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时间的恋人》最新章节。

这一年的元旦,比往年冷了许多。

但京音校内却热闹得不像冬天。

作曲系主办的元旦讲座开始前两小时,演奏厅外已排起了长队,队伍从正门绕到了东侧的教学楼,地上堆着一层层薄雪,被踩得发亮。风吹得人睫毛都在颤,却没人离开。

“你说他今天真的会来吗?”

“怎么可能不来,这场讲座消息都放出一个月了,听说是校领导亲自请的!”

“不是,我是说他会不会临场变卦啊……林恩那个人,神龙见首不见尾……”

“你以为他能不来?这次来了一堆媒体,还有国外的音乐教授,还有帝国乐院的副院长都飞过来了,就为这一场。”

“我抢票没抢到,只能站走廊……啧。”

“你知足吧,我都蹲了三天了……什么也没抢到”

演奏厅的大门此刻紧闭,却像一座沉默的宫殿,承载着被压抑至极的期待。

这座厅,能容纳上万人,配备的是国家级声学系统,平时只有交响乐级别的演出才会使用。今天却为一个人——只一个人——而开。

林恩。

这个名字,在国际作曲界意味着近乎传奇的神话。

他24岁拿下意大利·莫利纳国际音乐大奖,是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博士毕业后,更是连续三年在世界现代作曲论坛封顶。可他本人却极少露面,低调得近乎神秘——偶尔的演出、讲座,皆为封闭或半私密性质,能一睹其风采者寥寥无几。

而今天,新年的元旦,这场唯一公开、预约制的讲座,在放票数分钟内便一抢而空。

连走廊都塞得水泄不通。

不只是音乐系的学生来了,表演、哲学、建筑、甚至美院都有人赶来。

还有不少“林恩粉”,他们穿着印有他名字的毛衣,手里举着自制应援灯牌——尽管这是一场学术讲座——他们还是把演奏厅外布置得像是要办粉丝演唱会似的。

后台。

京音安排的临时化妆室内,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整理讲稿和麦克风。林恩依旧穿着他那身偏冷调的高领衬衫,外套一件深灰色长西装,系着邱白亲手送给他的灰色领带,手里拿着一份薄薄的讲义。

他翻到第七页,忽地皱了皱眉,低声说:“这个‘再调性’的例子,删掉吧。”

身后负责联络的顾老师顿时一头汗:“可这是我们几个教授特别想听您说说的内容……”

“我不说他们也能讲。”林恩语气不重,却极具压迫感,“我讲的是结构,而不是风潮。”

顾老师连忙点头:“是、是,您说得对。”

林恩放下讲义,抬眼扫了一眼外头的走廊。

那一刻,他眉心竟微微一跳。

——好吵啊。

“怎么不维持秩序?”

他一句轻飘飘的质问,让身边所有人都背脊一寒。

“不是,是……实在控制不住了。”负责安保的老师苦笑着说,“今天走廊全是人。我们劝不动他们走,连楼下教学楼玻璃门外也堆了好几圈人……有些是粉丝,有些是音乐学者,还有些,是国际媒体。”

林恩眸色不变,只淡淡回了一句:“——真难为你们了。”

他没再多说,站起身,拿过那把墨绿琴匣。

那是他今天专门准备用来演示“调性连接段结构”的琴。

琴盒边缘,有一个非常细致的刻纹,是金属雕出的英文字母:

Lynne.

他指尖轻轻拂过那个名字,没说话。

外头的工作人员开始忙着为开场做准备,屏幕点亮、麦架调整、灯光聚焦。

而在那片人群之外,一道熟悉的身影终于在人群最边缘出现了。

——邱白。

他拎着一杯热可可,走到演奏厅的后门口,被守门的保安拦下。

“同学,今天不开放临时进场。”

“我有特别通行证。”邱白低声说,递过去那张写着“嘉宾助理”的卡片。

保安看了一眼,点头:“从这边绕上去,二层后台侧边。”

他小声道谢,进门时看了一眼里面——

那座巨大的舞台已经完全亮起,灯光暖金,台下座无虚席,所有人都等着,那个传说中“音乐雕刻者”的出现。

而邱白的心,却静静跳着。

他知道,这一场讲座,不只是艺术——

是林恩,在为这个世界,留下某种微妙的时间痕迹。

而他——愿意,一直都站在台下。

为他守住这一刻。

——————————

舞台灯光在倒计时结束的瞬间缓缓变暗。

偌大的演奏厅陷入一种肃穆的寂静。

音响设备发出轻微“滋”的一声,屏幕上的计时画面静止,换成了一张极简的投影:一行深蓝色小字,居中浮现。

Lynne 林恩

讲座主题:Structure and Soul – 解构古典调性音乐的三重意志

那一刻,所有人都不再说话。

一个穿着深灰色长西装的男人,缓缓走上舞台。

他没有助理,也没有配乐,也没有主持人介绍他的头衔。

他只是走上去,脚步极轻,却仿佛带动了空气的流动。

他的身影在舞台正中央站定,一如传说中那样冷静、克制,骨节分明的手从琴盒中取出那把木纹温润的小提琴,轻轻安放在琴架边。

他清了清嗓,在麦克风前开口——

“各位,下午好。”

声音不大,却极有穿透力,稳得像一支横亘在和声架构中的主音线。

“欢迎来到这场关于‘古典调性音乐结构’的讲座。”

他顿了一下,话锋一转:

“我不打算重复那些在教材和论文里早已被讲烂的框架。”

观众一片寂静。

“调性不是数学,它从来不是公式的罗列。”

“调性——tonality——它的本质是方向,是回归,是张力与解决的关系。”

他将讲义翻开,指向屏幕上第一个图示:巴洛克时期常用的I-IV-V-I连接图示。

“这张图你们很熟了。但我想说的是——它不仅是一种连接,它是一种‘预言’。”

“你得让听众相信,他们听见了一个会归家的主题。”

他抬起手,慢慢画出一个音高轨迹,“就像这样——”

在场边的助理快速把琴递上来,他收下琴,安静地调了个音。

然后,他用那只骨节分明的手握住琴弓。

第一音落下。

一串朴素的I-IV-V-I和声走向,却被他拉得干净、准确,每一个音都像踩在空无中稳稳的石阶上。

观众静得只能听到琴音的回响。

“你听到了吗?那个‘回家’的感觉。”

他微微一笑,眼神淡淡扫过观众,“这,就是调性的魔法。”

“它让听众,产生期待。”

“而作曲者所要做的,是在满足这些期待之前——不断撩拨、延宕、偏离、再度靠近。”

第二页投影亮起:海顿的第104交响曲片段分析

林恩快速讲述海顿在该乐章中,如何使用副三和弦(例如ii7或vi7)制造暂时的模糊、又如何用小调属和弦将听众拽回调性感知之中。

他甚至在黑板上亲手写下一串和声转调流程图:

c大调 → a小调 → d大调 → G和声小调 → c(属七) → F → c

“你们以为这只是调性游戏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