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沙袋垒的是人心(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逆流韶华》最新章节。
那咆哮并非来自天际的雷霆,也非源于巷外汹涌的浑水,而是从脚下每一寸被浸泡的青石板,每一段被冲刷的墙基深处,渗透而出。
这是一种生命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的坚韧回响,古老而沉默,却比任何语言都更具力量。
沈星河睁开眼,世界依旧是灰蒙蒙的雨幕,但他的心境,却已被那无声的咆哮彻底洗礼。
连雨第三日,巷外的水位终于漫过了最后一级台阶,舔舐着各家紧闭的门槛。
清晨,沈星河推开门,一股夹杂着水腥和泥土气的潮风扑面而来。
他看到的光景,却让他微微一怔。
巷子里没有慌乱,只有一种井然有序的忙碌。
家家户户门口都垒起了简易的防汛工事,材料五花八门,尽显“就地取材”的智慧。
粮店的王老板用废旧的粗麻袋灌满了防潮的砂石,堆得像个坚固的堡垒;街尾的裁缝铺则利用裁剪剩下的厚实布料,飞针走线缝制成一个个长条沙袋,针脚细密,比买来的还结实;就连巷口那群平日里只知道追逐打闹的孩童,此刻也人手一个玩具小桶,一趟趟地从后院高处往低洼的墙角运送干土,小脸被雨水和汗水弄得像只小花猫,眼神却异常专注。
沈星河挽起袖子,本能地想上前搭把手,却被刚端着一锅姜汤走过的王婆拦了下来。
“哎,星河,你别动。”王婆将他推回屋檐下,用围裙擦了擦手,嗓门洪亮地说道:“你这胳膊刚好利索,就老实歇着。咱们巷里现在有新规矩了——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前线!你啊,就是咱们重点保护的‘重伤员’。”
他还没来得及反驳,王婆便指了指巷子各处,解释起来。
原来,从昨天下午开始,在沈建国和几个老街坊的合计下,南风巷已经自发地划分了责任区。
青壮年负责最累的搬运和加固工作,妇人们则承担起后勤,烧水煮姜茶,准备热饭食。
至于老人和孩子,就在各自家里巡视,发现哪里有渗漏的迹象,便立刻通报。
每个人都按体力、按特长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沈星河站在屋檐下,看着那些熟悉的身影在雨中穿梭,听着他们彼此间夹杂着玩笑和叮嘱的呼喊,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成了那个“被保护的人”。
这种感觉很奇特,没有丝毫被轻视的失落,反而有一种被温厚的大手轻轻按住肩膀的踏实感。
不远处,林夏撑着一把油纸伞,正蹲在赵师傅家的墙角,认真地做着笔记。
她是在为那本搁置已久的《巷志补遗》搜集素材,标题她都想好了,就叫“南风巷民间防汛考”。
她指着墙根一处新堵上的蚁穴,向赵师傅的女儿请教。
小姑娘脆生生地回答:“我妈说,要下大雨,蚂蚁搬家准往高处走。要是墙根的蚁穴突然没了动静,还湿乎乎的,就说明水要从地底下渗进来了。这都是我妈听沈叔叔讲故事时记下的,她说,虫子比我们人更懂地气。”
林夏闻言,心头一动。
她回到自己的小屋,翻开一本积了些灰的旧稿本,果然在其中一页的页边空白处,找到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批注,正是沈星河的笔迹:“观察世界,先学会蹲下来。”她怔怔地看着那行字,忽然意识到,那些她曾经努力记录、视若珍宝的“高见”和“哲理”,不知从何时起,已经不再需要她刻意去传播。
它们早已像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风,散落在南风巷的各个角落,化作了无数个厨房饭桌间的日常经验,在“我妈说”、“我听谁说”的朴素传递中,悄然生根发芽。
与此同时,沈建国正坐在街道办事处的防汛协调会上。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穿着制服的干部们对着一张巨大的地图指指点点。
主持人听闻南风巷应对得当,特意请沈建国介绍一下“群众动员经验”。
老头儿却摆了摆手,从口袋里摸出他那标志性的烟盒,磕出一根烟别在耳朵上,慢悠悠地说:“我们南风巷,不动员,只提醒。”他顿了顿,环视一圈正襟危坐的干部们,“谁家缺个壮劳力了,谁家地势低需要多垒几层沙袋了,谁家工具多能借出来了,大家心里都有数。在巷子里喊一声,不出三分钟,准保有人搭把手,有东西送上门。这不叫动员,这叫过日子。”
一位年轻的干部忍不住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方式缺乏科学的应急预案,随机性太强。
沈建国不急不恼,将空烟盒翻过来,用铅笔头在背面画了一条歪歪扭扭的线。
“你看,”他指着图画,“我们南风巷,就像一个人。巷头地势高,是头;巷尾地势低,是脚。这水来了,肯定是脚先湿。脚湿了,难道还要等脑袋下命令,身子才懂得弯腰去给它擦干,给它垫高吗?肯定是手、腰、背,能使上劲的地方都一块儿上了。我们就是这么个理。”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干部们面面相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