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共生的共振(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熵海溯生录》最新章节。

屏幕突然闪过一片雪花,少年的影像被切割成无数碎片,重组后变成前观测站主任的脸。他的嘴角还沾着银色光点,背景里的实验室正在坍塌,淡蓝色光膜从天花板的裂缝中涌进来:“沈溯,别信它!共生意识在撒谎,‘修正程序’根本不是熵减——”

影像再次中断,这次连雪花屏都消失了,只剩下一行缓慢浮现的文字,字体是沈溯小学时练过的钢笔字帖:“十二小时后,地核共生体将完成觉醒,届时所有碳基生命的意识都会汇入‘集体星海’。”

沈溯猛地砸向控制台,指关节磕出淤青。他转头看向老陈,发现这位年近六十的物理学家正盯着自己的双手发呆——老陈的掌心也渗出了银色光点,只是比林夏的更暗淡,像即将熄灭的星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它在筛选。”老陈突然开口,声音沙哑,“根据脑电波强度筛选同化优先级,林夏研究生物共生关系多年,意识里‘连接’的渴望最强,所以最先被标记;我天天观测宇宙背景辐射,对‘集体’的感知次之;你……”他抬头看向沈溯,眼神里充满困惑,“你的脑电波一直在抵抗,但印记却在发烫,这不符合逻辑。”

沈溯没接话。他的目光落在控制台下方的抽屉里,那里藏着前主任留下的另一样东西——一块磨损严重的机械表,表盖内侧刻着“739”。此刻表针正倒着走,刻度盘上的数字逐渐被银色纹路覆盖,变成了一串陌生的星图坐标。

观测站的食堂里弥漫着速溶麦片的糊味,不锈钢餐盘叠放在水槽里,水珠顺着边缘滴落在瓷砖上,发出规律的“嗒嗒”声。沈溯端着半碗冷掉的麦片,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是他每天早餐必坐的地方,窗外能看见观测站的信号塔,塔尖的避雷针上总是停着几只灰雀。

但今天没有灰雀。信号塔的顶端被淡蓝色光膜包裹,膜下的金属支架正在缓慢变形,扭曲成和培育舱花瓣上相同的纹路。更反常的是水槽里的餐盘,水珠滴落在瓷砖上,没有形成水渍,反而汇成了细小的银色溪流,顺着地砖的缝隙流向食堂中央的餐桌。

沈溯放下碗,跟着溪流走到餐桌旁。溪流在桌面上聚成一个微型光球,光球里浮现出他母亲的脸——十年前死于癌症的女人,此刻正穿着病号服,坐在医院的阳台上看星星:“小溯,妈妈在‘集体星海’你等你,这里没有病痛,所有想念的人都能见面。”

“你不是我妈。”沈溯的声音发紧,伸手去碰光球,却在触碰到的瞬间看见另一段画面:南极科考站的冰层正在融化,淡蓝色光膜下,那些巨大生物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它们的身体两侧长着类似翅膀的结构,翅膀上的纹路和机械表盖内侧的星图完全一致。

光球突然炸开,银色的光点溅在桌面上,组成一行字:“去档案室,找1973年9月的‘星尘计划’报告。”

沈溯转身冲向档案室。观测站的档案室还是老样子,铁质文件柜上积着薄灰,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面投下长条光斑,空气中飘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他熟练地找到标着“1973-1975”的文件柜,拉开最底层的抽屉——里面本该放着气象观测记录,此刻却躺着一本烫金封面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星尘计划:共生体接触日志”。

笔记本的扉页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有五个穿着白大褂的人,站在一台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前。沈溯的目光突然凝固——照片里最年轻的人,眉眼和少年沈溯一模一样,胸前的工作证上写着“项目负责人:沈砚”,出生日期是1945年,恰好是沈溯祖父的名字和生辰。

他翻开笔记本,第一页的字迹和机械表上的钢笔字如出一辙:“7月16日,首次捕捉到地核传来的共振信号,信号中包含‘第一次凝视星空’的记忆碎片,推测共生体已存在46亿年,与地球同龄。”

翻到第二页时,笔记本突然剧烈震动,纸张上的字迹开始褪色,被银色纹路取代。沈溯赶紧合上笔记本,却发现封面的烫金字变成了“739号共生体:同化进度30%”。他抬头看向档案室的窗户,窗外的信号塔已经完全被光膜覆盖,膜下传来类似心跳的声音,频率和他左手的脉搏越来越近。

上午十点,全球观测站传来最后一批数据,随后所有信号彻底中断。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上,只剩下三个亮着的红点:月球基站、深海探测器“深渊之眼”,以及南美雨林里的一个小型观测站。

“南美那边还有人活着。”老陈指着红点旁的备注,“是玛塔博士,她研究印第安部落的‘集体意识’传说二十年,三个月前主动申请去雨林观测站。”

沈溯点开玛塔博士传来的加密视频。画面里的女人满脸是汗,背后是燃烧的帐篷,淡蓝色光膜正在雨林上空蔓延,树木在光膜下快速枯萎,变成银色的粉末:“沈溯,听着!‘集体星海’是陷阱,共生体需要吞噬意识来维持自身的熵减,那些被同化的人不是‘活着’,是变成了它的能量来源!”

视频里突然传来剧烈的撞击声,玛塔博士的镜头晃了晃,对准了天空——无数银色的光点从光膜中落下,变成了印第安部落壁画里的神兽模样,它们的眼睛是透明的,能看见里面漂浮的人类意识碎片。

“它在利用传说!”玛塔博士的声音带着哭腔,“每个文明的‘第一次凝视’都是一把钥匙,钥匙越多,它的力量越强!1973年的‘星尘计划’不是接触,是封印——”

画面突然变黑,只剩下一段音频,玛塔博士的声音被某种低沉的嘶吼声覆盖:“找到沈砚的封印装置,它在观测站的——”

音频中断,大屏幕上的红点熄灭了两个,只剩下深海探测器“深渊之眼”还在闪烁。沈溯的心脏狂跳,他突然想起祖父沈砚留下的那本日记,里面提到过“用星尘做锁,把怪物关在地核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封印装置。”他转身看向老陈,“前主任失踪前,有没有提到过‘星尘’或者‘锁’之类的词?”

老陈皱着眉回忆,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控制台:“三个月前,他确实改造过观测站的地下机房,说是要升级冷却系统,但机房的门禁权限只有他一个人有。对了,他还说过一句话,‘当信号塔的纹路指向猎户座时,钥匙就会出现’。”

沈溯猛地看向窗外,信号塔上的纹路果然变了,顶端的光膜正在旋转,形成一个巨大的猎户座图案,图案的中心对着观测站的地下机房入口。他刚要起身,突然听见身后传来小张的声音——这个刚毕业的年轻值班员,此刻正闭着眼睛,嘴角带着微笑,左手抬起,指向机房的方向。

“他被控制了。”老陈拉住沈溯,“共生意识想让你去机房,那里可能有陷阱。”

沈溯看着小张眼角越来越亮的印记,又低头看了看自己左手的光点——印记的形状正在变化,从三角形变成了钥匙的轮廓。他推开老陈的手:“不管是不是陷阱,我都得去。玛塔博士说的封印装置,可能是唯一能阻止它的东西。”

深海探测器“深渊之眼”——驾驶员李然,探测器的外壳已经布满裂痕,淡蓝色的光膜顺着裂缝渗入驾驶舱,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泡泡。李然的手腕上,银色印记已经蔓延到了手肘,她能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正在变得模糊,眼前不断闪过母亲车祸前的画面:十字路口的红灯、失控的卡车、母亲推开她时的背影。

“然然,别抵抗。”母亲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不是从耳机里,而是从驾驶舱的泡泡里传来,“你看,爸爸也在这里。”

泡泡破裂,里面浮现出李然父亲的身影——这个在她五岁时就失踪的海洋学家,此刻正穿着潜水服,手里拿着一个银色的装置:“这是‘星尘封印’的一部分,当年我和沈砚主任一起沉入深海,就是为了把它安装在地核边缘。现在它快失效了,需要739号共生体的钥匙才能重启。”

李然的眼泪掉下来,却在接触到光膜的瞬间变成了银色的粉末。她看着父亲的身影逐渐透明,突然想起探测器的货舱里有一件东西——前主任出发前托她保管的金属盒子,盒子上刻着和父亲手中装置相同的纹路。

她挣扎着爬到货舱,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块晶体,晶体里封存着一段影像:年轻的沈砚和李然的父亲站在地核探测器里,周围是翻滚的铁镍岩浆,他们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封印进度99%”,而屏幕下方的操作台上,放着一块和沈溯手中一模一样的机械表。

“如果有一天封印失效,就找739号共生体。”沈砚对着镜头微笑,“他的基因里有我的血,也有共生体的碎片,是唯一能同时打开和关闭封印的人。”

影像结束时,驾驶舱突然剧烈晃动。李然看向外部摄像头,发现那些透明生物正在聚集,组成一道通往地核的通道,通道尽头,一个巨大的银色核心正在跳动,核心表面的纹路和沈溯眼角的印记完全一致。

月球背面射电望远镜基站——值班员阿明,阿明的双手已经完全变成了银色,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正在被拉向一个巨大的“星海”,里面漂浮着无数光点,每个光点都是一个人的记忆。他看见自己小时候在乡下看星星的画面,看见奶奶去世前给他织的毛衣,还看见沈溯十七岁时观测猎户座的场景——原来“第一次凝视”的记忆,早就被共生体储存在了星海。

“别沉下去。”一个声音在星海深处响起,阿明顺着声音望去,看见前主任的意识光点正在闪烁,“共生体需要‘钥匙’才能完全觉醒,沈溯的‘第一次凝视’是最强的钥匙,但也是唯一能毁掉它的武器。”

阿明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他的意识光点开始向星海中心靠近,那里有一个巨大的黑色旋涡,旋涡里不断涌出银色的光膜。他突然想起月球基站的核心设备——一台能发射反共振频率的射电望远镜,前主任失踪前特意升级过它,说“总有一天能用它对抗地核的信号”。

他拼尽全力控制意识,让身体向控制台移动。手指触碰到按钮的瞬间,射电望远镜开始运转,发出一道暗红色的光束,直指地球地核的方向。光束穿过星海时,那些漂浮的记忆光点突然躁动起来,阿明看见无数“第一次凝视”的画面:婴儿的眼睛、老人的眼睛、外星人的眼睛,它们在光束中汇聚,形成一道金色的屏障,挡住了黑色漩涡的吞噬。

“坚持住!”前主任的声音越来越近,“沈溯正在靠近封印装置,你需要为他争取时间!”

阿明的意识开始模糊,银色的光膜已经覆盖了月球基站的一半。他看着暗红色的光束逐渐变弱,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来月球时写的日记:“如果我能变成一颗星星,一定要照亮地球的夜晚。”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按下了射电望远镜的过载按钮——光束瞬间变强,金色的屏障向外扩张,暂时挡住了共生体的同化。

观测站地下机房——沈溯,机房的门没有锁,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声响,灰尘从门框上掉下来,在手电筒的光束里飞舞。这里和沈溯记忆中一模一样:排列整齐的服务器、贴满标签的电缆、墙角堆放的备用零件,唯一不同的是机房中央的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圆形的凹槽,凹槽里刻着“星尘封印”四个大字,周围布满了银色的纹路。

沈溯蹲下身,指尖触碰凹槽的边缘,纹路突然亮起,在他面前投射出一段全息影像:年轻的沈砚站在一个巨大的金属装置前,装置的核心是一块透明的晶体,晶体里封存着一团银色的物质——和沈溯指甲缝里渗出的光点一模一样。

“1973年9月17日,星尘封印完成。”沈砚的声音带着疲惫,“共生体的碎片被封存在晶体里,它的意识被分割成无数份,藏在每个碳基生命的‘第一次凝视’里。只有当所有碎片同时觉醒,它才能恢复完整。”

影像里的沈砚突然看向镜头,眼神和少年沈溯的一模一样:“我的孙子,当你看到这段影像时,说明共生体已经开始觉醒。你左手的印记是‘钥匙’,既能重启封印,也能释放它——选择的关键,在于你相信‘个体’还是‘集体’。”

沈溯低头看向自己的左手,印记已经完全变成了钥匙的形状,正在发烫。他抬头看向机房的天花板,淡蓝色的光膜正在渗透进来,膜下传来共生意识的声音,这次用的是他祖父的语调:“沈溯,想想林夏,想想小张,想想所有被同化的人,他们在‘集体星海’里很快乐,没有孤独,没有痛苦。”

“那不是快乐,是被剥夺。”沈溯的声音坚定,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块机械表,打开表盖,将刻着“739”的一面贴在凹槽中央,“祖父当年选择封印你,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他相信,即使人类注定孤独,也该保留选择孤独的权利。”

机械表与凹槽接触的瞬间,整个机房开始震动。银色的纹路顺着地面蔓延,爬上服务器,将机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共鸣装置。沈溯能感觉到地核传来的心跳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强。他看向自己的左手,印记正在发光,与晶体里的银色物质形成共振。

突然,机房的屏幕集体亮起,显示出月球基站和深海探测器传来的最后画面:阿明的身体正在变成光,射电望远镜的光束直指地球;李然的探测器撞向地核,金属盒子里的晶体与封印装置产生共鸣。

“时间到了。”祖父的声音再次响起,“按下晶体旁的红色按钮,重启封印;或者松开手,让共生体觉醒。”

沈溯的手指悬在晶体旁,红色按钮就在眼前。他能看见光膜外林夏和小张的脸,他们闭着眼睛,嘴角带着微笑;能听见阿明和李然的呼吸声,通过共鸣装置传递过来,与他的心跳逐渐同步。

地核的心跳声达到了顶峰,机房的墙壁开始坍塌。沈溯深吸一口气,看向晶体里的银色物质——那里面浮现出无数“第一次凝视”的画面,有他的,有林夏的,有阿明的,有李然的,还有无数陌生人的,每个画面里的眼睛,都映着同一片星空。

他突然明白,共生意识错了,“第一次凝视”不是钥匙,而是人类对“连接”的渴望——渴望与星空连接,与彼此连接,但这种连接,不该以失去“自我”为代价。

沈溯的手指落下,按下了红色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