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退职证明的墨水(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1961年,春。哈尔滨铁路局技术处。

墨水瓶被打翻的瞬间,齐振国下意识伸手去接,深蓝色的墨水还是泼了大半张《干部退职申请表》。他盯着纸上晕开的墨渍,恍惚间觉得那像一摊血——三年前,弟弟齐卫国的血也是这样,从内燃机车的残骸下缓缓渗进枕木间的碎石缝里。

“齐工,换张表吧。”人事科的小赵递来新表格,声音压得极低,“您……再考虑考虑?”

齐振国没接。他摸出那枚随身携带的铜制道钉,轻轻刮蹭着桌上干涸的墨迹。这是父亲齐远山留下的,钉帽上“京张1905”的刻痕早已模糊。三年来,他用这枚道钉在无数份技术意见书上划过“不同意”,直到今天——

“不用换了。”他把沾着墨水的道钉按在申请表上,“这样就行。”

走廊上突然响起急促的脚步声。技术处的门被猛地推开,小张冲进来,解放鞋上还沾着机务段的煤灰:“齐总工!滨洲线K89+200段又出问题了,苏联人修的桥墩裂缝扩到三指宽……”

齐振国的手顿住了。

“不是说按我的方案加固了吗?”

“指挥部说……说用钢筋太浪费。”小张的喉结滚动了下,“改用竹筋混凝土了。”

竹筋。

齐振国闭上眼。去年冬天,同样的材料在宝成线上塌了七处护坡。他抓起技术手册就要出门,却被小张拦住:“军代表在楼下……说您要是再‘干扰生产’,就按右倾分子处理。”

墙角的老式挂钟咔嗒作响,那是1956年苏联专家送的。如今钟摆早已停摆,时间凝固在赫鲁晓夫撕毁合同的那天——1960年8月15日,下午3点20分。

齐振国转身回到桌前,在墨水晕染的退职申请上签下名字。最后一笔拖得很长,钢笔尖划破纸张,像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哈尔滨机务段,黄昏。

齐振国蹲在生锈的铁轨旁,指尖抚过一道新鲜的裂纹。这是日本占领时期铺设的38公斤轨,超期服役十二年,现在每天要承担二十趟重载列车。

“老齐。”

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林秀兰提着医药箱站在夕阳里,白大褂下摆打着补丁。她三天前刚从铁路医院下放,现在成了机务段的“赤脚医生”。

“你签字了?”她问。

齐振国摸出退职证明。公章的红印还没干透,在“不适宜继续担任技术领导职务”那行字上洇开,像朵畸形的花。

林秀兰突然抓住他的手腕——那里有道深紫色的淤痕,是上周抢修时被钢缆抽的。她熟练地涂上碘酒,棉签却停在半空:“卫国那本笔记……你藏好了?”

远处传来蒸汽机车的嘶鸣。齐振国望向机务段围墙,那里新刷的标语正在剥落:“一天等于二十年,火车要当火箭开!”

“在阿果那儿。”他低声道,“和父亲的日记埋在一起。”

暮色渐沉时,他们路过职工食堂。炊事班长正把一桶野菜汤倒进大锅,汤面上漂着可疑的深色颗粒。排队的人群中,齐振国看见佝偻着背的阿果——老人如今负责清扫煤渣,怀里却紧紧搂着个帆布包,露出半截信号旗的红色旗角。

突然,广播喇叭炸响刺耳的进行曲。人群骚动起来,几个戴红袖标的青年押着个瘦削男人走向批斗台。齐振国的瞳孔骤然收缩——那是局里的总工程师老周,此刻他脖子上挂着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反动技术权威”。

木牌背面,隐约可见被刮去的德文公式痕迹。那是1954年民主德国专家留下的轮轴热处理参数,老周珍藏了七年。

“别看。”林秀兰拽着他往家属区走,声音发颤,“明天……明天我们就去嫩江。”

齐振国没动。他盯着老周被按弯的脊背,突然想起父亲1937年在南京铁路桥上说过的话:“铁轨可以炸断,但人得站着走。”

夜风卷着煤灰掠过站台,远处传来列车进站的汽笛声。那是趟开往边境的货车,车厢里装满了运往苏联抵债的大豆。

1961年,春。哈尔滨站台。

开往嫩江的列车晚点了。

齐振国站在月台边缘,脚边放着一只瘪塌的帆布包——里面装着技术手册、两件换洗衣物,和一本被撕去封皮的《铁路工程力学》。林秀兰去售票处换票了,她坚持要坐硬座,\"省下的钱能给阿果留点粮票\"。

月台上挤满了人。知青们背着印有\"建设北大荒\"的行李卷,家属区的妇女抱着啼哭的婴儿,还有几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沉默地站在角落——他们的行李上都贴着同样的标签:\"干部下放\"。

\"齐工!\"

小张从人群中挤过来,手里攥着个油纸包。他左右看了看,迅速把东西塞进齐振国的口袋:\"炊事班老刘给的……别让人看见。\"

齐振国摸到一块硬得像石头的高粱面饼,边缘还带着灶台的余温。小张的指甲缝里全是煤灰,手腕上却系着条崭新的绘图尺——那是齐振国昨天悄悄留给他的。

\"滨洲线的数据……\"齐振国压低声音,\"每天观测两次,记在《行车日志》背面。\"

小张刚要点头,突然脸色一变。人群后方,军代表正带着两个民兵巡视月台,手里的铁皮喇叭喊着:\"……严禁携带技术资料!\"

齐振国迅速转身,假装整理行李。帆布包的夹层里,藏着弟弟那本烧焦的笔记——昨晚他用蓝墨水重新描摹了模糊的德文参数。

汽笛声突然撕裂空气。进站的是一列老旧的22型客车,车体上\"哈尔滨嫩江\"的牌子歪斜着,车窗玻璃碎了三四块。人群开始骚动,一个戴鸭舌帽的男人被挤下月台,又狼狈地爬上来,鸭舌帽却掉在了轨道上。

\"别捡了!\"有人喊,\"车要开了!\"

男人犹豫的瞬间,齐振国已经跳下月台。他捡起帽子时,指尖触到轨道接缝处一道新鲜的裂纹——至少5毫米宽,呈放射状延伸。这是典型的金属疲劳,再这样下去……

\"老齐!\"林秀兰在月台上喊。

齐振国抬头,看见军代表正朝这边走来。他攥着鸭舌帽翻上月台,突然发现帽子里缝着什么。拆开线头,里面是张折成方块的图纸——哈尔滨机务段内燃机车检修库的平面图,角落里用红笔画了个箭头,指向\"废料堆\"。

\"谢谢。\"鸭舌帽男人接过帽子,声音沙哑,\"我姓周……上周被免职的。\"

齐振国瞳孔一缩。是总工程师老周!但眼前这个胡子拉碴的男人,和三天前批斗台上判若两人。

老周的目光扫过齐振国的帆布包,在装书的部位多停了一秒:\"嫩江西站有个废弃的煤仓……墙是双层的。\"说完就消失在人群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