抗外敌。同时,任命赵大人为监军,率京营二十万大军北上迎敌。"

林焱冷眼旁观,心知这全是骗局。政变者以边关告急为借口,一举达成两个目的:一是停止变法,二是将京营大军调离,为彻底掌控朝政扫清障碍。

"郑公公,"林焱突然开口,"如此重大决策,理应由陛下亲自颁旨,群臣当面聆听。不知陛下龙体可好?能否召见群臣?"

郑和脸色一沉:"林大人,陛下病重,不便见客。口谕已经明确,还请大人不要一再质疑。"

林焱不依不饶:"既然是抵御外敌的紧急决策,理应由六部九卿共同商议。不知郑公公为何只召集部分大臣,而且恰好都是反对变法的官员?"

殿内气氛骤然紧张,不少大臣面面相觑,似乎也察觉到了异常。

郑和见状,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林大人多虑了。今日能来的都是接到召集令的大臣。至于未到者,或因病,或有要务。"他话锋一转,"说到此,我倒想问问林大人,作为变法首脑,您对恭王叛乱有何看法?恭王声称为老太师报仇,剿灭变法奸党,这与您推行的变法可有关联?"

殿内众臣纷纷望向林焱,神色各异。郑和这一问,明显意在引导众人将叛乱归咎于变法,从而孤立林焱。

林焱洞悉其意,沉着应对:"恭王谋反已久,早在变法之前就有异心。他勾结外敌,意图复辟,此前已被朝廷挫败。如今卷土重来,不过是不甘失败,另寻借口罢了。至于变法,乃陛下圣意,利国利民,与恭王叛乱毫无关联。恕我直言,将变法与叛乱强行关联,反而有包庇叛逆之嫌。"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连连点头,觉得有理。郑和见局面不利,阴沉着脸道:"不论如何,眼下边关危急,朝廷必须立即行动。赵大人即日启程,率军北上。其余各部准备军需物资,全力支援前线。至于变法一事,待平定叛乱后再议。"

林焱心知郑和已经下定决心要推行他的计划,眼下据理力争只会打草惊蛇,遂改变策略:"既然如此,微臣请求随军北上,一来可协助赵大人指挥军队,二来也能表明变法派坚决反对叛乱的立场。"

此言看似恳切,实则用心良苦。林焱清楚,郑和绝不会让他离开京城,更不会让他掌握军权。但这一请求可以试探郑和的真实意图,同时为自己争取更多操作空间。

果然,郑和立即否决:"不可。林大人乃朝廷重臣,精通政务,应留在京中辅佐陛下。边关军事自有赵大人处理,不必劳烦林大人。"

"既然如此,那微臣就留在京中,恭候陛下召见。"林焱不动声色地答应,但心中已将郑和的阴谋看得更加清楚。

会议结束后,林焱正欲离开,郑和却叫住他:"林大人,陛下有意单独召见您,请随我来。"

林焱心知这又是一个陷阱,但此时此刻,他不能表现出任何疑虑,只能跟着郑和往内宫走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路上,林焱暗中观察宫中情形,发现禁军调动频繁,明显是在为大规模行动做准备。郑和将他带到一处偏僻的宫殿,说道:"陛下在内室休息,请林大人稍候,我这就去通报。"

郑和离开后,林焱没有坐下,而是警惕地环顾四周,寻找可能的危险和出路。宫殿内陈设简单,只有几把椅子和一张书案,窗户狭小,不易出入。

不多时,郑和带着几名锦衣卫返回,脸上已无伪装的恭敬,露出了冷酷的本色:"林焱,你一向聪明过人,想必已经看出了端倪。不错,陛下已被我等软禁,政权现由我等掌控。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归顺我等,保住性命和官职;二是顽抗到底,难逃一死。"

林焱冷笑:"郑和,你好大的胆子,竟敢谋反!你可知这是诛九族的大罪?"

郑和不以为然:"谋反?谁说我谋反了?我只是暂时代陛下处理政务,待陛下痊愈,自会归政。至于变法,确实太过激进,有违祖制,理应停止。这也是朝中多数大臣的意见。"

"荒谬!"林焱厉声道,"变法乃陛下圣意,为国家长治久安计。你等守旧顽固,只为保住自己的私利,不惜祸国殃民!"

郑和冷笑:"林大人何必如此激动?变法于你而言,不过是权力的工具罢了。今日我给你一个机会,归顺我等,不仅能保住性命和官职,还能获得更大权力。你如此聪明才智,又何必为一个皇帝赌上性命?"

林焱沉声道:"我为的从来不是权力,而是大周的未来。变法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业,而是天下苍生的希望。郑和,你们玩弄权术,篡夺政权,只会将大周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郑和见林焱不为所动,脸色渐冷:"看来林大人执迷不悟。也罢,既然你选择了死路,我也不必多费口舌。来人,将他押入天牢!"

几名锦衣卫上前,欲要拿下林焱。林焱知道此时反抗无益,只会白白送命,便没有挣扎,任由锦衣卫将他押走。

"林大人,你会后悔今日的选择。"郑和最后警告道,"天牢之中,不知有多少硬骨头最终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林焱被押往天牢的路上,细心观察着宫中布防和守卫更替情况,将一切细节记在心中,为日后反击做准备。他知道,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能放弃希望。唐山长和其他心腹必定会采取行动,他需要做的是保全自己,等待时机。

天牢位于皇宫西北角,阴暗潮湿,戒备森严。林焱被押入一间石室,四壁光秃,只有一个小窗透入微弱的光线。守卫将他双手铐上沉重的镣铐,然后锁上牢门离去。

独处安静的牢房中,林焱终于有机会仔细思考当前的局势。政变来得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老太师突然病逝,必是被人暗害;萧瑾被软禁,郑和掌权,停止变法,调离京营,一系列动作环环相扣,显然早有预谋。

但政变者也有弱点:他们不敢公开宣布废黜萧瑾,而是以"代为处理政务"的名义行事,说明他们尚未完全掌控局面,顾忌朝中其他力量的反扑。同时,编造恭王叛乱的消息,意在转移视线,制造恐慌,这也说明他们对自己的掌控力没有足够信心。

最关键的是,林焱能够确定,郑和背后必有更强大的势力支持,否则一个宦官不可能有胆量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政变。这个幕后黑手,很可能与老太师有关,甚至可能是皇室成员。

思索间,牢门被打开,一名狱卒送来简单的饭食和水。林焱借机搭话:"老兄,这牢房多久没人住过了?"

狱卒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放下食物就走。但林焱注意到,这名狱卒的脚步声在走廊尽头停顿了一下,似乎在与人交谈。

又过了约莫一个时辰,牢门再次打开,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走了进来。此人穿着狱卒服饰,但举止不像普通狱卒那样粗鲁。

"林大人,"男子低声道,"我是何忠派来的。形势紧急,请听我简要汇报。"

林焱惊讶地看着来人:"何忠?他没有参与政变?"

男子摇头:"何大人一直忠于陛下。这次政变太过突然,他一时难以反应。如今他表面上配合郑和,实则暗中联络忠于陛下的力量。"

"陛下现在何处?"林焱急切地问。

"陛下被囚禁在乾清宫的密室中,有重兵把守,暂无生命危险。郑和想逼陛下签署诏书,废黜太子,立二皇子为储。"

"原来如此!"林焱恍然大悟,"郑和背后是二皇子?"

男子点头:"不只是二皇子,还有恭王的支持。恭王兵临榆关的消息虽然夸大,但确有其事。他与二皇子私下联络已久,此次政变,就是为了立二皇子为储,然后逼迫陛下禅让。"

这一切终于说得通了。二皇子一向反对变法,与守旧派关系密切。恭王虽然表面上是叛乱,实则是配合二皇子的政变。难怪郑和如此有恃无恐,原来背后有皇室成员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