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黑龙江省《鸡西市》(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黑龙江省鸡西市:山水林泉间的边境工业之城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完达山山脉南麓、穆棱河中游,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641公里,南与牡丹江市相邻,西接七台河市、双鸭山市,北连佳木斯市。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边境城市与资源型工业城市,鸡西市土地总面积2.25万平方千米,下辖6个市辖区(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城子河区、梨树区、麻山区)、1个县(鸡东县),代管2个县级市(密山市、虎林市),总人口约150万,居住着汉、满、朝鲜、回、蒙古等23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形成了多元交融的地域特色。
一、行政区划与县域概况:多元地貌中的城乡格局
鸡西市的行政区划布局与当地“三山两水五分田”的地貌特征深度绑定,6区1县2市各有侧重,既承载着工业城市的发展脉络,也保留着边境地区的生态与人文特色。
(一)市辖区:工业底蕴与城区活力的核心载体
- 鸡冠区:鸡西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府驻地。辖区面积144平方公里,地处穆棱河冲积平原,交通便利,鹤大高速、鸡图公路穿境而过,鸡西火车站、鸡西兴凯湖机场均位于辖区内。作为中心城区,鸡冠区集聚了全市主要的行政机构、商业综合体、医疗机构与教育资源,同时保留着鸡西煤机厂、鸡西钢铁厂等老工业企业的历史印记,近年来通过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逐步从“工业核心”向“综合型城区”转变。
- 恒山区:位于鸡西市西南部,辖区面积708平方公里,因境内的恒山而得名。这里是鸡西煤炭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百年煤炭开采历史,恒山煤矿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如今,恒山区在推进煤炭产业绿色转型的同时,依托境内的红旗湖、柳毛河等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与乡村休闲产业,形成了“工业遗存+生态休闲”的特色发展路径。
- 滴道区:地处鸡西市西北部,辖区面积614平方公里,穆棱河贯穿全境,煤炭、石墨资源丰富。滴道区的工业以煤炭开采、石墨加工为主,近年来通过技术升级,推动石墨产业向高端碳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领域延伸,同时利用沿河地带的耕地资源,发展水稻、玉米种植与农产品加工,实现了工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
- 城子河区:位于鸡西市东北部,辖区面积181平方公里,因境内的城子河而得名。这里是鸡西市重要的能源与建材基地,拥有城子河煤矿、鸡西市建材厂等企业,同时依托临近市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物流仓储、汽车维修等配套产业。辖区内的净土寺是鸡西市知名的佛教活动场所,吸引着周边信众与游客前来。
- 梨树区:地处鸡西市西南部,与牡丹江市林口县相邻,辖区面积396平方公里。梨树区曾是鸡西市重要的木材加工与煤炭生产基地,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逐步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而发展食用菌种植、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境内的梨树湖水库周边已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垂钓的热门去处。
- 麻山区:鸡西市面积最大的市辖区,辖区面积425平方公里,位于鸡西市西部,与七台河市勃利县接壤。麻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石墨、硅线石、花岗岩储量居全省前列,其中石墨品位高、储量大,是我国重要的石墨原料产地。近年来,麻山区聚焦石墨深加工,引进多家石墨新材料企业,打造“石墨产业园区”,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二)下辖县与县级市:边境生态与农业优势的集中体现
- 鸡东县:位于鸡西市东南部,县域面积3243平方公里,东与密山市相邻,南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111公里。鸡东县地貌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穆棱河、黄泥河穿境而过,农业条件优越,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同时盛产蓝莓、五味子等特色经济作物。境内的八楞山旅游区、凤凰山自然保护区,以山水景观与森林生态为特色,是周边地区短途旅游的热门选择。
- 密山市:位于鸡西市东南部,县域面积7731平方公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265公里,南与兴凯湖相连,是我国通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密山市农业发达,耕地面积广阔,是全国产粮大县(市),同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兴凯湖、小兴凯湖、穆棱河等水域盛产大白鱼、鲫鱼、河虾等水产品。作为边境城市,密山市设有密山口岸,是中俄贸易的重要通道,近年来依托兴凯湖的生态与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边境旅游与康养产业。
- 虎林市:位于鸡西市东北部,县域面积9334平方公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319公里,北与佳木斯市同江市相邻。虎林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优质水稻产区,“虎林大米”享誉全国。境内的乌苏里江、珍宝岛、东方红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景观,兼具边境风情与生态价值,其中珍宝岛因历史意义与独特的江岛风光,成为鸡西市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从远古文明到工业崛起
鸡西市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历经游牧文明、农耕开发、工业崛起等多个阶段,形成了兼具边疆特色、工业记忆与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脉络。
(一)远古至近代:边疆土地上的文明印记
早在新石器时代,鸡西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工作者在密山市兴凯湖沿岸、虎林市乌苏里江流域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石斧、石刀、陶罐等文物,证明当时已有先民在此从事渔猎与原始农耕。商周时期,鸡西地区属肃慎族聚居地,肃慎人以渔猎为生,善于制作玉器与皮革制品,与中原地区保持着朝贡往来。
秦汉至隋唐时期,鸡西地区先后属夫余、勿吉、靺鞨等民族政权管辖,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以渔猎为主、兼顾农耕的生产方式。辽金时期,鸡西地区属上京路管辖,女真族在此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兴凯湖周边开始出现规模化的村落,农业与手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元朝时期,鸡西地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朝廷在此设立驿站,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明清时期,鸡西地区成为满族的聚居地之一,明朝属奴儿干都司,清朝初年属宁古塔将军管辖,后划归吉林将军。清末,随着“闯关东”浪潮兴起,大量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涌入鸡西地区,开垦荒地、发展农耕,同时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形成了汉、满、朝鲜等多民族杂居的格局。1909年,清政府在密山设立密山府,在虎林设立虎林厅,鸡西地区的行政建制逐步完善。
(二)近现代:工业崛起与边境发展
民国时期,鸡西地区属吉林省管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此大肆掠夺煤炭、木材等资源,修建了鸡西至牡丹江、鸡西至密山的铁路,奠定了鸡西工业的初步基础,但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期间,鸡西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活动区域之一,抗联战士在完达山、兴凯湖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5年日本投降后,鸡西地区获得解放,1946年成立鸡西县,隶属合江省。1949年后,鸡西划归松江省,1954年随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1956年,鸡西县升格为鸡西市,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国家在此重点布局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产业,鸡西煤矿、鸡西发电厂、鸡西煤机厂等大型企业相继建成,吸引了大量产业工人涌入,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
改革开放后,鸡西市逐步推进产业转型,在巩固煤炭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石墨、食品加工、旅游等产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作为边境城市,鸡西市积极发展对俄贸易,密山口岸、虎林口岸相继开放,成为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历史人物:边疆热土上的奋斗者群像
鸡西市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彰显了鸡西人民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一)革命时期的英雄儿女
- 李红光:朝鲜族,1910年出生于今鸡西市鸡东县,东北抗日联军创始人之一。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组建抗日游击队,在鸡西、牡丹江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1935年,李红光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多次重创日军。1935年5月,在与日军的激战中不幸牺牲,年仅25岁。李红光率领的游击队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鸡西人。
- 于天放:1908年出生于今鸡西市密山市,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东北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抗战期间,于天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在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1944年,于天放不幸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拒绝日军的威逼利诱,后成功越狱,继续投身抗日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于天放致力于地方建设与党史研究,为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作出了贡献。
(二)建设与改革时期的实干者
- 王进喜式的煤矿工人代表:鸡西煤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煤矿工人,其中以“矿山铁人”为代表的先进典型,成为鸡西工业精神的象征。他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默默奉献。例如,上世纪60年代,鸡西煤矿的一位老矿工,在井下作业时多次排除安全隐患,累计超产煤炭数十万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事迹被编入煤矿工人培训教材,成为激励矿工奋进的榜样。
- 农业领域的带头人:在鸡东、密山、虎林等农业主产区,有许多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与粮食生产的带头人。例如,虎林市的一位农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数十年,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帮助当地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使虎林水稻亩产从不足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推动“虎林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他还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四、经济与社会发展:从资源依赖到多元转型
鸡西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曾长期依赖煤炭产业,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煤电主导、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同时在社会事业领域持续发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一)经济结构: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
- 工业: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行
煤炭产业仍是鸡西市工业的核心支柱,全市现有煤矿企业数十家,年煤炭产量稳定在千万吨以上,同时配套建设了鸡西发电厂、大唐鸡西第二热电公司等电力企业,形成“煤电一体化”产业链。近年来,鸡西市推动煤炭产业绿色转型,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开采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石墨产业是鸡西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依托麻山区、恒山区丰富的石墨资源,引进了多家石墨深加工企业,产品涵盖石墨电极、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烯等高端产品,初步形成了从石墨开采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
此外,鸡西市还发展了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木材加工等产业,其中食品加工业以水稻、大豆、水产品深加工为主,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俄罗斯市场。
- 农业:优质粮产地与特色农业协同发展
鸡西市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年产量稳定在百亿斤以上,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其中“虎林大米”“密山大豆”因品质优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特色农业是鸡西市农业发展的亮点,鸡东县的蓝莓、五味子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密山市、虎林市的水产品养殖(以大白鱼、河蟹为主)与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粮、经、渔”协调发展的农业格局。
- 服务业:边境贸易与旅游带动增长
作为边境城市,鸡西市依托密山、虎林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大力发展对俄贸易,主要出口农产品、轻工产品、机械设备,进口木材、矿产品、海产品等,贸易额逐年增长。
旅游业是鸡西市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依托兴凯湖、乌苏里江、珍宝岛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发了生态旅游、边境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社会事业: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持续完善
鸡西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数百所,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医疗方面,拥有鸡西市人民医院、鸡西市中医医院等多家三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事业方面,鸡西市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定期举办群众文化活动,传承与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煤矿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自然风貌与必游景点:山水林泉间的北国风光
鸡西市地处完达山山脉与三江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有山地、平原、湖泊、河流、湿地等多种地貌,自然景观多样,同时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一)自然景观:生态与边境特色交融
- 兴凯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密山市东南部,是中俄界湖,总面积4380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面积1240平方公里。兴凯湖分为大湖与小湖,大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小湖水质清澈,芦苇丛生。度假区内有白沙滩、新开流遗址、当壁镇口岸等景点,游客可以欣赏湖光山色,体验沙滩浴、水上运动,参观新开流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感受边境风情。每年夏季,兴凯湖都会举办观鸟节、捕鱼节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
- 珍宝岛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虎林市东北部,乌苏里江中游,总面积公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湿地类型多样,包括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是众多水鸟的栖息地,每年有大量候鸟在此繁殖、越冬。珍宝岛位于保护区内,是乌苏里江上的一个小岛,因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而闻名,如今岛上建有珍宝岛纪念馆,展示了当年的战斗历史,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游客可以乘船游览乌苏里江,登上珍宝岛,感受江岛风光与历史厚重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