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会有(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苍茫天道》最新章节。
陆曦听武文智这般说,心中虽仍有疑虑,却也忍不住追问:“王大哥方才说国试不考学问,只看性情,不知具体是如何考校的?总不能单凭几句话便定了录用方向吧?”
王乾放下酒杯,指尖在桌沿轻轻敲着,似在回忆细节:“具体的流程我也没亲眼见过,但我那表哥在州府当差,去年曾帮着整理过国试的卷宗,听他说过些门道。国试分两场,第一场是‘策问’,却不是考经义策论,而是问些民生小事 —— 比如‘乡邻因争灵田起争执,该如何处置’,或是‘灵稻歉收时,该先开义仓还是先查病因’,全是些接地气的事,看的是考生能不能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
“第二场更有意思,叫‘观行’。” 王乾又给自己满上一杯,眼中带着几分感慨,“考官会让考生跟着府衙的小吏办一日差事,比如去市集查物价,或是去乡下核验灵田亩数,全程不说话,只看考生做事的态度 —— 是嫌脏嫌累躲着走,还是主动帮百姓搭把手;是一笔糊涂账随便记,还是仔细核对每一户的数目。听说去年有个考生,核验灵田时见老农户腿不方便,主动帮着丈量,还把自己的灵米糕分给农户,考官看在眼里,直接把他分到了户部管民生的司局,说他‘有体恤之心,可任亲民之职’。”
陆曦听得认真,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 —— 他从前总觉得科举是考学问高低,如今才知,陛下设国试,竟是要选 “懂民生、肯做事” 的人,而非只会死读诗书的呆子。这倒与他在天霜国见的截然不同,天霜国的士族子弟,便是学问再好,也只会欺压百姓,哪会管什么灵田争执、农户疾苦。
武文智在一旁听得入神,忍不住插了句嘴:“那官宦子弟在国试里岂不是占不到便宜?他们从小养在深宅里,哪懂这些民生小事?”
王乾闻言笑了,摇了摇头:“倒也不能说占不到便宜,只是优势没那么明显了。他们虽不懂田间地头的事,却懂官场规矩,说话办事滴水不漏,考官也会酌情考量 —— 毕竟朝廷既需要懂民生的亲民官,也需要懂规矩的文书官。但要说真能走到高位的,大多还是在‘策问’和‘观行’里表现突出的,就像贺大人,当年国试时,考官问他‘如何让乡学普及到偏远村落’,他说‘先让官宦子弟去乡学任教三年,既懂学问又能吃苦,百姓才信得过’,陛下听了都赞他‘有想法、肯务实’,这才一路升到如今的位置。”
陆曦心中一动,想起贺大人上次在乡学视察时,特意问了老秀才教学是否缺典籍,还让人送了几十本《农桑辑要》过去 —— 原来贺大人早在国试时,便想着乡学与民生的事,这般看来,王乾说的 “性情定仕途”,倒真有几分道理。
“那像我这般乡学出身的,在国试里算不算有优势?” 陆曦轻声问道,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确定 —— 他虽懂些农桑之事,却不懂官场规矩,怕到时候出差错。
王乾放下酒杯,看着陆曦,眼神格外认真:“不仅有优势,还是大优势!你想啊,你在乡学待过,知道百姓种灵稻有多难,知道乡邻争水有多苦,这些都不是官宦子弟能比的。去年我表哥说,国试里最吃香的,就是你这种‘从地里长出来的考生’—— 说话实在,做事踏实,百姓信得过,朝廷也需要这样的人去基层做事。就像咱们樊镶郡的李县丞,当年也是乡学出身,国试时考官让他去查灵蚕病害,他蹲在蚕房里三天三夜,跟着老蚕农学辨病,最后还写出了《蚕病防治浅说》,陛下看了都夸他‘肯下苦功’,不到五年就从县尉升到了县丞。”
武文智听得眼睛发亮,拍了下桌子:“这么说,陆公子要是去参加国试,定能拔得头筹!到时候当了大官,可别忘了咱们这些乡邻,多给咱们樊镶郡争取些灵田改良的法子!”
陆曦连忙摆手:“武大哥说笑了,我如今连会试都还没考,哪敢想国试的事。再说,就算过了国试,也得从基层做起,哪能一步登天。”
王乾却摇头道:“你不一样。你十三四岁便考中乡试第九,在学子里是拔尖的;等你参加会试,去掉那些五品以上官员和官宦子弟,你至少能进前五十;到了国试,你懂民生、肯吃苦,考官定会看重你。不说别的,就说贺大人,他当年乡试也只是郡里第十五,会试进了前两百,国试时因‘懂农桑’被分到了工部,不到十年就升到了四品,你比他当年可是强多了,二十年做到三品,绝非空谈。”
说到贺大人,陆曦忽然想起上次贺大人来乡学,曾问过他是否愿意去州府的 “农桑局” 帮忙整理典籍,当时他因要备考会试,便婉拒了。如今想来,贺大人怕是早就留意到他,若不是真心看重,也不会特意问他愿不愿去州府做事。
“王大哥,你说贺大人主政樊镶郡后,教化学子的水准赶上了京城大郡,那像我这般乡学出身的,去参加会试,会不会比京城的考生差些?” 陆曦又问,心中仍有几分底气不足 —— 他虽在乡学读了不少书,却没见过京城的典籍,也不知京城考生的学问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乾闻言,忍不住笑了:“你这是多虑了!京城的考生是读的典籍多,可他们大多没见过灵田怎么种,没见过百姓怎么过日子,写策论时尽是些‘空中楼阁’的话。去年会试,京城有个考生写‘灵脉通渠当全用修士开凿’,结果被考官批了‘不知民生疾苦’—— 修士哪有那么多?还不是得靠百姓出力,他连这点都不懂,学问再好有什么用?你不一样,你种过灵稻,见过流民,写策论时能结合实际,这才是考官最看重的。”
武文智在一旁连连点头:“可不是嘛!上次我去州府卖灵植,见着京城来的考生,连灵桑和普通桑树都分不清,还问我‘这树怎么不结桑果’,我当时就想,这种人就算考中了,也做不了实事。”
陆曦听着两人的话,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却也没因此骄傲 —— 他知道,乡试第九只是起点,会试、国试还有很多挑战,就算真能考中,也得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才能不辜负百姓的期待,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王乾见陆曦神色沉稳,没有丝毫骄躁,心中更是赞许,又道:“我再跟你说件事,你就更有底了。前年有个考生,叫赵文远,也是乡学出身,乡试郡里第二十,会试进了前三百,国试时因‘懂商道’被分到了市易司。他到任后,见商户们总因秤不准吵架,便让人做了‘标准秤’,每个市集放十杆,还教商户们怎么校准,不到半年,市集里的争执就少了一半。陛下听说后,特意召见他,夸他‘能为百姓解小事,便是大本事’,今年已经升为市易司的副司长了。”
“你看,” 王乾指着陆曦,语气带着几分郑重,“朝廷要的不是只会读书的呆子,是能做事、肯做事的人。你懂农桑、知民生,这就是你的本事,比那些只会背典籍的京城考生强多了。只要你保持这份初心,将来定能做成大事。”
陆曦站起身,对着王乾和武文智躬身行了一礼:“多谢王大哥、武大哥今日为我解惑,不然我还不知科举背后有这么多门道,也不知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将来若是真能为官,我定不会忘了今日二位的教诲,多为百姓做实事,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武文智连忙扶起他,哈哈笑道:“你这孩子,跟我们还这么客气!我们也就是跟你说说这些事,真要做成大事,还得靠你自己。以后你要是去了京城,可别忘了给我们捎些京城的灵茶,让我们也尝尝鲜。”
王乾也笑着点头:“是啊,你不用谢我们,我们也就是看你是个好苗子,不想你埋没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尽管来问我们,我们虽没什么大本事,却也知道些官场的规矩,能帮你避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