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退职证明的墨水(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列车启动时,齐振国透过车窗看见小张在月台上立正敬礼——年轻人穿着崭新的铁路制服,胸前却别着枚生锈的道钉。那是齐振国今早留在办公桌上的,1937年南京铁路桥上的道钉。

夜行列车。

林秀兰靠着车窗睡着了。她怀里抱着医药箱,里面塞满了从医院\"借\"来的绷带和消炎粉——足够给一个小诊所用了。

齐振国借着微弱的灯光翻开老周的图纸。在\"废料堆\"的标注旁,有人用针尖扎出几个几乎不可见的小孔,连起来是德文字母:\"Ersatzteillager\"(备件库)。

车窗外,漆黑的平原上偶尔闪过几点灯光。那是沿线的小站,有些站台上堆满了等待外运的粮食,有些则晾晒着发霉的苞米——去年\"放卫星\"的成果。

\"查票!\"

乘务员带着两个戴红袖标的人走来。齐振国把图纸折成小块塞进林秀兰的药棉里,自己则掏出那张墨迹斑斑的退职证明。

\"下放人员?\"红袖标扫了眼证明,突然冷笑,\"技术处的啊……带书了吗?\"

帆布包被粗暴地翻开。《铁路工程力学》被抽出来时,齐振国的手指微微发抖——书里夹着弟弟的笔记。

红袖标哗啦啦翻着书页,突然停在一处折角。那页上用铅笔写着道钉承重计算公式,页眉却印着\"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批注。

\"算你走运。\"红袖标把书扔回来,\"这种破书……也就你们这些老九当宝贝。\"

他们走后,齐振国发现书里多了张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小字:\"嫩江站三号粮库,找穿羊皮袄的老吴。\"

列车突然剧烈晃动起来。齐振国扑到窗前,看见后方有节车厢的轮对冒出火花——正是月台上他发现裂纹的那段轨道。

但没人拉紧急制动阀。列车继续向前,带着一车沉默的乘客,驶向更深更远的黑夜。

1961年,嫩江站。

黎明前的站台上结着霜。齐振国提着帆布包走下火车时,铁轨在脚下发出病态的呻吟——那是长期超负荷运转导致的金属疲劳。三号粮库就在站台尽头,灰扑扑的砖墙上用白灰刷着\"深挖洞,广积粮\"的标语。

穿羊皮袄的老吴蹲在粮库门口抽旱烟。他接过齐振国的纸条看了看,突然用烟杆敲了敲身后的小铁门:\"进去吧,有人等你。\"

铁门后是条幽暗的隧道。齐振国摸着潮湿的墙壁走了十分钟,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个被改造成地下车间的大地窖,墙上挂满了内燃机零件草图,角落里堆着十几本被撕去封面的外文技术手册。

\"我就知道你会来。\"

老周从柴油机后面站起来,手里拿着个沾满油污的扳手。三天不见,他的眼镜片裂了一道缝,但眼神比在哈尔滨时亮得多。

\"这里是……\"

\"铁路黑诊所。\"老周踢了脚地上的零件箱,\"专治苏联专家留下的后遗症。\"

箱子里是齐卫国笔记上画的那种传动轴,但做工粗糙得多。老周拿起一根轴管,指着上面手工车削的螺纹:\"按你弟弟的图纸改的,但材料不行……\"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指缝间渗出暗红的血丝。

林秀兰立刻打开医药箱。当听诊器贴上老周胸口时,齐振国看见他肋骨间有道可怕的凹陷——是批斗时留下的。

\"你们不该救我。\"老周喘着气说,\"我这种'反动权威'……\"

\"闭嘴。\"林秀兰打断他,手法娴熟地注射着青霉素,\"你死了谁修这些破烂?\"

天亮前,齐振国已经画好了三张改进图。他用的是粮库的记账本,蓝墨水晕染在粗糙的纸张上,像一条条微型铁轨。老吴送来的早饭是掺了锯末的野菜粥,但碗底沉着几块珍贵的猪油渣。

\"吃吧。\"老周把油渣拨到齐振国碗里,\"你弟弟……当年在贵州也吃这个。\"

齐振国的手突然僵住。他想起卫国最后那封家信,信纸上有可疑的油渍——原来弟弟早就尝过这种带着木屑味的\"营养餐\"。

五天后,嫩江西郊。

废弃的煤仓比想象中隐蔽。齐振国按老周的提示找到那堵\"双层墙\"时,林秀兰正用听诊器贴着砖面移动。\"这里!\"她突然说,\"后面是空的!\"

撬开第三块砖后,露出个生锈的铁盒。里面是套精密测量工具——瑞士产的水平仪、德国造的游标卡尺,还有本用油布包裹的笔记。翻开第一页,齐振国的呼吸停滞了:

\",滇缅铁路未公开技术档案。齐远山。\"

父亲的字迹。那些被认为早已遗失在战火中的绝密数据,此刻静静躺在泛黄的纸上。在\"高烈度地震区轨道铺设\"那章,父亲用红笔标注:\"可借鉴成昆线青龙桥方案……\"

林秀兰突然抓住齐振国的手腕:\"有人来了!\"

煤仓外传来杂乱的脚步声。齐振国迅速把铁盒塞进装医疗废物的麻袋,林秀兰则抓起听诊器按在他胸口:\"深呼吸!\"

门被踹开的瞬间,她正用专业而冷漠的语气说:\"……三期矽肺,必须立即隔离治疗。\"

来的是公社的民兵。他们狐疑地扫视着空荡荡的煤仓,最后盯着齐振国惨白的脸色看了几秒,悻悻地退了出去。

1961年秋,嫩江小站。

第一片落叶飘下时,齐振国收到了小张的信。信纸是从《行车日志》上撕下来的,背面写着滨洲线的监测数据,字迹小而密:

\"K89+200竹筋混凝土桥墩已垮塌,幸无伤亡。指挥部改用您留的'土法钢轨桩'方案……\"

信封里还装着张剪报——哈尔滨机务段自主研发的内燃机车试车成功。照片角落,小张的胸前别着两枚道钉:一枚新的,一枚锈迹斑斑的。

齐振国把信和父亲的手稿一起埋进煤仓的地基。覆土前,他放进去了另一样东西——那张被墨水染花的退职证明。

林秀兰在煤仓门口种了几株野菊。花开的那天,她突然说:\"其实我藏了支盘尼西林……要是那天在哈尔滨……\"

齐振国摇摇头。他摸出那枚\"京张1905\"的道钉,轻轻钉入煤仓的木门框。阳光下,道钉投下的影子像一根笔直的钢轨,指向南方——那里有无数条铁路正在延伸,有的通向未来,有的通向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