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材料的热膨胀系数(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最新章节。

钢研院的实验室里,沈良正对着一台老式机床发愁。

这是他来到这里一个月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缺乏精密加工设备。

“这台机床的精度根本达不到要求。”小王站在旁边摇头叹气,“误差超过0.1毫米,咱们设计的关键部件根本做不出来。”

沈良仔细观察着机床的构造,脑海中浮现出未来那些数控机床的影像。这些老设备虽然落后,但原理都是相通的。

“精度不够,咱们就想办法提高。”他蹲下身检查机床的导轨,“磨损确实严重,但还有救。”

陈工程师走过来,看见沈良在地上忙活,忍不住摇头:“小沈啊,这台机床都用了十几年了,早该淘汰了。上面申请新设备的报告打了好几次,都没批下来。”

“那就自己改造。”沈良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尘,“德国人能做出来的,咱们中国人也能。”

几个工程师面面相觑。改造老设备?这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沈良没有理会大家的质疑,开始在纸上画起改造方案。他记得八十年代末期,国内就有工厂成功改造过类似的设备,虽然现在提前了几年,但技术原理并没有太大变化。

“你看,咱们可以在这里加装一套辅助定位系统。”他指着图纸解释,“用机械方式补偿磨损造成的误差。”

“这个想法...”陈工程师皱着眉头思考,“理论上可行,但是制造这些辅助部件同样需要精密加工啊。”

沈良笑了笑:“那就用土办法。我在钢铁厂的时候,师傅们有很多绝活。”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机加工车间。那些老师傅们起初对这个年轻人不以为然,但很快就被他的手艺震惊了。

“这小伙子不简单啊。”车工老张看着沈良熟练地操作车床,“这手法,没个十几年功夫练不出来。”

沈良一边干活一边解释自己的改造思路。他没有透露自己来自未来的秘密,只是说在钢铁厂学过类似的技术。

“咱们先做几个样品试试效果。”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如果可行,就全面推广。”

王教授也经常来车间查看进度。看见沈良亲自动手改造设备,他既欣慰又担心。

“小沈,你这样下去身体吃得消吗?”王教授关切地问,“项目很重要,但也要注意休息。”

“没事,王教授。”沈良抬起头,脸上满是油污,“我年轻,扛得住。再说,这些改造对项目很关键。”

两周后,改造完成的机床第一次试运行。车间里聚集了十几个人,大家都很紧张。

“精度测试开始。”小王拿着千分尺仔细测量加工出来的零件,“误差...0.02毫米!”

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陈工程师更是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简直是奇迹!”他拍着沈良的肩膀,“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案的?”

沈良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设备问题解决了,连铸机的核心部件终于可以制造了。但新的困难又出现了——材料。

“特殊钢材的采购遇到了问题。”负责采购的李工愁眉苦脸地向王教授汇报,“德国方面突然提高了价格,而且要求现金支付。”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沉重。大家都明白,这是典型的技术封锁手段。

“他们这是故意刁难。”陈工程师气愤地说,“知道咱们急需这些材料,就坐地起价。”

沈良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却在盘算另外的方案。在他的记忆中,国内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特殊钢材的研发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基础还是有的。

“王教授,咱们能不能自己研发?”他试探性地问。

“自己研发?”王教授苦笑,“小沈,特殊钢材的研发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咱们可以找国内的钢铁厂合作。”沈良继续说道,“我在钢铁厂工作过,知道他们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这个建议让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钟。大家都在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具体怎么合作?”王教授问。

沈良早就想好了计划:“咱们提供技术指导和配方,钢铁厂负责生产。成本肯定比进口便宜,而且不受外国人掣肘。”

“问题是配方。”陈工程师提出疑问,“咱们哪来的特殊钢材配方?”

这正是沈良等待的机会。他从包里拿出几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化学成分的配比。

“这是我在钢铁厂时研究过的一些配方。”他说得很轻松,“当时只是理论探讨,没有实际验证过。”

王教授接过纸张仔细查看,眼神逐渐变得专注。这些配方确实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一个元素的配比都考虑得很周全。

“这些配方...很专业。”他惊讶地说,“你真的是在钢铁厂自己研究的?”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默默祈祷。这些配方都是他从未来记忆中提取的,虽然经过了一些修改和简化,但核心技术还是超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