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乞巧节(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穿成败家女?我拒绝摆烂带飞全家》最新章节。
召回流散在外的永州百姓,重返家园,官府将给予安家粮种,助其重建屋舍,并免除三年赋税!
这才是实实在在关乎无数人生计的大事!
相比于一个遥远的女王爷名号,人们更关心自己的饭碗和家园。
很快,舆论的焦点,就转向了永州重建和流民安置的具体章程上。
而此刻,颍州城外的试验田里,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沈嘉岁换上了一身利落的棉布衣裙,戴着遮阳的斗笠,亲自来到了田埂上。
眼前,是一片灿烂的金黄。第一季试种的人工杂交水稻,成熟了。
沈嘉岁蹲下身,仔细察看着稻穗。情况正如她所预料的,这第一批成果呈现出显着的不均一性。
有的稻株高大健壮,穗大粒多,沉甸甸地弯着腰;而相邻的几株却可能矮小许多,穗粒也稀疏;还有些稻穗的形态、谷粒的颜色也略有差异。
这正是杂交实验初代的典型特征,优良的性状尚未稳定遗传下去。
沈嘉岁眼中却没有丝毫失望,反而充满了研究者的兴奋光芒。
她立刻吩咐随行的农官和农户:“快,将这些长得特别好的、穗大粒密的,还有那些形态颜色独特的稻株,分别标记出来!将它们上面的稻谷,小心地单独采摘下来,做好记录,注明是从哪一类稻株上采收的!”
她指着那些表现优异的稻株:“这些,就是下一轮优中选优的亲本!我们要用它们的种子,继续进行杂交选育,一步步将最好的性状稳定下来,培育出真正高产抗病且适应性强的良种!”
“其余的这些,”她看向那大片虽然不均但依然丰收在望的稻田,脸上露出了笑容,“组织人手,开始收割!仔细称重,记录好每一块田的产量,这是我们第一阶段努力的成果,也是未来希望的起点!”
农官和农户们大声应着,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干劲。
很快,金黄的稻田里,人们挥舞着镰刀,开始了忙碌的收割。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沉甸甸的稻穗被割下,堆成小山。
沈嘉岁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望着那些忙碌的身影,脸上泛起了喜悦。
今年不同往年,地里长的是沈嘉岁推广的杂交水稻,长势那叫一个喜人!
“老张头,你家亩产多少?”一个汉子擦着汗,朝隔壁田里喊道。
被叫做老张头的老农笑得见牙不见眼:“四百一十八斤!足足四百一十八斤啊!老王,你家呢?”
“四百二十斤!”老王声音洪亮,透着自豪,“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
田间地头,这样的对话此起彼伏。
称重结果陆续出来,亩产最低的也有四百斤,最高的甚至达到了四百三十斤,远远超出去年试验时的产量,更是从前产量的两倍还多!
农人们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现在的心服口服,一个个对沈嘉岁感激得不得了。
“王爷真是咱们的大恩人啊!”一个老农朝着县衙方向拱手,“要不是王爷推广这杂交水稻,咱们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是啊是啊,往后可得跟着王爷的步伐走!”
消息传到沈嘉岁耳中,她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被这巨大的成功冲昏头脑。
在接见农人代表时,她诚恳地说:“诸位不必谢我,这是互利互惠的事。你们丰收了,新昌县才能富裕,我这当王爷的也跟着沾光不是?”
话锋一转,正色道:“不过这产量还有提升的空间。接下来还要劳烦大家多留心,若是发现谁家田里长出特别健壮,穗头特别大或者抗病性特别好的稻株,一定要上报。咱们要继续选育优化,争取将来亩产达到六百斤以上!”
农人们听得目瞪口呆。四百斤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了,六百斤?那得是多少粮食啊!
但经过这一季的实践,他们对沈嘉岁已经是无比信服,纷纷点头应承下来。
沈嘉岁心里明白,育种是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
但有了这一季的成功,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回到王府,她立即提笔给在宣州为官的大哥沈钧钰写信,详细介绍了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和这一季的丰收情况。
“若能在我封地之外推广此技术,造福更多百姓,方不负上天赐予的这番机缘。”沈嘉岁在信中写道。
她知道大哥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定会尽力推广这项技术。
写完信,沈嘉岁轻轻叹了口气。永州的重建工作不能再耽搁了,必须尽快动身前往。
但看着摇篮中熟睡的沈长乐,心中满是不舍。
小长乐才几个月大,粉嫩的小脸睡得正香,小手无意识地攥着。这一去不知要多久,错过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沈嘉岁心里很不是滋味。
“舍不得孩子?”母亲裴淑贞不知何时走了进来,轻声问道。
沈嘉岁点点头,眼睛有些发酸:“长乐还这么小...”
裴淑慈爱地拍拍女儿的肩:“你放心去永州吧,长乐交给我照顾。我已经吩咐下去了,收拾收拾,我跟你一起去永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母亲?”沈嘉岁惊讶地抬头,“这怎么行?永州现在条件艰苦,您...”
“你能吃苦,我这当娘的就不能?”裴淑贞故意板起脸,“再说,有我在,你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处理公务不是?”
沈嘉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母亲总是这样,默默支持着她的每一个决定。
裴淑贞看着女儿,柔声道:“你爹留在西南修建苑马寺,回时又要领兵剿匪,清除那些战乱后遗留的流寇。咱们一家人各司其职,都是为了这片土地和百姓。”
提到丈夫燕回时,沈嘉岁心中又是一暖。燕回时近日领兵清剿流寇,保障地区安全,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正是因为有了他的保驾护航,新昌县才能如此快速地恢复生机。
“流民回归的情况如何了?”沈嘉岁问道。
裴淑贞笑道:“已经超过三十万人了!各阶层都在积极参与重建,农民种地,商人开店,就连那些世家大族也都出资出力,共渡难关。”
最让沈嘉岁欣慰的是,燕倾城已经将精盐提取法上交官府推广。未来两州的百姓都能吃上平价的精盐,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三日后,沈嘉岁启程前往永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