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双鸭山市《四方台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四方台区是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市辖区,地处双鸭山市东北部,东与宝清县相连,南与尖山区、岭东区毗邻,西与集贤县接壤,北与友谊县交界,区域总面积约208平方公里。作为双鸭山市重要的资源型城区,四方台区曾因煤炭开采兴盛,如今在产业转型进程中,逐渐走出“以煤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依托境内的山林资源、工业遗存与历史痕迹,构建起“工业记忆+生态休闲”的特色发展格局,成为一座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自然活力的城区。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概况
四方台区下辖1个镇、1个乡,分别为太保镇与集贤乡(注:此处集贤乡为四方台区所辖,非集贤县所属),乡镇区域既是当地农业生产的核心载体,也是生态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其发展与四方台区的产业转型、民生改善深度绑定,呈现出“农业稳基、生态赋能”的鲜明特点。
(一)太保镇
太保镇位于四方台区北部,东接宝清县七星泡镇,南连四方台城区,西靠集贤县福利镇,北邻友谊县友邻乡,镇域面积约124平方公里,是四方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集中的乡镇。太保镇历史上曾是双鸭山地区重要的农业集镇,近年来随着四方台区生态旅游的推进,逐步形成“优质农业+乡村休闲”的融合发展模式。
镇内农业基础扎实,耕地面积约8.6万亩,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水稻,其中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2.1万亩,依托境内的小型水库与灌溉渠道,形成了“稻花香里”的田园景观;经济作物方面,太保镇培育了棚室蔬菜、瓜果种植产业,在靠近城区的村屯建设连片温室大棚,种植黄瓜、番茄、草莓等作物,既供应双鸭山市区“菜篮子”,也为游客提供“四季采摘”体验——春季摘草莓、夏季采蔬菜、秋季收瓜果,成为周边市民周末休闲的热门选择。
在生态与旅游资源方面,太保镇北部靠近完达山余脉,山林面积约3.2万亩,植被以柞树、桦树、落叶松为主,林间生长有山野菜、野蘑菇等林下资源,部分区域已开发为“森林徒步步道”;镇内还保留有少量早期煤炭运输的简易铁路遗址,与四方台区的工业历史相呼应,成为乡村旅游中“工业记忆”的补充景观。此外,太保镇的部分村屯依托整洁的村容村貌,发展了“农家民宿”,提供农家餐饮、田园观光等服务,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
(二)集贤乡
集贤乡位于四方台区东南部,东接宝清县,南邻岭东区长胜乡,西连尖山区安邦乡,乡域面积约68平方公里,是四方台区以农业为主、兼具生态特色的乡镇。集贤乡地处完达山余脉与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浅山、丘陵、岗地为主,境内有扁石河支流流经,水资源较为充沛,为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营造提供了基础。
乡内耕地面积约4.3万亩,农业种植以“粮食+特色经济作物”为主,除传统的玉米、大豆种植外,近年来重点发展了食用菌与中草药种植——利用境内的山林资源,建设食用菌大棚,培育平菇、木耳、香菇等品种,产品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销往周边城市;中草药种植则以五味子、刺五加为主,依托林下空间发展仿野生种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为后续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预留了空间。
生态资源方面,集贤乡东南部的扁石河沿岸形成了带状湿地,湿地内芦苇丛生,有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息,春季芦苇发芽、夏季荷花点缀、秋季芦花飘荡,四季景观各异,已被纳入四方台区“生态观光带”规划;乡内的浅山区域还保留有部分天然次生林,林间步道适合短途徒步,是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此外,集贤乡的传统村落保留了较多东北民居特色,土坯房、木栅栏、菜园子等元素,成为展现东北乡村风貌的重要载体。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四方台区的历史发展,始终与双鸭山地区的资源开发、人口迁徙、工业崛起紧密相连,从早期的少数民族渔猎之地,到近代的农业垦荒区域,再到现代的煤炭工业城区,每一段历程都为其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形成“多民族底色+工业文化核心”的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从荒野垦殖到工业城区
四方台区所在的区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痕迹,境内曾发现多处挹娄文化遗存,证明这里是古代挹娄人的活动范围之一——挹娄人以渔猎、农耕为生,使用石器、骨器进行生产,其留下的陶罐、石斧等文物,为研究东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明清时期,四方台区所在区域属女真族(后为满族)聚居地,受盛京将军管辖,当时这里仍是以原始森林、草原为主的荒野,仅有少量满族先民在此从事渔猎活动,尚未形成固定聚落。清末民初,随着东北“放垦实边”政策的推进,大量汉族移民从山东、河北等地迁入,在扁石河沿岸开垦农田,形成零星村屯,此时的经济以农业、渔猎为主,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四方台区的工业历史始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双鸭山地区的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全面展开。1955年,双鸭山矿务局在四方台区境内设立“四方台煤矿”,随后大批煤矿工人从全国各地涌入,围绕煤矿建设工人宿舍、家属区、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人口快速聚集,四方台区域逐步从农业村屯转变为工业聚居区。1958年,四方台区正式设立,成为双鸭山市的行政区之一,此后数十年间,煤炭产业一直是四方台区的支柱产业,为国家能源供应与双鸭山市的工业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1世纪以来,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与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的实施,四方台区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煤炭开采规模,转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工业遗产保护等替代产业,努力实现从“煤城”向“生态宜居城区”的转型。
(二)文化脉络:多元交织的文化印记
四方台区的文化脉络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
-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古代挹娄文化的分布区,四方台区保留有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痕迹。例如,境内出土的挹娄文化陶器,其纹饰、造型体现了早期少数民族的审美与生活需求;在太保镇、集贤乡的部分村落,仍流传着满族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歌谣,满族的刺绣、剪纸等手工艺虽未形成规模产业,但在民间仍有传承;此外,部分满族习俗(如春节贴窗花、端午节挂艾草)与汉族习俗融合,成为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 农耕文化:清末民初以来,汉族移民在此开垦农田,形成了以“勤劳务实”为核心的农耕文化。太保镇、集贤乡的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如水稻育秧、大豆选种、蔬菜种植等技术,这些经验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农耕文化还体现在当地的饮食、服饰等生活细节中,如以粮食、蔬菜为主要食材的家常菜,以实用为主的服饰风格,都带有鲜明的农耕印记。
- 工业文化:煤炭产业是四方台区文化的核心符号,数十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孕育了以“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为核心的矿工精神。境内保留的煤矿井口、选矿厂房、矿工宿舍、小铁路等工业遗存,是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此外,矿区曾盛行的“矿工号子”“矿区秧歌”“矿工运动会”等文化活动,是矿工在艰苦工作中创造的精神文化产物,如今虽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部分老矿工仍会在节庆活动中表演,成为工业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三)历史人物:平凡岗位上的奉献者
四方台区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但涌现出许多在平凡岗位上为城区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事迹虽不显赫,却构成了四方台区发展的“群众基石”。
在煤炭开发时期,大批矿工扎根四方台煤矿,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投身煤炭开采。其中,有技术骨干通过改良开采工具、优化开采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与安全系数;有老矿工带领青年工人学习开采技术,传承“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有基层干部为改善矿工生活条件奔走,推动矿工宿舍、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这些矿工群体是四方台区工业发展的“奠基人”,他们的奋斗故事被收录在当地的文史资料中,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
在农业发展领域,太保镇、集贤乡的农民中,有不少人通过探索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当地农业转型。例如,早期有农民尝试在岗地种植水稻,解决了“缺水地块种稻难”的问题;近年来,有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的优质大米、食用菌等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还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这些农业领域的实践者,为四方台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此外,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也有许多长期扎根四方台区的工作者,他们默默耕耘,为提升当地民生水平、传承文化作出贡献,虽未留下响亮的名字,却以实际行动推动着四方台区的发展。
三、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
四方台区的旅游资源以“工业遗存+生态自然+历史遗址”为核心,既有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景观,也有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还有见证古代文明的历史遗存,适合不同需求的游客体验。
(一)工业遗存景点
1. 四方台煤矿工业遗址公园
四方台煤矿工业遗址公园是四方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存景点,位于四方台城区北部,依托原四方台煤矿的老井口、选矿厂房、矿工宿舍等遗存改造而成,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展现四方台区煤炭工业历史的“活博物馆”。
遗址公园内保留了原四方台煤矿的一号井口,井架、绞车等设备仍保持原貌,旁边立有文字说明牌,介绍井口的建设时间、开采规模、技术参数等;选矿厂房内保留了破碎机、球磨机、跳汰机等选矿设备,通过复原场景与多媒体演示,展示煤炭从“原煤”到“精煤”的加工过程;老矿工宿舍被改造为“矿工生活体验馆”,内部复原了20世纪60-80年代矿工的居住场景,展示了矿工使用的床铺、衣物、生活用品、工作工具等,让游客直观感受矿工的日常生活;此外,公园内还保留了一段长约800米的煤炭运输小铁路,铁轨与老式矿车完好,游客可拍照留念,体验“复古工业风”。
公园内设有“四方台煤炭历史展厅”,通过图片、文字、实物、视频等方式,系统展示四方台煤矿的发展历程、矿工的奋斗故事、煤炭产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是了解四方台区工业历史的重要场所。每年五一、国庆等节日,公园还会举办“工业文化节”,邀请老矿工讲述历史、表演矿工号子,吸引大量游客参与。
2. 矸石山生态修复公园
矸石山是煤炭开采的副产品堆积形成的山体,曾是四方台区的“环境痛点”。近年来,四方台区对境内的矸石山进行生态修复,种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打造了“矸石山生态修复公园”,位于四方台城区西部,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成为“工业伤疤”变“生态景观”的典范。
公园内铺设了登山步道,游客可沿步道登上矸石山顶部,俯瞰四方台城区全景;山体表面种植了油松、樟子松、丁香、榆叶梅等植物,春季花开、夏季葱郁、秋季多彩、冬季覆雪,四季景观各异;步道旁设置了科普牌,介绍矸石山的形成原因、生态修复技术、植物种类等,兼具休闲与科普功能。此外,公园内还建设了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区,成为市民日常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也让游客直观感受四方台区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的成果。
(二)自然与生态景点
1. 扁石河生态观光带
扁石河是四方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其支流流经太保镇、集贤乡,形成了带状湿地与田园景观,构成“扁石河生态观光带”,总长约15公里,是四方台区展现“山水田园”风貌的核心区域。
观光带内的湿地区域芦苇丛生,有荷花、香蒲等水生植物,春季芦苇发芽,绿意盎然;夏季荷花盛开,粉色花朵点缀水面;秋季芦花飘荡,如雪覆盖;冬季冰封河面,银装素裹。湿地内修建了木栈道、观景台,游客可沿木栈道漫步,近距离观察水生植物与鸟类(如野鸭、白鹭、喜鹊等),感受湿地生态之美;田园区域则种植了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春季插秧、夏季生长、秋季收获,呈现出浓郁的农耕气息,游客可在农耕体验区参与插秧、采摘等活动,感受农业生产的乐趣。
此外,观光带内还设置了“生态科普长廊”,介绍湿地生态系统、农业知识、水资源保护等内容,适合亲子游游客了解自然与农业知识。
2. 太保镇森林徒步公园
太保镇森林徒步公园位于太保镇北部的完达山余脉,总面积约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是集森林观光、徒步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景点。公园内植被以柞树、桦树、落叶松、红松为主,林间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氧吧”。
公园内修建了多条徒步步道,长度从1公里到5公里不等,适合不同体力的游客——短途步道以休闲观光为主,沿途设有休息亭、观景台;长途步道则深入山林,适合户外爱好者体验森林探险。春季,林间杜鹃花、山杏花盛开,漫山遍野;夏季,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季,树叶呈现红、黄、绿等多种颜色,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可体验雪地徒步。
公园内还设有露营基地、野餐区,游客可在此露营、野餐,感受“与自然同眠”的乐趣;林间还生长有山野菜、野蘑菇(需在专业指导下采摘),春季可体验采摘山野菜的活动,感受山野风味。
(三)历史遗址与宗教场所
1. 挹娄文化遗址(太保镇片区)
四方台区境内分布有多处挹娄文化遗址,其中以“太保镇东辉遗址”最为典型。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面积约1.5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如石斧、石刀、石镞、石磨盘)、陶器(如陶罐、陶碗、陶豆)、骨器(如骨针、骨锥、骨鱼钩)等文物,经考古专家鉴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挹娄文化遗存,距今约3000-2000年。
从出土文物来看,当时的挹娄人已掌握较为成熟的石器制作技术,石斧、石刀用于农业生产与砍伐,石镞用于狩猎;陶器则以夹砂陶为主,表面有绳纹、划纹等装饰,用于储存食物与烹饪;骨器则体现了渔猎活动的重要性。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挹娄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证明四方台区所在区域是挹娄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之一。
目前,东辉遗址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区域设有保护围栏、说明牌与简易展厅(展示复原文物与考古资料),虽未进行大规模开发,但对考古爱好者与历史文化爱好者具有较高的参观价值。
2. 慈云寺
慈云寺是四方台区唯一的佛教寺院,位于四方台城区东南部的扁石河畔,始建于2008年,由当地信众捐资修建,是汉传佛教寺院。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堂等,建筑风格为传统中式,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庄严肃穆。
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四大天王像,弥勒佛笑容满面,四大天王威严庄重;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佛像通体鎏金,工艺精湛;观音殿内供奉千手观音像,手持各种法器,象征“普渡众生”;地藏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像,两侧为十殿阎王像,体现“因果报应”的佛教理念;念佛堂则为信众提供诵经、念佛的场所。
寺院常年对外开放,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及佛教节日(如春节、腊八节、观音诞、佛诞节),会举办法会活动,信众云集,诵经声不绝;寺院周边有扁石河湿地环绕,环境清幽,游客可在参观寺院后,沿河畔漫步,感受“禅意+自然”的宁静氛围,是休闲祈福的好去处。需注意的是,参观寺院需遵守佛教礼仪,保持安静,不喧哗、不随意触摸佛像、不穿过于暴露的衣物。
四、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四方台区的民俗风情融合了东北传统民俗、少数民族习俗与矿工文化,热闹质朴,充满生活气息;特色美食则以东北家常菜、农家菜、山珍野味为核心,体现“就地取材、口味醇厚”的特点,满足不同游客的味蕾需求。
(一)民俗风情:质朴鲜活的生活印记
1. 节庆民俗:热闹的四季仪式感
春节与元宵节:春节是四方台区最隆重的节日,进入腊月后,家家户户便开始筹备年货,晾晒腊肉、灌制香肠、蒸制馒头与粘豆包,街头巷尾弥漫着食物的香气。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桌上必有红烧肉、小鸡炖蘑菇、酸菜白肉等“硬菜”,象征团圆富足;饭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一家人围坐看春晚、守岁,直至凌晨燃放鞭炮(符合当地规定区域与时段),辞旧迎新。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人们走亲访友,互道祝福,晚辈向长辈拜年时会行鞠躬礼,长辈则回赠糖果或红包。元宵节当天,城区广场会举办“元宵灯会”,各式灯笼悬挂于道路两侧,有传统生肖灯、工业主题灯(如煤矿矿车造型灯),夜晚点亮后格外热闹;同时还会举办“秧歌展演”,来自街道、乡镇的秧歌队身着鲜艳服装,手持彩扇、彩带,伴随着锣鼓与唢呐的节奏扭秧歌,部分队伍还会表演“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等节目,围观群众不时鼓掌喝彩,现场气氛热烈。
端午节与中秋节:端午节时,四方台区居民会早起采摘艾蒿、菖蒲,悬挂于门楣,寓意驱邪避灾;还会包粽子,馅料以糯米、红枣、豆沙为主,部分家庭会包咸肉粽,全家分享。孩子们则会佩戴香囊,香囊内装有雄黄、艾草等药材,散发清香。中秋节时,家家户户会购买或自制月饼,月饼口味以五仁、豆沙、枣泥为主,夜晚全家围坐庭院,赏月、吃月饼、话家常,部分社区还会组织“中秋晚会”,居民自发表演唱歌、跳舞、戏曲等节目,增进邻里情谊。
2. 行业民俗:矿工文化的独特传承
矿工号子与班前会:“矿工号子”是四方台区煤炭工业时期流传下来的独特民俗,过去矿工在井下作业时,为统一动作、鼓舞士气,会传唱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内容涉及采矿流程、生活愿望,节奏明快有力,如“嘿哟!拉起风钻往前闯,挖出乌金送家乡!”如今虽不再用于生产,但在“工业文化节”“老矿工座谈会”等活动中,老矿工仍会现场演唱,让年轻一代感受矿工精神。此外,煤矿时期形成的“班前会”习俗也被部分企业传承——开工前,负责人会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分配工作任务,强调“安全第一”,这种严谨的工作流程,成为四方台区工业文化的重要印记。
矿区大集:起源于煤矿兴盛时期的“矿区大集”,如今仍在太保镇、集贤乡的集镇定期举办,每月逢农历初二、初五、初八开集。集市上商品丰富,有新鲜蔬菜水果、粮油米面、日用百货、手工艺品,还有现场制作的小吃(如烤冷面、炸串、煎饼),以及矿工常用的劳保用品(如胶鞋、安全帽模型)。大集不仅是居民采购的场所,也是社交平台,人们在集市上交流农事、分享生活趣事,游客可在此体验东北集市的热闹氛围,购买山野菜、笨鸡蛋、手工粉条等本地特产。
3. 乡村民俗:农耕生活的鲜活体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