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见见世面(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东汉三国:重生我之郭奉孝》最新章节。
郭图正用帕子擦拭案几,擦出一指厚的积灰。
“笑这太学号称'天下文枢',却连庑房都不如颍川郡学的蚕室敞亮。”
郭嘉故意提高声调,果然听见隔壁传来器物翻倒声。
他早用余光瞥见窗外闪过的深衣下摆——那是负责记录学子言行的“风宪生”。
别看今天闹得欢 ,就怕以后拉清单,拉清单!。
日后一位遭遇差不多境遇的大叔,面对这富贵之地的看人低,最终还是绷不住破了大防,大开杀戒,最终直接放了一把大火。而此时远在天水,忙碌了一天的董叔叔,打了一个喷嚏。
次日清晨的辟雍殿前,郭嘉终于看清了东汉顶级学府的真容。两千学子按籍贯郡县列队,兖州士族着玄端配玉蝉,幽州寒门穿葛衣系草绳。
当祭酒念到“颍川郭嘉“时,他分明看见前排几个袁氏子弟在交换讥诮的眼神。
“奉孝可知为何我们住西厢?”郭图在授经间隙低声说,
“东厢庑房地下埋着温调石,冬日烧的炉火。但只有'五姓七家'的子弟能住。”
斑驳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斜射进经义堂,郭嘉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简边沿的毛刺。
前排传来袁氏子弟佩戴的错金玉带扣相撞的清脆声响,混着杨氏子弟慢条斯理诵读《梁丘易》的嗓音,像细针般扎进他的太阳穴。
“颍川郭氏?”斜后方突然传来嗤笑,袁家子弟甩着缀满珍珠的麈尾,鎏金熏球在他腰间晃出一道刺目的光,
“莫不是那个在阳翟县收了三成佃租就要立功德碑的土财主?”
郭图的脸瞬间涨得通红,手中准备呈交的《韩诗》抄本发出细微的裂帛声。
荀彧却已从容落座在第七席的青玉案前,雪色深衣拂过地砖上阴刻的二十八星宿图,仿佛那些此起彼伏的议论不过是掠过琉璃瓦的飞鸟。
“让让。”
杨氏子弟提着鎏银算筹箱经过时,箱角重重磕在郭嘉的膝盖上。
少年权贵们哄笑起来,他们腰间的羊脂玉组佩在晨光中连成一片流动的银河,映得郭嘉手中传了六代的青铜书刀黯然失色。
袁家子弟突然夺过郭图怀中的书简,织锦封套在撕扯中裂成两半:
“这种乡下儒生抄的《韩诗》,也配和伏氏今文经摆在一起?”
泛黄的竹片哗啦啦散落满地,郭嘉看见自己熬夜校注的论文正躺在其中,墨迹未干的“寒门崛起”四个字恰好被袁氏子弟的鹿皮靴碾过。
“听说贵府连《九章算术》都要借阅?”
杨氏子弟在首座的紫檀案前转身,金线绣的云雷纹在袖口翻涌,
“不如我出个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三人共猎,得鹿一...”他故意顿了顿,四周立刻响起心领神会的窃笑。
郭嘉知道这是《算数书》里最基础的例题,就像现代人问大学生一加一等于几。
荀彧忽然轻叩玉磬,清越的声响让满堂喧嚣戛然而止。“《周髀算经》有云,方属地,圆属天。”
他指尖划过案上鎏金的晷仪,青铜指针在日影中投下细长的阴影,“诸君既然精于天道,何不算算这晷影何时会倒转?”
郭嘉望着荀彧案头那卷用金丝编连的《孟氏易》,突然意识到这差异所在,腰间看似朴素的青玉珏其实是能调动荀氏八百部曲的兵符。
而自己引以为傲的十二篇《颍川水利考》,在真正的世家眼中不过是孩童的沙盘游戏。
“奉孝,你的书刀在滴血。”荀彧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郭嘉低头,才发现掌心早被青铜锈蚀的刃口割破,暗红的血珠正渗进竹简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批注里。
远处钟楼上传来报时的鼓声,惊起一群在太学槐树上筑巢的寒鸦。
旬试那日,郭嘉在算科考场铺开了自制的方格纸。
当其他学子还在摆弄算筹时,他用炭笔列出的方程式已解完三道《九章算术》难题。
监考的博士祭酒盯着他笔下奇怪的符号,胡须颤抖如遭雷击。
“此乃蛮夷之术!”弘农杨氏的老博士拍案而起,“《周髀》有云'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你这鬼画符...”
“先生可曾见过方矩之外的世界?”
郭嘉拿起一块经过精心打磨的水晶片,透过阳光,将光线聚焦在墙上,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三角形图案。
“您看这光中的勾股弦,不正暗合《周髀》'环矩以为圆'之理?”
满堂寂然中,荀彧的掌声清脆如碎玉。这个未来被称为“王佐之才”的少年,此刻正将郭嘉的草稿悄悄塞进袖袋——那上面画着改良后的记里鼓车齿轮结构图。
日后的《郭嘉传》也不再只是只言片语。
其中有一段记载“嘉者,颍川望族也。世居显宦,家资丰饶。携宗族子弟,偕颍川荀彧共赴洛阳游学。时洛中子弟多膏粱纨绔,以郭氏寒素见轻,竟相讥诮。
嘉少有凌云志,常具超世之鉴,虽闻谤言,哂然置之。尝诫从弟郭图曰:“立身以德,岂在纨绮?他日执圭垂绅,方知布衣之贵。”
嘉精筹算,独辟蹊径,师者或愠其异,然嘉名由是显于学。时人虽不解其才,未尝不奇之。诸生争诵其事,竟成洛中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