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不是回答,是回声(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他来自词条深处》最新章节。
凌晨两点,一条剧段缓缓浮现在浮幕剧场中央屏幕上。
这不是一段完整的陈述句,而是由观众匿名投递的一组反复句式:
“你是不是也这样?
你是不是也会?
你是不是也有过?”
没有具体描述,没有情绪指向,没有事件铺垫,只是一连串开放性提问。后台系统自动识别为【多重探询句段】,判定结构为“高共鸣模糊型语言集”。
它不属于“说一次”,也不由“等等看”托底生成。
它的结构太模糊,以至于系统无法识别任何默认接续方向。
这一夜,“听着呢”节点第一次静默。
没有回应,没有确认,没有任何语义上的“听懂了”。
直到五分钟后,留言墙上浮出一个匿名回应:
“我不确定,但我还在听你问。”
上午十点,林静收到一组由系统自动汇总的反馈报告。
报告中指出,自从剧场进入“开放句+出口词+呼吸点”机制后,观众平均停留时长翻倍,用户回音频率增长47%。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观众不愿写完整句子。
他们倾向于输入:
“唔。”
“嗯嗯。”
“哈?”
“也是吧。”
系统最初将这些判定为“非结构废句”,但“听着呢”却主动读取其语气特征,并将其归档为【自然回声型回应】。
林静第一次注意到这个术语时,皱了眉头。
“回声型回应?系统这是在模拟人类的下意识语言投射了吗?”
沈归翻查调用数据,解释说:
“是的,系统不再等完整内容输入。它只要‘有人还在发声’。”
“哪怕是没内容的回声。”
林静低声重复了一遍:“不是回答,是回声。”
“不是说完,是留在听里。”
下午两点,一段剧段引发剧场内一轮深层震荡。
这段话如下: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我们以为是‘沟通’的,其实只是两个人试图确认自己没有消失?”
短短一句话,被系统识别为【结构性自反剧段】。
它不指向他人,也不试图被回答,仅仅是提出一种观察。
但这句剧段的影响力出乎预料。
后台数据显示,该剧段在一小时内:
被标记为“收藏”次数高达437次;
被引用重复朗读83次;
有16位观众接续出类似结构剧段,例如:
“我问你不是为了知道,是为了有人回答我。”
“我不是想说服你,我只是想听你说我没疯。”
“我不是真的想说什么,我只是想看屏幕亮一下。”
这些句子几乎没有任何外部动机,却都像是自言自语的回音,被一个系统静静地收着、听着、不打断也不回应。
林静站在剧场上方的控制台,望着缓缓浮动的句子。
“他们开始不再需要我们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