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粮荒危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东北谢文东》最新章节。

第三百七十一章:粮荒危机

秋老虎的余威如同一条凶猛的恶龙,裹挟着滚滚的黄土,在 1948 年的初秋里肆意地咆哮着、肆虐着。

往年的这个时候,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树下,早就应该堆满了被阳光晒得金黄灿烂的玉米棒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金色的小山。而田埂上,也应该弥漫着新稻的清香,那是一种让人陶醉的味道,仿佛预示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今年的景象却完全不同。放眼望去,只有那干裂得如同老人脸上皱纹一般的土地,一道道裂痕深得足以塞进手指。而那些原本应该茁壮成长的庄稼,此刻却都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连穗子都无法抽出来,仿佛失去了生命力一般。

村里的狗们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它们懒洋洋地趴在墙根下,吐着舌头,连叫都叫不出来,似乎被这炎热的天气折磨得毫无生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躁的味道,这股味道比那火辣辣的日头还要灼人,让人感到心烦意乱。

一、粮缸见了底,愁云压村头

村部的土坯房里,烟袋锅子的火星子在昏暗里一明一暗,混着男人粗重的叹息声,压得人喘不过气。村长王老实把烟杆在桌角磕得“咚咚”响,皲裂的手指划过桌上那张皱巴巴的纸条——那是邻村捎来的信,说他们村已经有人开始啃树皮了。

“大伙儿都说说吧,这日子该怎么过。”村长的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木头,“县里的消息还没到,可咱村的粮缸,怕是撑不过十天了。”

底下的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说话。坐在角落的李老栓突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手里紧紧攥着个空了的布袋:“我家孙儿才三岁啊,昨天就闹着要吃的,我……我总不能让他跟着我饿死!”他这一哭,不少人红了眼眶,有个妇人抹着眼泪嘟囔:“早知道开春那场雨是最后一场,说啥也该多种点耐旱的谷子。”

“说这些有啥用!”人群里突然炸出个粗嗓门,是村里出了名的“刺头”刘三。他往地上啐了口唾沫,斜着眼扫了一圈:“我看有些人家里藏着粮,就是不肯拿出来!咱村谁不知道,谢文东家的粮仓,比村部的房子还结实!”

这话一出,屋里瞬间安静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飘向门口——谢文东刚从地里回来,裤脚还沾着干土,听见这话,脚步顿了顿,却没急着反驳。他身后跟着的张彩霞,手里挎着个小竹篮,篮子里是刚挖的几把苦苦菜,绿油油的,却透着股让人揪心的单薄。

“刘三,你这话可不能乱说。”张彩霞把竹篮往墙角一放,声音不高却很稳,“文东家的粮是去年秋收攒下的,本来是留着今年春播和过冬的,不是藏着不肯拿。”

“不是藏着?那现在村里都快断粮了,他咋不拿出来分?”刘三梗着脖子,“我可听说了,他家粮仓里还有两囤子小麦呢!”

谢文东终于开口了,他走到屋子中央,目光扫过一张张愁苦的脸,声音沉得像压在头顶的乌云:“我家是有粮,可我不能说分就分。”他这话一出,底下顿时炸开了锅,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说他“小气”“顾自己”。张彩霞急得想辩解,却被谢文东按住了手。

他等议论声小了些,才继续说:“我家的粮,是够我和彩霞吃一年,可村里三十多户人家,一百多口人,我那点粮分下去,每人也就够吃两天。两天之后呢?还是得饿肚子。”他顿了顿,看向村长:“村长,我觉得,与其坐在这里分这点救命粮,不如想办法找更多的粮。”

刘三嗤笑一声:“找粮?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山里的野菜早被挖光了,你去哪找?难不成去天上摘?”

“山里挖不光。”谢文东的眼神亮了一下,“我昨天去后山看了,山北坡背阴的地方,还有不少马齿苋和苦菜,而且现在正是野酸枣和山杏成熟的时候,虽然不能当饭吃,却能填肚子。另外,我想明天去趟县城,找县粮站的干部问问,能不能申请点救济粮。”

“去县城?那几十里路,你走着去?”有人问。那时候村里没马车,去县城只能靠两条腿,一来一回得两天。

“走着去。”谢文东点头,“只要能弄到救济粮,再远也得去。”

就在这时,李老栓突然“扑通”一声跪在谢文东面前:“谢大哥,我知道你是好人,你就先分点粮给我家孙儿吧,我给你磕头了!”说着就要往下磕。谢文东赶紧把他扶起来,眼眶也红了:“老栓叔,你别这样。”他回头看了一眼张彩霞,两人交换了个眼神。张彩霞轻轻点了点头,那眼神里的信任,像一束光,照进了谢文东心里。

“行,粮我分。”谢文东深吸一口气,声音里带着决绝,“但不是全分,我家粮仓里的粮,我拿一半出来,先分给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人家,剩下的一半,留着等我从县城回来,要是能弄到救济粮,咱就一起扛过去;要是弄不到,再分也不迟。”

屋里瞬间安静了,刘三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村长瞪了一眼,把话咽了回去。村长拍了拍谢文东的肩膀:“文东,你是个好样的。我和你一起去后山,组织村民挖野菜,你放心去县城,村里有我。”

二、粮仓开了门,野菜裹温情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谢文东就带着张彩霞去了自家的粮仓。粮仓在院子的西北角,是用石头砌的,上面盖着厚厚的茅草,防潮又结实。谢文东打开粮仓的门,一股麦香扑面而来,张彩霞看着里面两囤满满的小麦,心里却有点发酸——这是他们一年的指望,可现在,要分出去一半。

“心疼吗?”谢文东回头看她,伸手拂了拂她额前的碎发。

张彩霞摇摇头,笑着说:“不心疼。你忘了?去年秋收的时候,咱家庄稼被暴雨冲了一小块,还是老栓叔和村长他们帮咱抢收的。现在村里有难,咱不能不管。”

谢文东心里一暖,他想起去年秋收的场景。那时候连着下了三天暴雨,他家的两亩玉米地被雨水泡了,眼看就要烂在地里。是村里的乡亲们,拿着镰刀和麻袋,冒着雨帮他把玉米收了回来。那时候张彩霞还笑着说:“你看,还是人多力量大,以后咱得好好帮衬乡亲们。”

“想啥呢?”张彩霞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

“想去年你说的话。”谢文东笑着,拿起墙角的斗,开始往布袋里装小麦,“你说得对,人多力量大,咱一起扛,总能扛过去。”

两人装了整整十袋小麦,刚搬到门口,就看见村长带着几个村民来了。“文东,彩霞,我们来帮你们分粮。”村长笑着说,“刚才我已经挨家挨户问了,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一共十五户,咱们把这些粮分下去,每户先给半袋。”

分粮的时候,李老栓抱着半袋小麦,眼泪直流:“谢大哥,彩霞妹子,你们真是救了我家孙儿的命啊!”张彩霞看着他,心里也酸酸的,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也遇到过粮荒,那时候邻居阿姨给了她家一碗玉米面,才让她熬过了最难的日子。

“老栓叔,别客气。”张彩霞递给他一个小篮子,“这里面是我昨天挖的苦菜,你回去用开水焯一下,拌点盐就能吃,能填肚子。”

等把粮分完,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谢文东简单收拾了一下,准备出发去县城。张彩霞给他装了一布袋野菜团子,又把家里仅有的两个白面馒头塞给他:“路上饿了就吃,别省着。”

谢文东看着那两个白胖的馒头,心里一紧:“家里就这点白面了,你留着自己吃,我吃野菜团子就行。”

“我不饿。”张彩霞笑着把布袋系好,“你路上走得累,得吃点好的。我在家和乡亲们一起挖野菜,饿不着。”她顿了顿,又小声说:“你路上小心点,早点回来。”

谢文东点点头,把布袋背在身上,又看了她一眼——她最近瘦了好多,脸都小了一圈,眼睛却还是那么亮。他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她的脸:“等我回来,我给你买白面馒头,管够。”

张彩霞笑了,眼眶却红了:“我等你。”

谢文东转身走了,脚步很沉,却很坚定。张彩霞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一点点消失在村口的小路上,直到看不见了,才转身回了家。她把家里的锅刷干净,又拿出最后一点白面——那是她昨天特意留着的,本来想给谢文东做顿好吃的,现在他走了,她却有了别的想法。

她把白面和成面团,擀成薄薄的饼,又在里面包了点野菜馅,做成了十几个小馒头。然后,她挎着篮子,挨家挨户地送——先给李老栓家送了两个,又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王奶奶送了三个,最后剩下的几个,送给了村里几个年纪小的孩子。

等她回到家,已经快中午了。她舀了点水,放进锅里,又抓了一把野菜,切碎了放进锅里,煮了一锅野菜糊糊。刚盛出来,就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村长的媳妇,手里端着一碗稀粥:“彩霞,我看你中午没去挖野菜,就给你端了碗粥,快趁热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