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集:审计之外的规则(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最新章节。
黄浦风云·算法审计困局:判决之后
第一章 法庭外的余震:法槌落下的那一刻,智愈科技CEO陈明远的指节在旁听席扶手上掐出了白印。他没等书记员念完判决书全文,就扯了扯价值不菲的西装领口,弯腰从人群缝隙里钻出去——身后传来记者们“陈总留步”的呼喊,像针一样扎在他背上。走到法院大门外,初秋的风裹着黄浦江上的潮气扑过来,他才发现自己手心全是汗,手机屏幕上跳着三条未读消息,全是投资方发来的“紧急会议”通知。
林砚之被围在审判庭中央,镁光灯晃得她眯起了眼。最先递话筒过来的是《黄浦科技报》的记者,小姑娘声音带着急切:“林处长,智愈科技被暂停全市业务,会不会导致部分医院AI诊断断供?”她还没来得及回答,另一个男声立刻插进来:“有外资背景的科技企业已经在打听,黄浦的伦理审查会不会越来越严,他们要不要转移研发中心?”
林砚之抬手压了压喧闹,目光转向旁听席最后一排——那里坐着三位穿白大褂的人,是市一院、二院的放射科主任,此刻正朝她点头。“大家先看那边,”她伸手指过去,“这三位是咱们黄浦顶尖医院的影像科负责人,开庭前我们聊过,他们最担心的不是AI断供,而是‘带病’的AI继续用。”她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些,“刚才判决书里说,智愈要补充罕见病数据、优化算法,这期间医院会启用备用方案——比如市一院已经联系了高校实验室,用经过伦理认证的开源AI系统过渡,不会影响患者就诊。”
“那投资环境呢?”又一个问题抛过来。林砚之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折叠的A4纸,展开时边角还带着褶皱:“这是今天早上刚收到的,十家医疗AI企业联合提交的《伦理审计试点申请书》,其中包括本土龙头‘医准智能’,还有两家外资企业的中国分部。”她把纸举到镜头前,“他们在申请里写,‘明确的伦理规则比模糊的灰色地带更能吸引长期投资’。我想,这就是市场给的答案——真正的投资者,不会因为要保护患者生命就撤资。”
人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有记者开始低头记录。林砚之瞥见人群外的小陈,姑娘正朝她比划“OK”的手势,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上是“周明远教授来电”的字样。她趁机对记者们笑了笑:“后续的《AI医疗算法审计指引》会在下午的行业座谈会上公布,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参加,现在我得处理点紧急工作。”说着就侧身从人群里退出来,快步走向电梯。
电梯里只有她和小陈两个人,镜面墙壁映出她们疲惫却挺直的身影。“周教授说,国家卫健委看到了黄浦的判决,想把‘脱敏审计’模式写进《科技伦理审查办法》修订草案,让咱们团队准备一份详细的操作报告。”小陈压低声音,语气里藏不住兴奋,“还有,智愈科技的投资方‘启明资本’刚发了声明,说要撤回对智愈的两亿增资,并且启动对陈明远的尽职调查。”
林砚之靠在电梯壁上,长长舒了口气。电梯下降时轻微的失重感里,她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见那三位误诊患者家属的场景——市一院的会议室里,张阿姨的女儿抱着母亲的病历本哭,说“要是AI能多看看那几张片子,我妈就不用遭化疗的罪了”;李大爷的儿子拍着桌子说“他们拿‘技术保密’当挡箭牌,就是拿人命当儿戏”。那时她还不确定,这场官司能不能赢,能不能真的改变点什么。
“对了林处,”小陈突然说,“刚才在法院门口,我看到智愈的CTO赵伟了,他蹲在台阶上抽烟,手里攥着一份算法日志,好像在哭。”林砚之愣了一下,赵伟她有印象——庭审时他坐在陈明远旁边,全程低着头,只有在法官问“是否参与调整罕见病数据权重”时,才小声说了句“是”。“先不管他,”她定了定神,“下午的座谈会要提前半小时到,把《审计指引》的PPT再核对一遍,特别是‘动态审计’那部分,要把每季度提交报告的具体指标标清楚。”
电梯门打开,外面的阳光比法庭里亮得多。林砚之走出去时,手机突然响了,是个陌生号码,归属地是黄浦本地。她接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沙哑的男声:“林处长,我是智愈科技的前算法工程师,叫王海。我……我有东西要给您,关于智愈算法的,可能比庭审时的证据更重要。”
第二章 智愈的崩塌
王海约林砚之在江边的一家咖啡馆见面。他来的时候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背着一个旧双肩包,坐下时手还在抖,点了杯热美式,却一口没喝,只是反复摩挲着杯壁。“我上个月从智愈离职的,”他低着头,声音很小,“陈明远让我们把罕见病数据权重下调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对劲,但我不敢说——我老婆怀孕了,要还房贷。”
林砚之没催他,只是把自己的温水推了过去:“慢慢说,你想给我什么?”王海深吸了口气,从双肩包里掏出一个银色的U盘,放在桌上推过来:“这里面是智愈算法的‘后门日志’。陈明远怕审计,让我们在算法里留了个口子——只要输入特定的指令,就能让系统在诊断时跳过罕见病检测模块,直接输出常见病结果。”他抬起头,眼睛通红,“上次庭审时,赵伟说‘系统缓存未清空’,其实是在撒谎,那天审计沙箱里的算法,根本没启用完整功能,是陈明远让他远程操作,开了后门。”
林砚之拿起U盘,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你为什么现在愿意说?”她问。王海苦笑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医院的缴费单:“我妈上周查出了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就是庭审时说的那种罕见病。我带着她去医院,医生说,要是用智愈的AI,大概率会误诊。那时候我才想明白,我当初写的那些代码,可能会害了我最亲的人。”
他的声音开始哽咽:“离职前,我偷偷把后门日志拷了下来,一直不敢交——怕陈明远报复。但昨天看到判决书,看到你说‘创新不能牺牲患者生命’,我觉得我得站出来。不然我妈要是知道我做过这种事,她都不会原谅我。”
林砚之把U盘收进公文包,拿出一张名片递给他:“这个U盘很重要,我会交给技术团队核验,之后可能需要你配合做个笔录。你放心,我们会保护你的个人信息,不会让智愈知道是你提供的。另外,你妈妈的病,我可以帮你联系市一院的呼吸科专家,他们对这种罕见病很有经验。”
王海接过名片,手指在“黄浦市科技局伦理监管处”的字样上反复蹭着,突然就哭了:“谢谢林处长……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帮凶,现在终于能做点对的事了。”
从咖啡馆出来,林砚之立刻给老周打电话——老周是团队里的技术负责人,退休前是市信息安全中心的主任。“老周,你现在立刻回办公室,我带了个U盘,里面有智愈算法的后门日志,需要马上核验。”她语速很快,“另外,查一下智愈科技的服务器IP,看看他们有没有在判决后偷偷删除数据。”
“好,我这就回去。”老周的声音里带着警惕,“刚才我监测到智愈的后台有异常流量,好像在往境外传数据,我已经截了包,正准备分析。”
挂了电话,林砚之打车往办公室赶。车窗外,黄浦江上的货轮缓缓驶过,岸边的梧桐叶开始泛黄。她想起庭审时陈明远说的“AI准确率98.2%”,突然觉得很讽刺——那2%的误差,对患者来说就是100%的灾难。
回到办公室时,老周已经在技术室等着了。小陈把U盘插进隔离电脑,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加密文件。老周戴上眼镜,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代码像流水一样在屏幕上滚动。“找到了,”他突然停下,指着其中一行代码,“这里有个隐藏的触发指令,输入‘ZY-2024’,系统就会自动屏蔽罕见病特征提取模块。”他又点开一个日志文件,“你看,从2023年10月开始,这个指令被调用过17次,每次都是在医院突击检查或者客户试用的时候。”
小陈凑过来看,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竟然早就留了后门?那之前的审计沙箱里,是不是也被调用过?”
“很有可能。”林砚之皱起眉,“老周,能不能根据这个后门,追溯一下之前有多少患者可能被误诊?”
老周摇摇头:“很难,智愈的诊断数据是碎片化存储的,而且他们已经删除了一部分2023年的日志。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病例,估算一个范围——按照他们的调用频率,保守估计有上百个罕见病患者可能被漏诊。”
林砚之沉默了一会儿,拿起手机拨通了市卫健委的电话:“王主任,我是林砚之。智愈科技的AI系统里发现了隐藏后门,可能涉及大量漏诊患者,需要你们协调各医院做一次全面排查……对,越快越好,特别是2023年10月之后用智愈系统诊断的患者。”
挂了电话,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小陈递过来一杯热茶,轻声说:“林处,你别太自责,这不是你的错。”
“我知道不是我的错,”林砚之睁开眼,眼底有红血丝,“但我总在想,如果我们早点发现,是不是就能少一些像张阿姨那样的患者?”她想起早上张阿姨女儿的电话,姑娘哽咽着说“妈妈最近咳嗽得更厉害了”,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