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巧匠(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命运之局之朝天的野望》最新章节。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一片称颂。水利工程的成功大大提高了萧瑾和林焱的威望,变法也获得了更多支持。那些想借水利之事挑起事端的反对势力,一时间噤若寒蝉。
然而,李明德并未因此放弃。东厂密探传回消息,李明德已秘密接触了北方几位将领,似乎在策划更大的行动。
"他们想趁工程推广之际闹事。"林焱分析道,"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他立即召集水利司核心成员开会,商议下一步工作。会议上,王启明提出了全河改良的具体方案,将整个大运河分为六段,同时施工,预计一年内可全部完工。
"时间太长。"林焱摇头,"我们没有一年时间。敌人不会等我们从容完工。"
王子明思索片刻,建议道:"若增加人手,集中力量先改造关键节点,可缩短至半年。"
"还是太慢。"林焱沉思道,"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方法。"
这时,一直沉默的袁大匠突然开口:"何不分段承包?"
众人一愣,林焱追问:"请大匠详述。"
"把整个工程分段发包给各路工匠,各负其责,限期完成。"袁大匠解释道,"我可以培训更多铁匠制作闸门部件,同时指导各地工匠安装。如此一来,多路并进,三个月内可完工。"
"妙哉!"林焱拍案叫绝,"正该如此!"
随即,他亲自起草了分段承包方案,将整个大运河分为十二段,每段由一组工匠负责。为确保质量,王启明父子和袁大匠轮流巡视指导,水利司官员则负责监督验收。
方案很快获得萧瑾批准,工程全面铺开。林焱亲自前往各段视察,激励工匠们争分夺秒施工。
就在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个意外消息传来——李明德已经秘密逃离京城,前往北方!
"不好!"林焱立刻意识到事态严重,"他是去联络叛军了。我们必须加快进度,在叛乱爆发前完成工程。"
他立即下令所有工段昼夜施工,并亲自奔赴各地督促。同时,派出东厂密探,严密监视北方动向。
一个月后,工程已完成过半,效果立竿见影。漕运通畅了,水患减少了,百姓拍手称快。但与此同时,北方也传来不安消息——边境三个州县的官员突然失踪,当地驻军行动诡异。
林焱将情报呈报萧瑾,建议加强防备。萧瑾立即派遣心腹将领率军北上,同时下令加紧工程进度,争取早日完工。
在各方努力下,大运河改良工程终于在预定日期前十天全部完工!整个大运河焕然一新,新式闸门控水精准,堤坝坚固如铁,河道畅通无阻。
萧瑾再次亲临视察,龙颜大悦:"林爱卿,你为朝廷立下大功!这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百年水患,还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朕要重重赏你!"
林焱谢恩后,郑重道:"陛下,工程虽成,但臣担忧李明德勾结北方,恐有大变。"
"朕心中有数。"萧瑾沉声道,"马将军已率兵北上,镇守边境。那些宵小之辈,掀不起大浪。"
果然,三日后捷报传来——马仲军队在边境截获了李明德及其党羽,一举剿灭叛乱萌芽!李明德伏诛,余党尽数就擒。
朝野震动,一时间人心大定。水利工程的成功和叛乱的平息,使萧瑾威望达到新高,变法也进入快车道。
工程完成后,林焱并未就此松懈。他提议设立水利学堂,专门培养水利人才;建立巡查制度,定期检修河道闸坝;编纂水利典籍,将技术经验记录下来,传之后世。
萧瑾欣然应允,并亲自为水利学堂题匾。水利学堂选址在通州,由王启明担任山长,袁大匠负责技术教学,招收全国有志青年前来学习。
开学典礼上,林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水利乃国之根本,关乎民生。诸位能入此学堂学艺,乃人生大幸。望诸君勤学苦练,他日为国为民,造福天下!"
学子们群情激昂,齐声应诺。林焱环顾四周,心中欣慰。这些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继续推动变法伟业。
水利学堂很快声名远播,各地才俊纷纷前来投考。王启明和袁大匠亲自把关,只录取最优秀的学生。学堂课程设置严谨,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还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积累经验。
与此同时,水利司继续推进全国范围的水利改良。林焱提出了"十年治水"计划,准备在十年内疏浚全国主要河道,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
萧瑾全力支持,拨款建立专门水利基金,并下令各地方官员配合工作。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治水热潮,各地纷纷仿效大运河改良经验,开展本地水利建设。
一天,林焱在水利学堂视察时,一位年轻学子递上了一份奇特设计图——一种能自动测量水位的装置。
"此物若能实现,将大大提高预警能力,避免洪灾。"那学子解释道。
林焱仔细端详图纸,眼前一亮:"妙哉!这创意独特,若能实现,确能造福百姓。"
他立即召集王启明和袁大匠商议,三人一致认为此设计可行,决定立即着手制作样品。
一个月后,世界上第一个自动水位测量装置在通州段安装完毕。这个装置利用浮力原理,当水位上升时,浮标升高,带动指针在刻度盘上显示水位高度。更巧妙的是,当水位超过警戒线时,装置会自动敲响警钟,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
这一发明很快推广至全河,大大提高了防洪预警能力。发明者——那位名叫李杰的年轻学子,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水利司技术主管,负责新技术研发。
水利事业蒸蒸日上,林焱却没有忘记政治上的警惕。虽然李明德已伏诛,但潜在威胁仍然存在。他继续通过东厂密探监视各方动向,确保变法顺利推进。
某日,陈巧匆匆前来报告:"大人,边境又有异动。据说有人在散布谣言,称水利工程损害风水,导致当地灾祸连连。"
林焱冷笑:"又是老招数。不过这次我们有备而来。"
他立即派人调查谣言源头,同时派遣水利专家前往当地,详细解释水利工程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效果。与此同时,他还下令编纂《水利详解》一书,用浅显语言解释水利知识,分发各地,以正视听。
这一系列措施很快见效,谣言不攻自破。百姓们亲眼目睹了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减少水患、便利运输、灌溉农田,自然不会相信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
一年后,林焱向萧瑾呈上了一份详细报告,总结水利改革成果:大运河全面改良,水患减少八成;漕运效率提高三倍;灌溉农田面积增加两倍;水利学堂培养学生百余名;新技术研发十余项。
萧瑾龙颜大悦:"林爱卿,你这水利改革当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朕要重赏你!"
林焱谢恩后,郑重道:"陛下,水利虽成,但变法之路尚长。臣恳请陛下继续支持,推进更多改革。"
"爱卿所言极是。"萧瑾沉声道,"水利改革的成功,给了朕极大信心。接下来,朕准备推进更大规模的变法,涉及科举、军制、税赋等多个方面。此事重大,需爱卿继续辅佐。"
"臣愿竭尽全力,助陛下实现宏愿。"林焱坚定回答。
萧瑾满意地点点头:"好!朕相信,在爱卿协助下,我大永昌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离开皇宫,林焱没有立即回府,而是来到通州水利学堂。此时学堂正在举行结业典礼,第一批学生即将奔赴全国各地,投身水利事业。
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林焱心中充满希望。他知道,真正的变革不仅需要制度创新,更需要培养大批具有新思维的人才。这些年轻人,将成为推动变法的重要力量。
典礼上,林焱语重心长地对毕业生们说:"水利之道,利民为本,技艺为用,创新为魂。望诸位牢记此训,到各地后不仅要用好所学技艺,更要不断创新,适应当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们齐声应诺,场面感人至深。
林焱提笔,在日记上写下一句话:"水利兴,则国兴;匠心在,则志存。变法之路,任重道远,我辈当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