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公元前357年之东周列国(二十)(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仅展示了秦孝公和商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也反映了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后的国力增强。

秦国的军队更加训练有素,国家的财政和物资也更加充足,

这些都为秦国的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秦国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秦国的崛起,使得其他诸侯国不得不重新评估与秦国的关系,

也促使他们加强自己的军事和内政建设,以应对日益强大的秦国。

这些变化,为后来的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采取了积极的军事行动,

调用韩国的军队成功击败了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

这场胜利迫使齐国请求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达成了休战协议。

随后,在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

魏国撤出了赵国首都邯郸,这标志着魏国在东方战线上的军事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与各国和谈并撤回部分兵力后,魏惠王开始集中力量向西反攻,

力图夺回之前被秦国占领的领土。

魏国的军队成功夺回了安邑,并包围了固阳,

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显示了魏国在经历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挑战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

秦孝公为了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采取了缓和与魏国关系的策略。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

双方修好,暂时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魏惠王利用朝见周天子的名义,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

面对魏国的这一举动,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

并采纳了商鞅的“尊魏为王”的策略,以此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派商鞅游说魏惠王,

劝说其采取更为宏大的战略,联合其他国家,以实现霸业。

商鞅的建议包括让魏惠王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

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

商鞅还建议魏惠王先行称王,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

魏惠王听从了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

并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

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召集各小国参加会盟,

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

诸侯会盟后,魏惠王前往朝见周天子。

然而,魏惠王的这些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

导致诸侯纷纷倒向齐国,形成了对魏国的联合反对。

这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活动,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关系的复杂性。

各国之间的争斗和联盟不断变化,各国君主和谋士的策略和智慧在这些争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秦国通过商鞅的策略,成功地转移了魏国的注意力,

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以继续推进国内的变法和加强国力。

而魏惠王的称王行为,虽然短期内提高了魏国的声望,

却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反感,最终导致了魏国在国际上的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