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钢研院的工作(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最新章节。

“你的基础理论很扎实。”王教授赞许地说,“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谢谢王教授。”沈良谦虚地说,“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学习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实践。”王教授收起图纸,“明天我带你去车间看看,先熟悉一下我们现有的设备。”

“好的。”

“对了,住宿的问题安排好了。就在院子里的招待所,条件虽然简单,但还算干净。”王教授想起什么,“晚上有时间的话,我带你认识一下项目组的其他成员。”

走出办公室,沈良的心情复杂。这个项目的技术难度确实很高,但正是这种挑战让他兴奋。凭借前世的记忆,他知道连铸技术的发展方向,这是他的优势。

但同时他也明白,不能表现得太过突兀。必须循序渐进,让技术创新看起来像是自然的思考结果。

招待所是一栋二层小楼,房间不大但设施齐全。沈良收拾好行李,躺在床上思考着明天的安排。

窗外传来隐隐的机器声,那是车间里连夜加班的工人们。在这个年代,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大家都在拼命努力。

沈良想起了那个钢铁厂,想起了张师傅和老李他们。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厂里的改进工作进展得怎么样。

第二天一早,王教授准时来接他。今天的目标是参观车间,了解现有设备的情况。

“我们现在有一条小型的连铸生产线,”王教授边走边介绍,“虽然规模不大,但基本原理都有体现。”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操作着设备。沈良看到了熟悉的场景:钢水从中间包流入结晶器,经过冷却后被牵引系统拉出。

但是,设备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明显不如后世的标准。很多操作还需要人工干预,效率和质量都有提升空间。

“小沈,你觉得这套设备怎么样?”王教授问道。

沈良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慎重地说:“整体思路是对的,但有些细节还可以优化。”

“比如呢?”

“比如结晶器的冷却系统,水流分布不够均匀。还有牵引速度的控制,波动有点大。”沈良指着相应的部位。

“你观察得很仔细。”王教授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这些问题我们也发现了,但一直没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沈良心里一动。这是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但必须把握好分寸。

“我有一些想法,”他小心地说,“不一定对,可以讨论一下。”

“说说看。”

“关于冷却系统,我觉得可以考虑改进水嘴的设计,让水流更加均匀。至于牵引速度,可能需要改进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

王教授若有所思地点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不过具体怎么实现,还需要仔细研究。”

他们继续参观了其他设备,沈良不断提出自己的观察和建议。每一个建议都经过深思熟虑,既体现了技术水平,又不显得过于突兀。

“小沈,你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有天分的年轻技术员。”参观结束后,王教授由衷地说,“我相信你能在这个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午,王教授安排沈良与项目组的其他成员见面。会议室里坐着七八个人,年龄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沈良同志,新加入我们项目组。”王教授逐一介绍,“这是李工,负责机械设计。这是张工,负责电气控制...”

每个人都热情地与沈良握手,但他能感觉到其中一些人眼中的审视。毕竟,一个来自地方小厂的年轻技术员突然加入国家级项目,难免让人产生疑问。

“小沈,听说你设计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连铸机模型?”一个姓陈的中年工程师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质疑。

“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沈良谦虚地回答,“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另一个工程师也感兴趣地问。

沈良看了看王教授,得到鼓励的眼神后,开始在黑板上画起图来。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包括结晶器的改进、冷却系统的优化等等。

随着讲解的深入,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发生变化。工程师们的表情从最初的怀疑转为专注,然后是惊讶。

“这个想法很新颖,”陈工程师承认道,“确实有不少创新点。”

“不过,”他话锋一转,“理论上可行不代表实际能行得通。很多细节问题还需要解决。”

“陈工说得对,”沈良点头同意,“这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了。”

讨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气氛越来越热烈。沈良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质疑和挑战。

“今天就到这里吧,”王教授最后总结道,“小沈的加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希望大家能够齐心协力,把这个项目做好。”

散会后,几个年轻的工程师主动留下来与沈良交流。他们对沈良的一些想法很感兴趣,提出了不少技术问题。

“沈工,你这个冷却系统的设计真的很巧妙,”一个叫小王的工程师说,“但是制造精度要求很高,咱们现在的加工水平能达到吗?”

这是个关键问题。沈良知道,技术再先进,如果制造跟不上也是白搭。

“这确实是个挑战,”他承认道,“但我觉得可以分步实施。先用现有工艺做出原型,然后逐步改进。”

“有道理。”小王点头赞同。

就这样,沈良正式开始了在钢研院的工作。

每天早上八点到车间,下午在办公室画图纸、做计算。晚上经常加班到很晚,与同事们讨论技术问题。

一个月后,沈良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团队。

他的技术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提出的改进建议也开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但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