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三一同归(71)(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一人之下,烽火铸铁》最新章节。
陈砚在传习区看到个熟悉的身影——苏念竹带着她的法国丈夫和孩子来了。她的小儿子正跟着阿美学编竹蜻蜓,小家伙的中文还不太流利,却能准确说出“两岸竹”三个字。“巴黎的竹艺馆每年都接待上万名参观者,”苏念竹笑着说,“有个法国孩子参观后,非要让父母带他来中国,说要亲眼看看能编出‘团圆’的竹子长什么样。”
她的丈夫举着摄像机,正对着同心竹拍摄,镜头里,竹节上的螺旋纹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要把这些拍成纪录片,”他用生硬的中文说,“告诉法国人,中国的竹子会说话,说的是‘和平’和‘团圆’。”
夏至那天,工坊接到了个特殊的订单:联合国要定制一批竹制的“和平信物”,送给各国的领导人,每只信物都是用同心竹雕刻的地球仪,球面上用竹丝编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底座刻着“一个中国”。
“联合国的人说,选同心竹是因为它的生长方式,”林溪念着订单说明,“根在一处,枝向全球,就像中国倡导的和平理念——先安内,再安外。”
陈砚带着徒弟们连夜赶工,沈砚秋负责雕刻地球仪的轮廓,春杏设计竹丝的纹路,陈念台则帮着打磨竹制的底座,小家伙的额头上沾着竹屑,却笑得格外认真。“老师说联合国是世界大家庭,”他擦了擦汗,“那咱中国就是大家庭里的一员,台湾是中国的孩子,不能乱跑。”
赶工间隙,老和尚带着镇魂寺的僧人送来斋饭,饭桶是竹制的,上面刻着“天下大同”。“镇魂珠最近亮得很,”老和尚看着忙碌的众人,“大师傅说,这是因为人间的正气越来越盛,连珠子都跟着欢喜。”
当第一只竹制地球仪完工时,天边正好泛起鱼肚白。陈砚捧着地球仪,对着晨光细看,发现同心竹的竹纹在光线下竟显出淡淡的金色,像有无数细小的河流在球面上流淌,最终都汇入同一个海洋。他突然明白,这竹子里藏着的,不只是两岸的牵挂,还有中国人对世界的善意。
大暑时节,两岸竹艺联合实验室有了新发现:同心竹的竹纤维里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能自然分解塑料,是天然的环保材料。这个发现登上了《自然》杂志,标题是《来自中国的“绿色希望”——两岸合作培育的新型竹种或将改变世界》。
消息传开后,各国的环保机构纷纷来函,希望能引进同心竹种。陈砚和台北的实验室商量后,决定成立“同心竹环保联盟”,免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竹种和培育技术,但有个前提:必须在官方文件中注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不是小题大做,”陈砚在联盟成立仪式上说,“环保是全人类的事,但咱中国人的底线不能丢。就像这同心竹,不管种到哪个国家,根始终在中国,台湾始终是中国的一部分。”
联盟成立那天,陈念台和阿美代表两岸的青少年,种下了第一株送往非洲的同心竹苗。小家伙们给竹苗系上红绳,绳上挂着两岸孩子的合照,照片背面写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地球。”
入秋后,两岸经贸论坛在竹艺工坊举行。签约仪式上,两岸的企业家们用春杏设计的竹制茶具举杯,茶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像在奏响合作的乐章。有位台商在签约后,特意走到同心竹前,摸着竹节说:“我在大陆经商二十年,最大的体会是,两岸就像这竹子,只有抱成团,才能长得高,长得壮。”
论坛结束后,陈砚带着众人去祖屋的纪念馆。阁楼里,爷爷的竹篾册和沈敬之的归燕盒并排摆在玻璃柜里,旁边是那本《两岸竹艺教材》和联合国定制的地球仪模型。阳光透过窗棂,在这些物件上投下重叠的影子,像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陈念台指着玻璃柜里的竹笔,问:“爷爷,太爷爷和沈太爷爷要是看到现在这样,会高兴吗?”
陈砚蹲下来,指着窗外的同心竹林:“你看这些竹子,长得多好,他们肯定高兴。他们那代人没能完成的心愿,正在我们手里实现,等你长大了,还要接着做下去,让这竹子长遍世界,让所有人都知道,台湾是中国的,团圆是必然的。”
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点头,从口袋里掏出片同心竹的叶子,叶子的形状像只展翅的鸽子,他把叶子夹进《两岸竹艺教材》里,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五星红旗。
寒露那天,工坊收到台北竹艺铺的快递,里面是只竹制的航模,模型是架两岸联合研制的大飞机,机身上用竹丝编着“两岸直航十周年”。附信里说,台湾的孩子们要带着这架航模,来大陆参加航模比赛,还要在比赛现场表演竹艺,让所有人都看看两岸孩子的合作成果。
陈砚把航模摆在竹楼的最高处,正好对着窗外的同心竹林。风吹过时,航模的机翼轻轻转动,竹丝编的螺旋桨发出“嗡嗡”声,像在模拟飞机起飞的轰鸣。他看着航模和竹林在夕阳下的剪影,突然觉得这场景像首未完的诗——爷爷和沈敬之写下了开头,他们这代人续写了中段,而陈念台他们,将写出最华美的篇章。
竹楼的灯亮了,林溪正在更新竹艺坊的官网,首页的大图是片茂密的同心竹林,竹林深处,两岸的孩子手拉手笑着,背景是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陈砚翻开爷爷的竹篾册,在最新的空白页上,写下了同心竹的环保成果和国际订单数量,字迹里带着抑制不住的自豪。
窗外的月光洒在竹林里,竹影婆娑,像无数双挥舞的手。陈砚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同心竹会继续生长,两岸的合作会越来越深,那些关于团圆的期盼,会像竹根一样,在岁月的土壤里扎得越来越牢。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片竹,守着这份心,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坚韧与包容,让每个走出去的人都能带着这份念想,把“中国”二字,把“团圆”二字,讲给世界听。
夜色渐深,实验室里的培养皿还亮着微光,新的同心竹苗在营养液里静静生长,根须在透明的容器里交织,像无数条细小的血管,输送着生命的力量。陈念台的书桌上,那片鸽子形状的竹叶被压在玻璃板下,旁边是他写的作文:“我的梦想是让同心竹长遍世界,让所有国家的孩子都知道,中国有个美丽的地方叫台湾,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叶子离不开竹子,竹子离不开根。”
霜降刚过,竹艺工坊的竹田里就结了层薄薄的白霜,像给同心竹裹了层银纱。陈念台已经十三岁了,个头蹿得比同龄孩子高半头,正带着两岸竹艺冬令营的学员给竹子刷防冻漆。他手里的漆刷是用两岸竹的竹枝做的,刷毛是竹纤维压制而成,刷过的竹身泛起淡淡的光泽,像镀了层保护膜。
“这漆里加了台湾相思树的树脂,”陈念台给新学员示范着,“是我爸和台北的实验室一起研发的,能让竹子在零下十度不冻伤,就像两岸的合作,能抵御任何风浪。”
阿美蹲在竹根处清理枯叶,她已经出落成个亭亭玉立的姑娘,编竹器的手艺比春杏当年还精进,尤其是竹丝镶嵌,能在指甲盖大的竹片上刻出两岸的山水。“昨天收到花莲家里的信,”她把枯叶装进竹制的筐里,“俺妈说村里办了个竹艺合作社,用咱教的技术编竹篮,出口到大陆,收入比种槟榔高多了,好多年轻人都回乡了。”
春杏正在竹楼里设计“两岸年味”系列竹制挂件,有台湾的“天公袋”,也有大陆的“福字结”,每个挂件上都缀着颗小小的竹珠,珠上刻着“团圆”二字。“昨天台北的百货公司来电话,说要订一万套挂件,”她往挂件上系着红绳,“还说要在年货展上设个‘两岸同春’专区,让台湾民众看看,咱的年俗其实一样。”
沈砚秋从台北带回了台当局最新修订的中小学教材,其中“两岸竹艺”章节的内容比去年更丰富,不仅增加了同心竹的培育过程,还收录了陈念台和阿美合作的竹制作品照片。“他们说有家长反映,孩子学了这门课,回家总问‘什么时候能去大陆看真正的同心竹’,”他翻到教材的最后一页,“这里还附了两岸竹艺交流的申请表,今年的名额已经被抢光了。”
陈砚接过教材,发现扉页的题词换成了烫金的“两岸融合,共创未来”,是两岸文化界的名人共同题写的。他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见到沈砚秋时的场景,那时两人还在为“九转连环篾”的技法争论,如今却成了默契的合作伙伴,连教材都能共同编写,这大概就是爷爷说的“竹丝越缠越紧”。
小雪时节,两岸联合举办的“竹艺非遗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厅中央,那株最早培育的同心竹被移了过来,已经长到五米多高,竹节上的螺旋纹路清晰地记录着生长轨迹——2026年的竹节最细,2028年的竹节最粗,那年两岸恢复直航,合作项目激增。
“这竹子就是部活的两岸关系史,”陈砚给参观的中学生讲解,“你们看这纹路,螺旋上升,有快有慢,但始终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融合,就是团圆。”
展厅的角落里,那位台湾老兵坐着轮椅,正给一群年轻人讲当年的故事。他的身边摆着那只竹制的盒子,里面的哨子早就被扔掉了,换成了同心竹的种子和两岸孩子的合照。“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看到了这些变化,”老兵的眼睛里闪着光,“看到这些孩子用竹子编出‘两岸一家亲’,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
陈念台和阿美在展厅里当小小讲解员,两人配合默契,陈念台讲大陆的竹艺历史,阿美讲台湾的竹制民俗,讲到兴起时,还会现场演示竹丝的编织技法。有个外国游客好奇地问:“你们是兄妹吗?”陈念台立刻回答:“我们是同胞,就像这同心竹,同根同源。”
非遗展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两岸竹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语里写道:“这项源于中国的传统技艺,通过两岸匠人的共同努力,不仅得以传承,更发展出融合创新的新形式,展现了人类文化交融的美好可能。”
颁奖那天,陈砚和台北的竹艺大师一起上台领奖,两人手里各拿着半片竹制的奖牌,合在一起正好是完整的“同心”二字。台下,陈念台和阿美举着巨大的竹制五星红旗,和两岸的观众一起欢呼,声音震得展厅的玻璃都在颤。
大雪节气,竹艺工坊的实验室传来好消息:同心竹的竹纤维分解塑料技术取得突破,能在三个月内完全分解普通塑料,效率是之前的五倍。这项技术被应用到两岸合作的“绿色航运”项目中,用竹纤维制作集装箱的内衬,既能防潮,又能降解,还能印上两岸的山水图案。
“第一艘货轮下个月就要启航了,”沈砚秋指着设计图,“从高雄港出发,到厦门港卸货,再装大陆的货物返回,全程用竹制的环保材料,连船员的餐具都是竹做的。”
陈念台在设计图上画了只竹制的和平鸽,站在货轮的桅杆上,嘴里衔着片同心竹的叶子。“老师说这叫‘绿色丝绸之路’,”他解释道,“让和平与环保一起远航,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竹子能做大事。”
冬至那天,竹艺工坊的人聚在竹楼里包饺子。陈念台和阿美比赛擀皮,两人擀的皮都带着竹制的花纹,陈念台的皮上是长城,阿美的皮上是阿里山,合在一起正好是幅完整的中国地图。
“今年的饺子馅有讲究,”王婆端来和好的馅料,“一半是台湾的海蛎,一半是大陆的韭菜,混在一起才鲜。”她给每个孩子碗里都盛了碗饺子,“快吃,吃了这饺子,就像咱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陈砚看着满屋子的笑脸,台湾来的师傅正教大陆的徒弟编竹制的“天公袋”,大陆的村民在给台湾的亲戚打包年货,陈念台和阿美在争论谁的竹艺作品能得金奖,突然觉得这场景就是幅活生生的“两岸团圆图”。
他翻开爷爷的竹篾册,最新的一页记录着同心竹的国际订单数量:已向三十七个国家提供竹种,建立了五十二个合作基地,每处基地的标牌上都写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陈砚提笔在旁边加了句:“竹行天下,根在中国。”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同心竹在风雪里挺直腰杆,竹梢的积雪簌簌落下,露出下面泛着青的新枝。陈砚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同心竹会继续生长,两岸的合作会扩展到更多领域,那些关于团圆的期盼,会像竹根一样,在岁月的土壤里扎得越来越深。
竹楼的灯亮到深夜,炉子里的火噼啪作响,映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每个有同心竹的地方都亮着个小红点,像颗颗跳动的中国心。陈念台的书桌上,摆着他刚完成的竹制模型:一座连接两岸的竹桥,桥上走着无数的人,桥的尽头是座巨大的同心竹,竹下飘扬着五星红旗。
“老师说桥的名字叫‘复兴桥’,”陈念台在模型旁写下一行字,“2049年,我要在这里迎接台湾回家。”
夜色渐深,实验室里的培养皿还亮着微光,新的同心竹苗在营养液里舒展根须,像在为明天的生长积蓄力量。竹楼外,风雪里传来竹制风铃的响声,清脆悦耳,像在哼一首古老的歌谣,又像在唱一支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