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集:数据里的幽灵(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最新章节。
“我猜到了。”林砚之揉了揉眉心,“他们和智愈科技是利益共同体,肯定不会轻易松口。你先回来,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挂掉电话,老周拿着一份代码分析报告走过来:“砚之,我们在算法的‘风险评估模块’里发现了问题。这里有一段隐藏代码,会自动给50岁以上、有吸烟史的患者加权,即使病灶特征不明显,也会提高‘疑似重症’的判定概率。而且,这段代码的修改时间,正好是他们和康泰保险签订合作协议的前一个月。”
报告上的代码用红笔标了出来,其中一行注释写着:“根据运营需求调整权重,目标转诊率≥50%”。林砚之看着这行注释,心里一阵发凉——为了达到“运营需求”,他们竟然把患者的健康当成了筹码。
“这段代码是谁写的?”她问。
“署名是‘LiMo’,应该是前员工李默,他三个月前从算法部离职了。”老周翻出员工档案,“李默是算法核心成员,当时负责风险评估模块的开发。他离职时说‘个人原因’,现在看来,可能是发现了问题,不想同流合污。”
林砚之立刻让小陈联系李默,可他的手机号已经停机,微信也显示“对方已将你拉黑”。“看来他是故意躲着我们。”小陈放下手机,“要不要通过社保记录找他的新工作单位?”
“先别惊动他。”林砚之想了想,“他既然敢离职,说明心里还有底线,只是可能怕被报复。我们可以先给他发一封邮件,说明情况,告诉他我们需要他的证词,但会保证他的安全。”
邮件发出去后,一直没有回音。直到下午三点,林砚之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我知道你们在找我,但我不能出面。陈明远手里有我家人的把柄,我不敢冒这个险。附件里是我备份的原始训练日志,希望能帮到你们。”
附件是一个加密压缩包,解压后是几百个Excel表格,里面详细记录了智愈科技算法的训练数据来源和权重调整记录。其中一张表格里,罕见病样本的权重被从“0.8”下调到“0.001”,调整人签名是“陈明远”,日期是2024年3月——正是三位患者误诊的前一个月。
“终于有实锤了。”老周看着表格,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这些日志能证明,陈明远是故意降低罕见病权重的,不是什么‘技术局限’。”
林砚之却皱起了眉:“李默说陈明远有他家人的把柄,这说明陈明远早有准备,可能还威胁过其他员工。我们得尽快找到李默,保护他和他家人的安全。”
她让小陈根据短信的手机号查归属地,发现是郊区的一个临时基站。“他可能躲在郊区的出租屋里。”小陈调出基站覆盖范围的地图,“这个区域有三个城中村,我们可以联系当地派出所,帮忙排查。”
就在这时,林砚之的办公室门被推开,宣传科的同事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林处长,不好了!《黄浦科技报》今天刊登了一篇文章,说你们监管处‘滥用职权,阻碍AI医疗创新’,还说智愈科技的审计是‘ targeted attack(针对性打击)’!”
报纸上的文章署名是“匿名行业人士”,里面还引用了“内部消息”,说监管处要求智愈科技公开核心算法,是为了“给其他企业铺路”。林砚之看着报纸,冷笑一声:“这肯定是陈明远的手笔,他想通过舆论给我们施压。”
“现在怎么办?网上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了,还有些科技企业的老板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文章,说要‘抵制过度监管’。”宣传科的同事急得满头大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砚之拿起手机,拨通了《黄浦日报》的电话:“王编辑,我是林砚之。今天有篇关于AI医疗审计的不实报道,我这里有证据可以澄清,能不能安排一个专访?”
挂掉电话,她看着桌上的原始日志和合作协议,眼神坚定:“陈明远想靠舆论蒙混过关,那我们就用证据说话。下午的专访,我们公开部分审计证据——不是为了打击他,是为了让公众知道,伦理监管不是阻碍创新,是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第四章 证据链闭环:从算法到利益的全曝光
下午四点,《黄浦日报》的专访直播间里,林砚之坐在镜头前,面前摆着三份文件:原始训练日志、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协议、过度诊断的病例统计。
“关于‘阻碍创新’的说法,我想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林砚之拿起病例统计表,对着镜头展示,“这是近一年智愈科技AI系统的诊断数据:50岁以上患者的肺癌疑似判定率高达68%,而经过临床验证,这些‘疑似患者’中,真正确诊的只有12%。也就是说,88%的患者被误诊为‘疑似癌症’,其中有23人因为过度焦虑引发了其他疾病,有11人做了不必要的穿刺活检——穿刺活检的并发症发生率是3%,这对患者来说,是本可以避免的风险。”
她又拿起合作协议:“我们还发现,智愈科技与康泰保险签订了合作协议,每推荐一位‘疑似重症’患者,就能获得200元的转诊分成。去年一年,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近300万元的分成收入。请问,把患者的健康当成赚钱工具,这叫创新吗?”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炸了,原本质疑监管处的评论渐渐被“原来如此”“支持审计”取代。林砚之继续说:“至于‘技术保密’,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公开核心算法,只是要求进行‘脱敏审计’——用差分隐私技术保护商业秘密,同时核查数据完整性。但智愈科技不仅拒绝,还在审计沙箱里隐藏历史决策库,故意让审计变成‘回放’,这不是规避监管,是什么?”
她展示了沙箱后台日志的照片,上面的IP地址和操作记录清晰可见:“这些证据,我们已经提交给法院和市场监管局。我们的目的,从来不是针对某一家企业,而是想建立一个透明的伦理框架——让AI医疗既要有创新的速度,也要有伦理的温度。”
专访结束后,网上的舆论彻底反转。之前转发不实报道的科技企业老板纷纷删除朋友圈,有些甚至公开道歉。康泰保险也很快发布声明,说与智愈科技的合作“存在合规漏洞”,已终止合作,并成立专项小组核查分成数据。
晚上七点,小陈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兴奋:“砚之!李默联系我们了!他说看到了专访,知道我们能保护他,愿意出来作证!他还说,陈明远手里的‘把柄’,是他家人之前在智愈科技的合作医院看病,陈明远帮他免了部分费用,现在他已经把费用还清了,不怕陈明远威胁了!”
林砚之立刻让小陈安排见面,地点定在科技局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晚上八点,李默走进咖啡馆,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眼神里带着疲惫,却比之前坚定了很多。
“林处长,对不起,之前我一直不敢出面。”李默坐下后,先鞠了一躬,“陈明远帮我家人免了五万块医药费,还说如果我敢泄密,就把这件事捅出去,说我‘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利’。我昨天看到你的专访,才知道你们是真的在为患者做事,不是为了针对谁。”
他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林砚之:“这是我当时的工作笔记,里面记录了每次调整算法权重的会议内容,还有陈明远的签字。比如3月15日那次,他明确说‘罕见病样本太少,会拉低准确率,影响医院采购,先把权重调低,等拿到订单再补’。”
笔记本上的字迹工整,每一页都有日期和签名,其中一页还贴着会议录音的纸条:“录音存在家里的硬盘里,我明天就能带来。”
林砚之接过笔记本,心里一阵暖流——这半个月的奔波、对峙、舆论压力,在看到这本笔记时,都有了意义。“李默,谢谢你。”她轻声说,“你不仅帮我们完善了证据链,更让我们看到,在利益面前,还有人记得科技的初心。”
李默摇摇头:“其实我早就该站出来了。去年有位患者家属找到公司,说他妻子因为误诊延误了治疗,当时我就很愧疚。只是我胆子小,不敢反抗陈明远。现在好了,证据都齐了,他再也不能骗人了。”
第二天一早,李默带着录音硬盘来到科技局。老周将录音导入电脑,其中一段清晰地记录了陈明远的声音:“算法就是用来赚钱的,管它有没有误诊,只要医院愿意买,只要能拿到分成,就行。伦理审计?那就是走个过场,找个借口搪塞过去就行了。”
证据链终于闭环了——从算法权重的故意调整,到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分成,再到蓄意规避审计,每一个环节都有确凿的证据。林砚之将所有证据整理好,提交给法院和市场监管局。
下午,法院传来消息:正式立案调查智愈科技的商业欺诈行为,同时裁定暂停智愈科技AI诊断系统在全市的使用资格,直至完成全面整改并通过伦理审计。市场监管局也发布公告,将对智愈科技处以200万元罚款,并没收其与保险公司的非法分成收入。
陈明远没有再露面,他的助理发来一封邮件,说陈明远已辞去CEO职务,董事会将成立专项小组负责整改。林砚之看着邮件,没有太多情绪——她在意的不是谁辞职,是这场审计能给行业带来什么。
晚上,她收到一位患者家属的短信:“林处长,谢谢你。我妻子就是三年前被误诊的患者之一,现在她的病情已经稳定了。我们知道,以后不会再有人像她一样被算法欺骗了。”
林砚之站在窗前,看着黄浦江上的游船缓缓驶过,灯火映在江面上,像一串温暖的珍珠。小陈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AI医疗算法伦理审计指南》的草案:“砚之,根据这次的经验,我们制定了这个指南,里面明确了‘动态审计’‘利益冲突申报’等条款,已经有十几家医疗AI企业表示愿意试点。”
林砚之接过草案,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科技的终极目标,是守护生命的尊严。伦理审计不是刹车,是方向盘,让创新走在正确的路上。”
她想起审计第一天,老周说“这会是一场硬仗”,现在看来,这场仗不仅赢了,还为行业铺了一条更宽的路。窗外的夜色温柔,林砚之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算法困局”,但只要守住伦理的底线,就不怕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