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见见世面(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东汉三国:重生我之郭奉孝》最新章节。
洛阳太学“经义堂”,雕梁画栋的讲堂外是占地百亩的蹴鞠场,贵族子弟专用马厩里拴着三十余匹西域良驹。
洛阳太学,正值经学鼎盛时期,门阀制度森严,门生故吏体系下形成的特殊学阀制度,太学生按家世被分为“经学十二席”,顶级世家垄断《孟氏易》、《梁丘易》等官学传承。
学府门前的铜驼街是身份展示场,学子车驾需经九道牌坊方抵正门。
郭家马车虽改良实用,但缺乏代表世族底蕴的青铜轭饰。
铜驼街的晨雾沾湿了郭图新裁的绢衣。
他盯着前方荀氏车驾上的鎏金螭纹,突然希望用家族没有改良那辆旧轩车——至少原先车辕上的错银云纹,还能在阳光下闪出几分贵气。
穿过三重桐漆门时,郭嘉的鹿皮靴踩到了门槛上的青铜螭纹。这让他想起读博时在邺城遗址看到的门槛构件,考古报告里写着“宽一尺二寸,象征十二冕旒之制”。
而现在这道困住他的门槛,正被几个锦衣学子指指点点:
“瞧那郭奉孝的玉佩,怕是拿绿松石染的赝品?”
“盐铁丞之子也配注《周髀》?他家族谱怕是只写到郭亭吧?”
郭嘉按住要拔剑的郭图,目光扫过说话者腰间的错金带钩——弘农杨氏的族徽。
这些嘲讽像是从故纸堆里爬出来的活标本,他在论文里写过无数次的“门第歧视”,此刻正化作粘稠的恶意糊在皮肤上。
“颍川郭氏,谒学名帖。”郭嘉的声音惊醒了恍惚的郭图。
学府祭酒王谦是太原王氏旁支,深谙门第排序之道。
负责登记的灰袍书佐扫过名刺,指尖在“阳翟“二字上顿了顿,忽然扯出个粘腻的笑:
“原来是荀公子同行,且往西侧门候着。”竹简啪地摔在案上,惊起几只啄食碎粟的麻雀。
荀彧的白玉冠正在十步外发光。三位着孔雀锦的学子围着他,其中戴獬豸冠的少年正高声道:
“荀爽公上月讲《易》的注疏,可是送到了颍阴?”
郭图认得那腰间的龙首玉璜,弘农杨氏的嫡支才会用前汉宫制的样式。
“西侧门...”郭嘉轻笑一声,指尖抚过名刺边缘的压痕。
那是临行前夜,叔父用家主印鉴烙下的暗纹。
三十年前,郭氏宗长进京还要向宦官献金求谒,如今这枚印鉴却连学府正门都叩不开。
石板路突然传来震动,八匹枣骝马踏着铜铃疾驰而过。
郭图慌忙后退时,听见车帘后飘出的嗤笑:“寒门牛马也敢挡道?”
扬尘中,他瞥见那车厢四角悬着的五色丝绦——河内司马氏的嫡子才有资格用天子亲赐的“五德绶”。
“这是袁太傅给荀公子的拜匣。”
忽然有皂衣仆役小跑而来,鎏金拜匣上的三公纹章刺痛了郭图的眼。
他看见荀彧蹙眉推辞,却仍被塞进怀中。
那些孔雀锦衣的公子们笑得更热络了,仿佛荀彧本就是他们铜雀台上的美玉。
有传闻荀氏祖宅在洛阳永和里,与袁氏、杨氏并称“三柱门”。
郭嘉忽然按住他发抖的手腕。顺着族兄目光望去,西侧门边歪斜的木牌上,墨迹斑驳的“寒庶待验”四字正在渗水。
几个短褐仆役正抬着恭桶经过,酸腐味混在晨雾里钻进鼻腔。
“他们故意的。”
郭图指甲掐进掌心。
临行前族老们说洛阳是虎狼地,却没说连虎狼的爪牙都能噬人。
他忽然想起改良马车暗格里那些泛青的刀锋——若是此刻抽出来,能不能劈开这铜浇铁铸的门第?
“看那。”
郭嘉忽然指向远处宫墙。朝阳正爬上朱雀阙的飞檐,将金灿灿的光泼在铜驼街的青石板上。
那些华贵的车驾、耀眼的冠冕,霎时成了皮影戏里单薄的剪影。
“光和元年,宫中铸铜驼高两丈。”
郭嘉的嗓音像在讲古,指尖划过空气中虚幻的轮廓,“当时何进还是屠户,董卓在西凉劫商队。”
他突然转头看郭图,眼底跳动着幽火:“你说这铜驼能立到几时?”
“二位这边请。”
苍头仆役将他们引入西厢庑房,霉湿气息扑面而来。
墙角蛛网挂着半片残简,郭嘉捡起辨认出“月令“二字,突然笑出声。这是他在现代见过的那枚《四时月令诏条》残简,当年还争论过是否为王莽改制遗物。
“兄长为何发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